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金馬影展片單日記 *27(有雷)
上屆影展知道的事:本人是不愛虛構劇情片的議題紀錄片愛好者,按照慣例(?)回來年更了。寫在今年金馬文前的事:
1. 因為對金馬期待較高,今年評分較去年金馬及今年北影嚴格,如果以同樣標準期待北影可能會大失所望。今年金馬開始把台片放入片單,但幾乎國中以後就沒被台灣影視娛樂圈吸引過導致脫節的我沒抓準對台片、台灣電影圈、觀影市場該抱持多少期待,過程其實是有些內傷的(汗)。
2. 即使疫情之下很多影展停辦,金馬並非今年我參與最好的影展,個人心目中金馬是倒數第二第三,只贏選片參差的台北電影節和部分女性影展,流俗一直都是問題。個人心目中的第一名是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的人權影展和美國原住民線上影展(11/16-30 慶祝美洲與阿拉斯加原住民遺產月,又有六部新片可以免費線上觀看!),但寫其他影展更沒有讀者,有空我也很樂意整理其他影展筆記推廣更多被埋沒的好片。
3. 本屆發現座位滿影響觀影體驗,太偏、太前看不清影片構圖,尤其搖晃的手持鏡頭或者近距離鏡頭更是硬傷,例如看《Gunda》時我坐 Titan 第三排,就只覺得用顯微鏡在看豬毛,見樹不見林;看《親愛的房客》坐第二排最靠牆,整場對搖晃手持緩慢的情緒醞釀額冒青筋,所以評價低有時可能問題不在影片本身。
4. 今年是金馬與司法影展台北場合辦第三年,我完全被司法院選片及映後座談(一名題材專家 & 一名司法院人員)的高規格模式說服,他們不是想到哪做到哪虛應故事疊床架屋的打馬虎眼官僚系統(還好不是,法律架構如果被這樣做事邏輯的人決定就完了),而是將司法影展鑲嵌到他們推動法普和民眾溝通的重點架構枝節之一,可能因為大量搜集判例與反思司法極限再化為語言本來就是繁重司法工作的其中一環,對他們來說法普反而是放慢步調了吧。除了標示司法影展場次,我也會在延伸資料列上每場座談的逐字稿,有時間很推薦各位聽聽看司法院「加強司法和社會對話推動小組」調辦事法官鄭昱仁在法客電台 podcast 的討論:「司法影展選片代表意識型態?司法院:透過電影的人權、移民、動保議題促成社會對話」,對於不管是不是膝反射就罵「恐龍法官」的民眾,應該都是滿好的全面性思考訓練。
--
11/6(五)
#1 ★★★
松露獵人 The Truffle Hunters, 義大利、希臘、美國, 2020
繼福壽螺後另一部精彩的跨物種影像民族誌,鏡頭光影對比鮮明到最後我都以為是劇情片,紀錄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山區最後一批獵人與狗兒們共浴共食和平生活背後危機四伏、盤商貪婪炒作的世界,松露狗奔跑甩頭的第一狗稱視角鏡頭有夠暈。劇情圍繞在四名松露獵人:88歲老獵人享受夜巡,因受傷被老婆禁止再獵松露但還是戒不了掘松露癮一再偷跑出去;獨居想退休,任憑收購業者怎麼套話也不肯透露私人獵場,持續為自己情同家人的松露狗精挑細選一個不會利用她的新家的84歲老獵人;因為收獲過豐遭忌片尾被毒死兩隻松露狗的中年獵人(我們便是透過獵人其中一隻松露犬頭頂鏡頭看到牠的世界);還有最後一名因為松茸引起的貪婪犯罪決意再也不獵松茸,放著大好獵場被貿易商一直魯洨火大趕人,用打字機紀錄自己不再獵松茸原因的的老獵人。350g - 550歐元是貿易商從獵人手中收購的價格,1g - 4000歐則是貿易商賣給餐廳和下盤的價格,片中松露展售會和高級餐廳金光閃閃,跟獵人和狗兒們滿身泥濘穿越林雪,形成強烈對比。
衍伸閱讀:
- 2018 年引起台灣人類學圈廣泛討論的跨物種民族誌《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八旗出版
- 網友【金馬影評】《松露獵人》尋找松露的真正價值
- 「餐桌上的鑽石」義大利白松露產季到來!跟著松露獵人上山尋寶
--
#2 ★★★★
千年一問 Chen Uen, 台灣, 2020
台灣有幸擁有鄭問,生在台灣則是鄭問的不幸。就算過去不認識鄭問,參觀過 2018 年故宮鄭問大展,從細部觀察過他每個階段想嘗試的系列作的人,看這部片才更有感覺。QA 導演提到是因為她前一部片是訪談資深擬音師胡定一的《擬音》,《擬音》談的是「聲音」,原本預設這部要談「影像」,把片名定為鄭問的編輯形容鄭問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要把鄭問的生平拍成漫畫,但後來發現鄭問的一生故事已經夠精彩,就捨棄了其他枝節。導演原本不認識鄭問,《擬音》製作人 2017 年打電話叫她去查鄭問才開拍,所以拍得滿淺,沒有「問」,只能照展覽內容時序,複誦鄭問生前就無法找解答的疑問,很可惜導演選擇打安全牌,沒有拍出回答鄭問的其中一「問」:故宮展出當時,來自故宮背後的「正藍/正統華夏派」與當權「本土派」政治角力,使得專攻藝術藏品市場的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質疑「鄭問,是誰?!漫畫家,為什麼可以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帶出台灣戰後「尪仔書」近似台語影劇的命運:民國 5.60 年代曾盛極一時,不良刊物審查造成蓬勃興盛的雅/俗文化分流及作品人才斷層的歷史脈絡(這邊是香港的例子),一旦斷裂便隨著主流媒材改變再無以力挽狂瀾,這個使鄭問肉體過勞懷才不遇而死,持續到死後世界仍壓抑其選擇走上次文化之路的才華與名聲的問題。鄭問的一生是很令人惆悵,但導演不在脈絡裡,不知道所有台灣漫畫家、有所堅持的藝術家除非遇到炒作掮客幾乎都過得很爛,導演感覺跟鄭問太太兒子也沒到很熟,比較像是鄭問身邊的人成就了導演。回想這點其實更難過了,最後到這片鄭問也沒有被理解,這才是千年的疑問與孤寂:那個時代不能追上鄭問,而現在則越來越遠,有點擔心片子拍出來會不會更傳達「人還是不要再沒用的事物上太努力,再有天分也一樣」的訊息。台灣那個時代是追不上,這個時代變成不想追,如果真變成如此,鄭問會死不能瞑目吧。
