《台北女子圖鑑》|你害怕歧視嗎?
最近被罵到翻掉的台劇《台北女子圖鑑》被指控劇情及台詞戰南北及存在城鄉的刻板印象,到底小小的一個台灣,真的存在如此多的歧見與差異嗎?我認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自然也會影響到對這部劇的觀劇感受。
我先直接說出我的觀劇心得,在觀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感受到有任何歧視與偏見,反而都是我身為北漂人真實遇過的經驗,無論是場景、人物及台詞都是,所以沒有經歷過的人真的能以個人經驗而否定嗎?我不相信編劇沒有任何考究就能擅自寫出那樣的劇情與對白,至少以我個人而言,都是真真實實發生的事件,看似歧視的話語,事實上只是因為不理解罷了!
就拿我初到台北才第一次聽過「下港」(台語)這個詞來說,我當時對於這個詞非常反感,認為是一種對南部人的歧視,但其實真正感受過才知道,說話的人其實沒有惡意,他們只是順著北部人平時的用語來訴說,並不是否定你個人,更沒有想歧視南部人的意思,當理解了之後,當又有人問我高雄是不是都是稻田?我反而笑笑地跟對方說:「你沒有來過高雄齁!」
看劇有沒有共鳴這種事,其實是很主觀的,這牽涉到時代背景,當然也跟觀眾的年齡、生活環境、交友圈有關,比較年輕一輩的朋友或許有感於近幾年南北發展差距縮小,自然不覺得有如此大的差異,若是本身家庭經濟狀況優渥,也可能對於在台北生活的不易沒有感到太大的經濟壓力,當A有共鳴而B沒有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感受,而非否定或抑制他人的感受,畢竟我們都不是別人,無法真正去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唯一能做的就是包容。
比如劇中講述北部人與南部人的妝容,這也是我實際遇過的對白,其實講述的也是事實並沒有歧視,當你認為講話的人不帶有惡意,你就不會覺得自己被歧視;當你認為自己說話並非刻薄人,你就也不會覺得自己被當成歧視者。
很多時候,我們帶有憎恨去看一件事情,其實我們討厭的是自己,我們討厭自己歧視人,也討厭被歧視,所以當台北人被塑造成某種樣子的時候,有些人就會急欲表達我沒有這樣,台北人不是這樣,而台南人亦是如此。然而,劇中的林怡姍就只是林怡姍,她本來就不可能代表所有的台南人,自然也不可能背負所有北漂人完全相符的台北經驗,戲劇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要討好所有人,只要能打中某些擁有相同經驗的人就夠了,反倒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當別人口中的台北人或台南人與自己不相符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急於出聲撻伐這些聲音嗎?還是我們始終也覺得自己哪裡不夠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