直到院線下檔《千年一問》票房應該未到 250 萬(?),我們至少七年級頭都還走過漫畫作為下下流娛樂(比那些沒營養綜藝節目還幼稚)的年代,從小看漫畫的人都會記得那種「欸你怎麼會喜歡看漫畫(蔑視)」的感覺,簡秀枝事件就是從這個歷史脈絡來的。現在這時代大家比較不分載體了,但免費仔也同時變多,品味變爛,因為 ACGN 就是他們吃 yt 抖音垃圾資訊的其中之一而已。算了吧我是覺得一切都,反正鄭問生在這年代他會更慘更痛苦,這年代已經沒有人會在那十年磨一劍,更遑論為這些不求流行的藝術花錢了。(下略1萬字
衍伸閱讀:
- 虛弱羊,〈有此一問:鄭問展中的博物館與漫畫〉:
噗友於簡秀枝爭議後續以博物館學視角的討論,值得一讀 - 方令光,〈毫芒窮壯麗,意匠盡精微—傑出人物畫家鄭問〉,《故宮文物月刊》第426期,2018
- 野島剛,〈《沉默的艦隊》漫畫家川口開治談「我與鄭問、我與台灣」〉;
〈野島剛專欄:鄭問對日本漫畫文化的貢獻〉 - 新 泰幸,〈【看見鄭問】燃燒亞洲人的熱血〉:by 鄭問在日連載前責任編輯
- 【鄭問故宮大展】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鄭問
只是想引這句:// 鄭問早年在大陸辦簽名會,彼時版權概念仍不普及,就算有人帶著盜版作品來排隊,他仍然照簽不誤,「因為他知道,對方是真心喜歡他的作品。」// - 金馬入圍《千年一問》票房破150萬 學生映後含淚:好險沒錯過認識鄭問:
雖是新聞稿但仍感動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贊助拍片,及「邀請全台灣 3000 位對藝術設計領域有興趣的學子進戲院」和校園放映,孩子們可能比我們傷懷嫉俗老人更需要這部片的存在。 - 私心特別推 這篇噗浪電影短評,雖然對電影評價沒他高,我覺得就真的只是做到對鄭問最起碼中規中矩的演繹而已,遠遠無法跟鄭問本人對劍交鋒,但他看得好細,包括為何鄭問那麼喜歡論語,因為他在他一群弟子裡就是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的孔子這件事,真是心細如髮的柔情男子漢。一定也要再推一下 2018 他寫鄭問故宮大展 的噗,對鄭問筆下人物既英氣又柔弱受害角色的肢體動作受到 8.90 年代現代舞影響,也觀察入微。
--
11/7(六)
#3 ★★★ #司法影展
海象海象不要哭 The Walrus and the Whistleblower, 加拿大, 2020
發現這部是公視曾經播映過的紀錄片《蜜糖謊言》(Sugar Coated)的製作人首部執導的紀錄長片,難怪影片長得一副公廣集團樣 XD 本片費時八年,以具爭議的嗜肉食者,前海洋世界馴獸師、槓上前東家的動保倡議者 Phil Demers (@walruswhisperer) 為主角,談過去被認為具教育意義及正當性,但隨著時代演進不再合宜的海洋動物展演。在此我選擇沒有海象親親本人的海報,是因為本片確實不只為了親親,更可看見複雜的運動角力:例如男主角不願意答應海洋公園以釋放親親為交換條件,刪除自己多年來槓上海洋公園維護展演動物權的 twitter 帳號,表示他享受自己的公眾話語權大於親親本身(然後加大拿法裔感覺真的滿屁孩的)。片中沒有絕對的壞人,也能感受到對斯洛伐尼亞馬戲團馴獸師出身的海洋世界老闆來說,他是真心夢想像迪士尼把歡樂帶給整個社區和成為加拿大內具世界規模的海洋公園,卻因一次臭氧機故障不得不讓動物泡在高濃度氯消毒的水池幾個月皮膚產生化學灼傷的意外事件,讓展演動物的居住環境躍上大眾媒體眼簾,也讓他在一夜之間突然變成反派。現實世界不如電影能在幾小時內獲致結果,即使因為此事件,加拿大通過 S-203 法案,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禁止圈養鯨豚類的國家,但不溯及既往,海象也依然不包括在內,依然在流淚;也非常同情因跟主角的司法和媒體纏鬥最後抑鬱而終的老闆。片中講到圈養各種野生動物是獨裁者或心理變態指標,我想到伊美黛那個最後被棄置的非洲動物園,或許她最大的幸運就生是在人權都不值錢何況動物權的亞洲。
衍伸閱讀:
倡議鯨豚福利的專頁「About鯨豚」本片介紹
--
★★★ #司法影展
動保蝙蝠俠 Taiwan Batman, 台灣, 2020
火山哥:「因為世界就是這麼黑暗,所以一點點光就非常有價值。」如導演映後所說本片原是網路影片,所以太多色彩對比過頭卡通式剪接浮誇片段,看得不是很舒服,也是因為這樣我不想放預告片,太綜藝很煩...主角本人就夠有戲了實在不需要再玩一些不好笑的梗,但因為火山哥的反差萌非常有魅力,有潛力發展成人物紀錄長片,作為尤其是台灣非法繁殖場、佔總數30%的詐騙流浪動物收容所的動保科普片,火山哥就不用一年跑200場演講這麼辛苦了。
衍伸閱讀:
- 簡單場記、2020金馬影展 │ 《海象海象不要哭》+《動保蝙蝠俠》司法講堂 文字全紀錄
- 窩對談【人犬衝突攻擊篇】動保辯辯辯:直接看火山哥討論動保議題比看這部紀錄片快!
這兩片合併映後座談的司法講堂很可惜只聽了十分鐘就得離場,後續湄公河之難看也讓我很後悔沒留完整時間給講堂。之前女影《孟加拉製造》映後有司法院人員的身影,月底的「打開台北」司法院也難得開放參觀導覽和活動,可能這些年陸陸續續司改會推國民法官法,感覺得到司法院一直嘗試解決民間與司法及司法機構間因普遍誤解和不信任形成的鴻溝,但刁民不改期待父母官大小事全包不負責任的國民性格,或只有司法院特別認真其他部會只是狂做梗圖累死基層小編的情況下,反而讓我覺得司法院承擔了過多並非屬於他們業務範圍、大眾對於官僚主義的不理解不諒解,很多時候不是法條本身或審判問題,而是行政或立法執行;這些不必要且過度消耗的溝通成本也不斷削弱司法人員的研究能量,對此我內心反而非常惋惜。
--
#4 ★★
湄公河2030 Mekong 2030, 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 2020
難得看到中南半島各國合作科幻題材+應該是中國上游湄公河水庫環境議題勇氣可嘉,但除了最後兩部泰國引用當代藝術 Bergson「用空間丈量時間,所以以湄公河這個空間代表時間」理論,及因無法信任睡眠、不做夢看不見未來的越南年輕人短片,救援了這部沒有道理且前兩段寮國和柬埔寨不知道在演什麼的短片拼貼(中間講土地開發議題的緬甸短片大概也只有「原來他們部落還是很尊重年長女性的,真好」的感想),畢竟一切看不懂的東西只要是當代藝術,就變得好吧合理了。如果在當代藝術館播放這片,想必我也是無法看完的。
--
#5 ★★
中峇魯俱樂部 Tiong Bahru Social Club, 新加坡, 2020
買這部純粹是因為我很愛《幻土》,非常期待再一部新加坡奇幻題材,但對不知所云的劇本和表演非常失望,除了新加坡人,我不認為有任何人會覺得這片好看,甚至我看到劇照都會引發殺意,太煩了。看到網路上有新加坡人拍攝 5.60 年代盛極一時的中峇魯衛星鎮,確實看來很烏托邦,也查到卡尔登城市酒店的簡介:「中峇鲁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住宅区,也是当今最时髦的地方之一。这个古朴的街区曾经是一个坟场,后来也是声名狼藉,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富人和有权势的人会把他们的地下情妇私藏在这里。这个区域也是一个建筑奇观,有螺旋楼梯、干净的弧形装饰艺术角以及有趣的窗户格栅。沿着一条历史遗迹的小径,你会发现二战期间仅存的防空壕和重要人物的坟墓,比如陈笃生。」所以這部片是在諷刺新加坡的無菌光鮮和強迫症式的正向思考就是黑鏡正在進行式嗎??有沒有人可以科普一下這部片到底想幹嘛?兩顆星給 The Cat Lady 的廣東裔阿姨活靈活現演技,其餘並無可看之處。
--
11/8(日)
#6 ★★ #司法影展
安蒂岡妮:為愛赴罪 Antigone, 加拿大, 2019
少看虛構對經典也不熟,因移民議題購入看完對本片太過虛幻、美化時尚化青少年不服從和網路抗議運動、演技太屁孩生澀的移民家庭感到失望,去過魁北克會知道法語區跟加拿大其他英語區只跟自己同人種混在一起的區域不同,他們法裔和所有法國前殖民地的移民相處交往是不分種族的,但其中還是多少有些不平等之處吧,例如家庭經濟就是兄弟們選擇加入幫派養家的原因,片中偵訊的警官也說得滿清楚,靠合法基層工作根本連房租都繳不起。但二哥和實在太蠢了,加上整個觀護所和社會聲援的強度太超現實,而魁北克的財政也是他們一直想從加拿大脫離但無法的原因,會覺得嗯青春無畏是很好但這部片也就這樣吧。到映後女影策展人羅珮嘉提到「我沒有被你保護,那為什麼要被你懲戒」,不棲身於陰間也不棲身於人間的「裸命」,瞬間提升本片層次,才知道安蒂岡妮梗改編自希臘悲劇,讓堅毅維護家庭的現代版安蒂岡妮由父母死於阿爾及利亞國內政治槍殺逃難到魁北克,兩個哥哥為了養家加入幫派爾後因執法歧視一人被槍殺、一人反抗警察被捕,決定頂替哥哥身分幫助逃獄的移民青少女演繹,是充滿現實與虛構拼貼(但沒有執行好)的寓言。映後我舉手提問很多民眾對法律的不熟悉不信任是由於司法人員及官僚體制執行問題,並非司法院這個層級該負責扁平化溝通而壓縮到法條研究時間的,雖然在場內包括許紋華廳長回答都太官腔沒得到我要的解答(大概從這場得知金馬工作人員習慣不慍不火的和諧氣氛而不是突破同溫層,但這樣不就跟司法院辦司法影展的目的有落差嗎 ?_?),會後場外問羅才知道女影發函最積極配合的單位就是司法院和台北市社會局,像勞動部勞動局可能覺得自己舉辦勞動影展便足夠,就不知道是否跟民眾對司法信任度隨著媒體操弄屢創新低有急迫性密切相關了。
衍伸閱讀:
- 簡單場記、2020金馬影展 │ 《安蒂岡妮:為愛赴罪》司法講堂 文字全紀錄
- 看起來是法律系的 網友短評
--
#7 ★★★★
摯愛之路 DNA, 法國, 2020
本片並非是討喜或容易演繹代入的題材,看了一下金馬 review,甚至是不少人心目中想提早走人的雷片。原本看前段吵鬧成一團到最後臉盲症患者如我還是跟不清誰是誰的混亂家庭倫理劇,只打算跟一樣講阿爾及利亞移民的安蒂岡妮給個兩分,但人生有任何命懸一線經驗的人,都能夠心領神會本片導演兼女主角麥雯把一個人陡然與世界在失去內在連結,拼命想從外界看起來各種荒誕不經毫無邏輯的手段亂抓浮木的瘋狂表現得太好,很難不給高分。法國阿爾及利亞三代移民、有25%阿籍血統的女主角替外祖父找了作者合作家族傳記,隨著身為家族共同的愛與開心果的祖父過世,原本價值觀就南轅北轍的家族對祖父後事沒一件有共識,早不在一個世界的家人也未能因此重修舊好,女主角頓失重心食不下嚥的同時也開始飢渴尋找過去作為法國人從未掛心過的阿爾及利亞起源,找所有能找到的阿爾及利亞和阿拉伯文學、阿國獨立革命影片邊看邊流淚,甘願被生技公司當肥貓用偏頗的人類全基因組做基因檢測、申請阿爾及利亞國籍護照,最後營養不良昏倒被送到醫院吊點滴時收到阿爾及利亞大使館通知申請成功,拔掉點滴衝到大使館,終於乘船前往她親愛的阿公所屬國度看港口牌樓街燈亮起,被遊行人群和國旗包裹打從心底滿足微笑,好像最終真正找到家與自己。這些行動正是《千年女優》訴說的主題:對不屬於現在未來時空無盡的追尋,也是我 2015 年前往伊朗前後的內心狀態,作為各種意義上離散無根的遊子,導演說的也是我的故事。
--
#8 ★★★★
緝毒風暴 Just 6.5/6.5 Toman Per meter, 伊朗, 2019
原本以為片名取自 650 萬吸毒人口,結果看波斯語原名《6.5 Toman Per meter》原來是來自毒販頭子在法庭自述為家人買壽衣的價格。以伊朗標準算大成本警匪追擊動作片,臨演數量和場景直追寶萊塢規模,讓人聯想到港片黃金時期充滿人性張力的警匪對峙,但伊朗特色就是每個人都必有良知、一直努力守著文明人的底線,片中毒販頭子落網後與警長大量睿智辯證劍拔弩張的對話非常精彩,毒販頭子送姪子外甥出國唸書、換最好的體操學校在無憂環境長大,就是希望不再複製他小時悲慘窮困的生活再度墮入犯罪之道;最後警長自願降職「在我上任時只有150萬毒販,現在650萬,我們抓再多處決再多人有什麼用?」,結尾拉遠鏡頭拍攝數十名警察衝進德黑蘭車陣追捕嫌犯的日復一日的循環,為機械化循線抓人處決解決不了的體制問題劃上雖不意外但完整簡潔漂亮的問號。田野功課做足、台詞合理流暢、演員演技成熟極具說服力、自省思考深度和拍攝規模能到這程度,已經屌打每次一言不合就上演員浮誇毛孔內心戲的《與惡》等台灣片了,何況還是在符合伊斯蘭政權審查制度的情況下做出的反思,即使票房破了伊朗國內紀錄,Letterbox 上面伊朗人評分都只有給 0.5-2.5,誰知道他們平常都習慣看些什麼好東西,也太難取悅了吧?台灣人台灣片平日生活道德自我要求和審美品味真的要好好加油...(突然悲從中來
衍伸閱讀:
庫德裔台灣人粉專「Zanst 從台灣放眼中東」片介:
// 這部電影在中東很有名而且票房非常好,電影故事講在講伊朗的毒品問題。這議題對伊朗政府來說是頭痛且難解的問題,甚至影響到附近的國家,伊拉克與庫德斯坦在邊界,對於伊朗進口的東西管制非常嚴格,怕在貿易商品中夾帶毒品,會藏在任何東西裡,例如波斯地毯裡。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是,有些演員都曾經是被毒品控制的人,讓這部電影表現出更貼近事實。//
--
11/9(一)
#9 ★★★
DAU:娜塔莎 DAU. Natasha, 德國、烏克蘭、英國、俄羅斯, 2020
先看過背景設定晚 Natasha 十幾年的《𝐃𝐀𝐔:退變》(DAU. Degeneration) 會知道,作為 21 世紀最偉大/殘忍的大型社會實驗,DAU 格式就是有大量進食喝酒聊天實彈性愛畫面,我也不欣賞 Degeneration 中莫名其妙的「科學實驗」(尤其腦科學的年代錯置),Natasha 受限於片長能講的比 6 小時的 Degeneration 更少,我還是沒給太低分,可能是因為 Natasha 明顯對「伴侶關係中施虐者」和「極權代理人」出現同樣的斯德哥爾摩情結——誤連結所謂傷害和愛情,和嘗試在絕對權力不對等中主動尋求即使外在徒勞無功但有助於個體維持精神完整的抗衡空間,就像林奕含在「花了七年知道這叫姦」之前,台南地檢署在陳國星不起訴書所引用的日記和心理諮商紀錄裡出現的「當時很願意滿足對方的慾望,好像是她的責任,同時有一種權力感,可以安慰高高在上的對方」,和施虐者可以如何殘酷對待他已認定是物品和工具而非人類的標的一覽無遺,這些擁有至高無上權力者在社會上通常是無所不在所以反而隱形的,片中在陰暗處發號司令的 KGB,就像陳國星背後將女性視為可愛寵物/牲畜一體兩面的穩固父權結構,光把此單一主題表達清楚我就覺得可以了。被現代性二元對立規訓得太好的當代人類很少直面承認生與死原就是一體的兩面,我們許多深層恐懼都來自於被虛構的二元性困在表世界,就像人死前會射精,還有《感官世界》講述的窒息式性愛,死亡進逼也會如同吊橋理論自然加強以性愛為表、求生欲為裡的連結,現代性則逼迫當事人與旁觀者不斷否認生與死密不可分的連結,這是性暴力加害者與社會共同加諸在性暴力受害者身上最堅不可摧的枷鎖。最近加上女影的烏克蘭女導演專題,連續看幾部蘇聯時期的片都是走一個細碎、不知道每個片段內容想表達什麼、為什麼把這些片段剪成一部作品的偽紀錄片風格,看完由觀眾自己任意詮釋,即使不會非常喜歡,仍頗有拓展觀影經驗的價值。但身為一名紀錄片信者,DAU 微妙的地方在於:如果一樣花 15 年口訪這 1 萬名臨演、長駐的 400 名演員他們對蘇聯時期回憶,最後一樣拼貼成好幾部電影,它會不會成為媲美亞歷塞維奇不懈蒐集常民生活碎片的史詩劇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是被現實滲透的大型劇場?
衍伸閱讀:
- 9/27 Giloo 舉辦的空總《𝐃𝐀𝐔:退變》映後筆記:
噗浪有昨天看同場(亞洲首映目前也只有這場,可能天候太差大雨連綿,人比我想像中的少)觀眾整理情報量豐富的噗浪影評,看完目前我還不知如何評價,只覺得實彈性愛場景好恐怖,因為片外那個真的是新納粹正在蹲十年窯子的共青團演員真的有其領導及以氣勢說服他人、片裡片外權勢性侵女性的魅力,也是看他的後續 follow,我才知道飾演新納粹的演員透過律師發不自殺聲明不久後,疑似被獄所人員私刑死於獄中。 - 端傳媒專題:
柏林影展日記:引爆口碑的 DAU,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柏林影展日記:另一部 DAU. degeneratsia,曾經給過好評的觀眾也憤然離開了 - 樹懶電影(瓦西里莎)的 DAU 情報整理
--
#10 ★★★★ #司法影展
進擊的正義 The Fight, 美國, 2020
中文片名是致敬 2016 拍攝台灣法扶義務律師的紀錄片《進擊之路》,這種中規中矩的紀錄大片廳內竟然才半滿,倒是希望所有台灣川粉都來看看你們為了壯大自己的滅共代理人犧牲的都是些什麼樣的族群。本片 IMDb 評分已經被給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簡稱ACLU)踩到痛腳的美國保守派(我相信也有不滿 ACLU 幫助白人至上主義者遊行申請的自由派)洗成 5.6 了,如果 IMDb 是影展唯一選片標準的人很有可能會錯過此片,愛嘴左膠的投機卒仔大概也只有從眾嘲諷踢中產階級菁英幾腳的份,不會想到要撼動資本/極權主義最上層既得利益者和體制。標語為「因為自由無法自己保護自己(Because Freedom Can't Protect Itself)」,成立於 1920 年,至今剛好 100 週年的 ACLU 在川普上台之後人權律師規模急遽膨脹,即使每個人都有各自專攻議題也是打不完的副本,總統利用行政命令、大法官任命不斷推出驚世駭俗的歧視法案震盪社會,在最高法院駁回之後也不斷修改稍不那麼誇張的法案再三推陳出新,將歧視當作一門好生意,用商場討價還價那套應用到政治場域,目的就是以政治壓力讓法院屈服,討好過去被壓抑的反墮胎宗教/白人至上主義/反LGBTQ/反移民主義者。本片以 2016 年川普時代 200 多個行政命令中四個打到最高法院抗辯的 case,紀錄下這些每秒都在為了眼前實際因法律受制度壓迫歧視受苦的原告,甚至包括被限制遊行權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及 3K 黨,想盡辦法應對腦袋轉速飛快的五名律師奔波但充滿苦甜的生活,映後由司法院廳長張國勳提出台灣法官遇到不合理的違憲法律,在不得不依法判決之後也會自己提出釋憲的實務經驗為例,說明我們看似平靜的生活,是多少人在角落默默努力的結果。看片時的腦袋轉速跟不上他們的語速,遇到聰明人真的就是這樣。聰明又善良的人是最難得,做這樣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吧。我其實很好奇如果 3K 黨也有集會遊行自由,那麼避免歧視言論引起暴力行動的自由界線在哪,這 case 也跟中天換照息息相關,但明顯並非是有限映後時間能解答的問題。郭力昕在映後只發揮主持發問功用沒有提出新論點新資訊,是參與多場司法影展的雙與談人中比較可惜的。
衍伸閱讀:
2020金馬影展 │ 《進擊的正義》司法講堂 文字全紀錄
--
11/10(二)
#11 ★★★
親愛的房客 Dear Tenant, 台灣, 2020
...因為實在太討厭這部片所以找了一張人物最模糊的劇照,大家欣賞美麗的台灣山巒就好。我是喜歡鄭有傑的,至少很喜歡電視劇《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爆炸2》也還算不錯,但搬到大螢幕來就難看死了,因為參加的是影人場,映後金馬雙料得主淑芳阿姨有來拉票要大家投五星,我有因此加分到三星,但其實很討厭影人映後來拉票,片子好不好看不該情緒勒索影響觀眾。如果不是台灣片+男主角很帥、演員很努力我只會給1-2分,政治正確+音樂普普+劇情無邏輯走溫情主義路線不知所云,俗不可耐,連報導都不想轉,這樣金馬可以入圍得獎,台灣人品味振作點好ㄇ。濫情政治正確靠觀眾腦補合理化細節,很討厭台灣片用溫情主義 porn 和情緒勒索來讓觀眾「投入、喜歡」這部片,覺得是相當不知長進的作法。
--
11/11(三)
#12 ★★★
夜更 Night Is Young, 香港, 2020
以逃犯條例示威剛開始不久還在設路障阻止警車、放催淚彈一般人還會大驚小怪的時期,一個為供女兒留學學費奔波的理性中立現實派計程車司機眼中所見抗議的十代孩子們、藍絲、警察們組成的虛構短片,把既不認同以為抗議又能如何天真的孩子們,也不認同自私自利藍絲們為了合理化暴民是蟑螂而造謠,又不認同警察對無辜民眾鳴槍的普通人眼神表現得自然而立體,最後還是回到樸素的人道主義,只想知道那個一開始坐他車付出緊急預備金、落下學生證的示威女孩有沒有從昨晚的騷亂中逃脫,安全放學出現在校門口。《十年》的反烏托邦預言正在現實實現,這也是我從港片中看到最喜歡香港人臭臉粗話嘴上滿是利益卻充滿古道熱腸的地方,是充滿人性的溫暖小品作。
--
★★★★
佔領立法會 Taking back the Legislature, 香港, 2020
2019.7.1 改變香港的一天紀錄,三名手足剛死諫,港警還未敢太放肆,港人剛意識到自己面對什麼樣的時代該做出什麼樣抉擇的轉折點。勇武派、和理非、民主派議員、前線社工、記者紀錄者、警察陣營的時刻碰撞協商,衝突與避免衝突的努力都在鏡頭內真摯呈現,手足和香港未來是大家所共同掛心,最令人動容的便是民主派議員、社工面對勇武質疑自己長年來該算是失敗的努力,努力勸退這些當下這些還有大好青春卻願意用幾分鐘換十年暴動罪攻佔立法會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讓眼前的人不要直接面對自己長年來衝撞沒能取得太大進展的特權政府和其後巨大影武者,比起暗處因絕望自殺者更重要,他們懇求勇武不要衝動考慮自己父母想想自己未來時,我開始流淚。當裝滿紙箱版的鐵絲籠攻城車四小時後終於攻破大門,大批手足進入議場說的話令我汗顏:他們不斷提起應像太陽花堅守至少一晚否則辛苦攻入便失去意義,回頭看不過在年初大勝的總統選舉,反送中開始一年多餘後本片台灣金馬影展廳內大約只有6-7成的觀眾,其中又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可以犧牲美國內政、美國人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台灣的我們如何對得起港人寧用自己性命敲響警鐘的高尚情操與勇敢?清場前留在議場痛哭自願犧牲生命的手足被不願留下他們的大家抬出議場,到後來警察開始強力驅離已撤離群眾發射催淚彈、社工仍擋在在示威者和警察間最前線,不厭其煩提醒港警冷靜不要一時衝動過度使用武力、不要攻擊撤退民眾、不要以催淚彈攻擊民眾頭部會終身留下身心傷害等,望著那個隱約起頭卻再也回不去的時刻片段,為港人、為香港未來、為貪生怕死台灣人不配承接任何港人民主、國安、救助任何期待,我只能不斷流淚。同為影意志影院製作的《理大圍城》剛得到本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剪接獎,期待在延期至明年的 TIDF 見到這部或許會心痛到不忍卒睹的作品。
衍伸閱讀:
- 報導者:相信記憶之力量──獨家專訪《佔領立法會》匿名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 立場新聞:不知怎樣解釋我的內疚 每個親歷運動的人都留下未癒傷口 《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導演訪問
- 影意志影院 Ying E Chi Cinema 粉專
--
#13 ★★★
默愛 Ammonite, 英國, 2020
在菊石邊惦惦阿愛(?),標題滿切合百合戀互動的細緻光譜。買本片是因為想補完在《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中比達爾文年代早一些,地質學界失落的化石詮釋歷史脈絡環節,遲鈍如我直到最後一幕隔著大英博物館中央玻璃櫃內瑪麗安寧所掘出、如今被貼上男性科學家姓名標籤劍龍的兩相對望構圖,才知道重點並非瑪麗安寧其真人真事,而是導演非常巧妙運用歷史實在人物的生命故事,將「挖掘在自然環境中百萬年沈積不起眼的化石 — 送進博物館人為標籤為男性智人成就」和「享受擁有自己雖不富裕獨立事業的野生自由未婚女性 vs 被擁有資產地位丈夫婚姻豢養衣著光鮮但不快樂的已婚女性」架構,對應鑲嵌女性探索生命的不同抉擇;將菊石劍龍從泥裡石塊中發掘修復,也代表流連在海岸邊日復一日風吹日曬的瑪麗安寧被戀人打磨融化的心。片中的瑪麗安寧連當代文史工作者都稱不上,只是一名習慣以撿拾化石勉強餬口,因此也從不認為自己的底層勞動是在做什麼高尚「科學研究」的校長兼撞鐘觀光小紀念品店老闆,如果可以不為維生她應該寧可不賣化石,不用貝殼貼成什麼愚蠢裝飾品,但比起失去自由,她更想出賣自己微薄的勞力。身為純異性戀者雖然不解為何兩位女性必須發展成戀愛關係,對我來說與大部分關係都不必然與性和戀愛關聯,互相平等欣賞便可滿足,但對她們來說,或許只是並未刻意避開性與戀作為探索身為女性自我的方式之一。片中戀人依瑪麗安寧氣質刺繡的三色堇(?)手帕很美。瑪麗安寧媽媽是個我無法理解擺在劇中一直擦小飾品幹嘛的角色,如果想證明瑪麗安寧的粗鄙出身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另外片中很多特寫鏡頭感覺是在炫耀「你看你看我們連服裝細節都很認真符合史實吧」,令本片的觀影過程顯得多餘,因此本片最大貢獻還是在科普瑪麗安寧這號人物的存在,缺少電影本身,人生也並無損失。最後附上我前陣子看《演化》一書,硬把瑪麗安寧插進去做的 17 世紀末、18 世紀初博物學家人物關係圖筆記吧。
跟科學界誰也沒有關係,孤伶伶的瑪麗安寧。
衍伸閱讀:
BIOS monthly 短片介
--
11/12(四)
#14 ★★★
與異人們共處的夏天 The Discarnates, 日本, 1988
看片名一直以為是精神病患相關題材,結果除了生死相隔外並無異處(?)。北影臨時收他人讓票入大林宣彥坑,目前只覺得《轉校生》歸功於小林聰美精湛演技真的非常有趣,《鬼怪屋》和《大林宣彥:電影藏寶盒》除B級片趣味外看不出深度,但有坑還是想填一下,果然走大林風一言不合就穿越,不過這部反而還算溫暖,沒弄個妖怪被揭穿翻臉不認人結局,好險。紀錄片拍攝現實之「有」,劇情片將「無」挖空剪貼補完至有,本片改編自擔任《男人真命苦》編劇的作家山田太一 1988 年獲山本周五郎賞獎的作品《與幽靈共度的夏天》,普契尼配樂貫穿大林作品,是部不需深思,只需觀眾回想記憶中無法彌補的遺憾,反省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再大步往前走的作品。話說三樓住戶就是男主角害死的吧...男主角還真是轉身颯爽拋諸腦後,但大林那時代性平觀念女性就是走一個刻板印象中完整男性生命,或為了自己復仇也得脫光展現藝術史一貫的 women power 花瓶路線,不要太計較習慣就好。
--.
#15 ★★
怪奇理髮院 A Hairy Tale, 伊朗, 2019
伊朗片看多了可以看出伊朗舞台劇傳統應該很強,演員非常習慣在空間有限的空景大量獨白或對話,也看得出導演想拍成經典電影萬花筒,但不知道是不是我經典電影看太少,包括本片理髮院設定和致敬片段我都無法理解趣味在哪,很難笑,應該是我看過最難看的伊朗片了。查到有觀眾說:
如果拜讀過Samuel Beckett的荒謬劇《等待果陀》的話
Didi和Gogo本來在等Godot
這部變成三個理髮師......
應該會看得很過癮
但如果沒有看過荒謬劇的話
非常有可能看得一頭霧水QQ
加上本片獲得 2019 伊朗 Fajr 影展最佳新導演、男配角、視覺效果、藝術成就獎 / 2019 華沙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表示經歷過極權烏托邦政權的社會能共感這份荒謬...看來只能說我的資料庫徹底缺乏欣賞本片的素養 QQ 導演想藉由這部片訴說伊朗人民正在等待什麼呢?
--
#16 ★★★★ #司法影展
全民審判秀 Yalda, a Night for Forgiveness, 法國、德國、瑞士、盧森堡、黎巴嫩、伊朗, 2019
這部比安蒂岡妮更適合司法影展,很可惜台北場沒選這部來談。一鏡到底近距離跟拍人物群像劇一向是伊朗片強項,每個演員完全融入情境,一個眼神或細微動作變化,隨情境互動就可以在幾秒內傳達角色內心轉折。不知道伊朗社會是否波斯文明根深蒂固,或者沒被殖民過,或因制裁反而免於隨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剝削席捲世界的疏離憂鬱狂潮,除了少數宗教狂熱者,小共同體仍在、人與人的信任從未被完全破壞,可看出他們對人的關懷是自然日常生活一部分,也不只限於自家人,而是理性擴及整個社會不分國別。伊朗特殊的伊斯蘭律法在本片看來並未禁止墮胎,或者至少允許私人診所灰色地帶(但信奉天主教的民主菲律賓卻連避孕也禁止),除重大刑案易判死外,成本較一般人道死刑低的絞刑也容易執行故執行率高(從北影《無邪》(There Is No EviI, 2020)可得知執行死刑也是役男當兵任務之一),但他們又有獲得受害者家屬原諒便可免於死罪、只需幾年徒刑的特殊和解法,催生出片中所翻拍,找出死刑案當事雙方家屬、尋求被害者家屬原諒以求生的虛實難辨直播實況節目。片中製作人神通廣大能讓獄中服刑者在監視下上節目道歉,檢察官最後也會拿著文件出現,給現場若是答應原諒加害者的被害家屬簽名,現場也有法律與道德大學的法學生組成類似陪審團,透過代表發言替加害者求情,甚至觀眾當場簡訊投票超過900萬,廣告商還會贊助全額「血償金」(受害者家屬放棄血債血還的代償?)給被害者家屬。這或許是重刑度高執行率國家才能存在的特殊民情,如果在爭取司法受刑人人權 NGO 團體關注多過受害者權益團體,還得遵守兩公約人權規範但民情未跟上、受限國際政治及司法管轄權,嫌犯逃逸境外大多便無力引渡執法的台灣,這種節目只會變成實實在在全民肉搜公審秀,每一集要求死刑人數都創新高,甚至肉搜原諒加害者的受害者家屬死亡威脅、肉身圍堵、罵他們是為了從政大餅犧牲自己親人的性命吧。
散場時聽其他觀眾聊才發覺死者女兒確實跟父親不親,她為了繼承 100% 遺產要求繼母暨加害者墮胎,最後也是因大筆債務即使繼承父親遺產也還不了,為了拿到血償金以逃到國外才答應上節目,沒想到年輕繼母與父親所生兒子未死,這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因其男性身分,未來將繼承兩倍於她的遺產,她最後拒絕替孩子身份背書(看到這裡我也很好奇伊朗明顯性別歧視的法令多大程度造成女嬰出生統計數字低於男性?)——受害者和加害者在此再次身分對調,沒有絕對的善惡,非常東方,但也不會因過度溫情主義或某些人過度愚蠢讓旁觀觀眾失去對任何一個角色的同情,而是能共感每個人在自己人生脈絡中的合理抉擇、一時衝動或為了他人犯下的小小錯誤最終鑄成大錯。這樣的劇本非常不容易,我也希望有天台灣劇情片能普遍寫出這樣水準的戲劇,不再靠大眾的濫情理盲快速炎上、更快速遺忘一個社會事件,再將這樣的習慣代入觀賞戲劇作品,出了這個共同體沒人看懂在乎你們為什麼要拍這部片、為什麼受歡迎,多點身為國際社會一份子該有的文明、骨氣和道德及美學上的sense吧。
比起這部欲諷刺伊朗社會現實的戲劇,更可怕的還是金馬社團台灣觀眾觀賞本片的感想幾乎都是「題材很好但拍得很無聊」「女主角演得很煩難以令人同情」,本國國民對自己身為紆尊降貴的旁觀者習慣檢討受害者,早已嗜血殺紅了眼失去人性毫無自覺,只等待包青天降天罰給予黑白分明的正義和結論,連觀影都是懶惰等待現成討好的、直覺的,沒有任何一絲主動自省的意思。看看文明的伊朗人民在 1979 年革命後所受的苦再比對台灣,很難不覺得我們在充滿膝反射刁民的台灣享受這份德不配位的民主自由,純粹只是極低幸運機率下的產物。
延伸閱讀:
補上【數據告訴你:重男輕女之下,消失的千萬女嬰】因性別歧視殺嬰或墮胎導致性別比例不均的各國人口統計圖,可惜沒有伊朗:
結果顯示我們常說伊斯蘭國家重男輕女,伊朗性別分布看起來卻超級平等,反而是中國男女人口差遙遙領先。
--
11/13(五)
#17 ★★★★★
校園塗鴉派 Cleaners, 菲律賓, 2019
我一般跟菲式幽默對不到電波但這部少見鏘得很普世,全球小學生或中二病患者都會覺得大便雞雞包皮好笑、自己家鄉很土,導致原本愛看不看的我熊熊被圈粉,超推所有菲律賓研究相關朋友都該看這部,會讓每個人想起自己五味雜陳的 16 歲。菲律賓學制中學只有四年, 16 歲中學畢業後便會進入大學或直接就業,對大多數人來說,中四是童年與成人間那段曖昧不明,最後有青少年身分薄膜保護允許年少輕狂,大人的現實世界又不時經由薄膜點點滲入,不小心就發現自己也雙手染黑的橋接時刻。片中以一個中四班級這年發生事件切分為四段,每段主角各自對應一個菲律賓社會現狀,第一段講不吃蔬菜也離鄉離土的當代菲律賓城市飲食文化和生命教育,第二段講失根的當地 Ilocanos 語言,第三段是法律禁止避孕墮胎導致大量青少女懷孕被退學但男方不會有事,最後一段則是路過冷眼旁觀每段怪怪屁孩同學搞鬼的前市長之子,逐漸發現自家維持家族勢力的黑暗秘密,點出菲律賓最深層無可動搖的地主家族政治割據勢力世襲問題,最後他在家族為清出土地幫他做政績,讓同學家麵店「意外自燃」後,選擇放棄競選青年議會,把賄選的錢偷偷塞到好友家的他在家族上一代蓋到一半、意欲暗示選民要選擇政二代才能完工的斷橋上躺下——就在這顆空拍拉遠鏡頭我決定該給本片 4.5 分。最後一段百無聊賴的孩子們在畢業最後一天的教室裡向朦朧一片似乎不怎麼樂觀的未來大喊,與沒能來得及參加畢業舞會的女孩生產時尖叫畫面重合,疏懶白爛青菜天真熱血迷惘脆弱的青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就是他們最大的武器。全片以中二屁孩的戲謔童真包裝內在敏感纖細,對抗現實的複雜混亂,將議題點到為止,片尾跑 staff 時導演先秀出 2008 年去世的同學名字,最後放上 2007 - 2008 年中四班級畢業照,不知片中顏藝擔當的班長是否就是導演以戲謔重演的方式紀念她,假裝她的命運只是一場玩笑的同學呢?本片拿到奎松市補助拍攝,12 年前 16 歲的導演現在也才 28,不知道導演是否成為當時的自己會感到自豪的大人了呢?
班長太可愛了不放對不起自己。
衍伸閱讀:
--
#18 ★★★★
當愛離開時 After Love, 英國, 2020
根本恐怖片,整場洗三溫暖,想像片子結束後這一家(?)會怎麼過就胃痛。本片入座率不到五成似乎就是因為只有中年婦女沒人想看大螢幕,代表片子選角時便篩選掉不適合的目標觀眾,查找片子途中發現連一張美化過的海報都沒有,巴基斯坦裔青年導演真心要觀眾跟片中中年婦女頂尖對決,非常欣賞。就像片中女主角一直猜測自己是不是身材走樣才讓 14 歲的初戀老公決定外遇,直到發現對方和丈夫所生的孩子,從初期的嫉妒、自我懷疑,逐漸將重心轉移到他們曾有過但早夭的下一代,甚至慶幸最後還有這個孩子留下;但對丈夫中年才相識沒有選擇改宗的法國女友來說,兒子尋找成長過程中缺席的父親的尋根之旅,更是無止盡的折磨,她卻必須學著放手,與女主角共享交集她們天涯兩地的愛人的遺產。整體劇本演員表現都完整無可挑剔,活著就是這麼尷尬艱難,心念一轉又是一片無垠的勁風草原。
--
#19 ★★★★★
消失的死刑犯 The Warden, 伊朗, 2019
這部片非常厲害,臉盲如我開頭只覺得面熟,看網友討論才確定典獄長男主角就是判若兩人的《緝毒風暴》大藥頭,演技之深度精湛帥氣秒被圈粉。背景設定在 1965 年巴勒維王朝時期,少校典獄長威脅強迫原本做建築工的囚犯設計新絞刑台,鐵腕作風表露無遺,好不容易盼到轉調升職頓時仕途一片光明之際,卻遇上抗爭土地糾紛被構陷判死的農民逃獄,直到最後都軟硬兼施必逼出這名或許根本無罪的死刑犯,但動人(且典雅服裝設計巧妙合乎當前伊斯蘭律法)的社工女主角 Parinaz Izadyar 逐漸一點一滴軟化了他,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當他終於想通死刑犯藏身之處,動手拆卸絞刑台木板後望見死囚的最後一幕看到了什麼,為何改變主意,片尾藉由這名幾乎在整片中缺席卻無所不在的死刑犯視角,刻劃下人們假裝堅強兇狠貪婪無所不能,最終卻仍有不可退讓底線的人性。惡法亦法、判決是法庭之上的事跟監所管理者無關、社工也應克盡職守不涉入私人情感,這些常識是我們一直習於被社會所教導,但伊朗電影不斷叩問善惡對錯的邊界提醒人們在人性前謙卑自省,台灣司法人員對司法的兢兢業業與法盲民眾間認知的極大落差,無法讓民眾有餘裕靜下來思考「人性」——諷刺的是,經歷殘暴政治迫害的國家絕對不只台灣,但不知是殖民傷痕和戰後中國外來政權與帝國合謀麥卡錫,恩威並威脅施利誘等歷史規模加總,讓台灣人恐懼厭惡輕蔑思考,生活成了無恥擺爛炒短線賺快錢大賽,如果不反射性要求嚴刑峻法徹底行刑,自己為追逐社會標準所曾犧牲的一切人性、以往所預期計畫的社會穩定人生路線便會白費,一旦信念動搖世界觀分崩離析,面對相對剝奪感心有不甘的民眾必把不願像自己一樣受社會標準束縛的人全拉下水,其中司法機關與罪犯等任何不符「奉公守法掙扎求生的窮苦大眾」形象的人就得擔負替罪羔羊或女巫一角緩解焦慮,這樣既期待包青天嚴格執法、又希望特殊情況能網開一面的社會,民眾弔詭地不斷在民主社會自我灌輸威權社會的賤民形象,以至於對自我沒有同等責任約束的自覺,同時又不斷在資本主義社會膨脹自己身為奧客消費者的角色壓迫較自己更弱勢的族群或個體,無法分清自己所體驗的壓迫正是來自跨國資本,而不是過去的帝國或本地殖民政權,這樣混雜忘懷不了過去台灣錢淹腳目時代糊裏糊塗的成功與現今追逐不上資本的羞恥憤怒,又無暇以外在客觀具歷史及地理縱深關照的螻蟻視角社會,無法養出像伊朗電影這樣帶領整個社會深思自己抉擇的電影。雖然結尾以伊朗片來說不意外落了俗套,它想傳達的依然是生命價值無法以自我利益衡量,禮薩國王時期伊朗還非伊斯蘭國家,但如同《全民審判秀》,這或許是伊斯蘭教法、法律與社會道德緊密結合的特殊國情產物,我想在台灣應該沒有任何獄政或軍事人員無論為了仕途或人性會做同樣抉擇。能拍到伊朗大片水準,屬於台灣社會經深思熟慮又符合人性的片會長什麼樣子呢?
衍伸閱讀:
網友短評【金馬】《消失的死刑犯》貓捉老鼠的尋囚
--
11/15(日)
#20 ★★★
Gunda, 美國、挪威, 2020
這是一部非常美,俄籍導演 Victor KOSSAKOVSKY 一定是非常非常溫柔而且深刻反省電影語言的人才能拍得出的片子,本片視角就雜食者是不可能的。雖然對心理防衛機制必須啟動的雜食者來說大概只會看見一堆肉在 Titan 螢幕上跑不小心就睡著,坐第三排看還是太痛苦了,後頭看起來應該是享受但前面真的覺得要被豬擠死+用顯微鏡看豬毛。四年前看《畜牧業的陰謀》(Cowspiracy: The Sustainability Secret, 2014)後曾嘗試無塑+茹素並進一陣子,雖然無塑習慣就一直順順持續至今,那時應該撐了兩個半月終究因為吃素餓太快,即使知道這意味著畜牧業得到與環境成本不成比例的補助,經濟並不寬裕的我便投降了,發現太窮還沒辦法成為 Vegan。看完本片馬上來吃炒手雞湯麵的我沒資格說什麼,對身為眾所周知的結局幫兇,我必須木然。
豬:放牧農場豬媽媽累倒只露出一顆頭在豬舍外,任憑剛出生及出生不久小豬爭食乳頭,一開始算還有至少11隻小豬同時餵乳,後來一隻剛出生還沾著血和薄膜的小豬不知是被母親踩踏尖叫(有看到類似濾泡冒出但腳遮住不確定)後來就都只看到10隻小豬了,實在很在意是不是母豬怕乳量不夠犧牲最弱小的孩子,雖然有六對乳頭但躺著沒辦法全餵。小豬擠成一團打架慢慢長大,追逐耕耘車,母豬慈愛用鼻子或聞嗅或頂每個孩子把吵架的孩子架開,直到一輛卡車停泊只聽到小豬叫聲沒有卡車內部畫面,回頭剩母豬 Gunda 一豬不斷轉圈甩著豪乳,頻頻確認宿舍內有沒漏看尋找小豬身影,誰知道這已經是她經歷的第幾次,頻率又是多久一次的離別。
雞:或許是從其他農場買來的籠雞開門放在野草地,公雞慢慢探頭出來,有的雞羽雞冠完整,有的屁股全禿露出煮雞湯時光禿禿的雞皮,有的從雞冠脖子到身上羽毛無一處完整看來明顯生病,有的只剩一隻腳就靠振翅移動重心,獨腳雞看到鐵絲圍欄邊界嘗試鑽出發現不成放棄,這個環境可能已經比原本好很多了。
牛:圍欄一開整群往草地奔出,有的明顯較其他更瘦,看了這部我才知道牛隻兩兩一組頭尾相對站立是為了讓同伴的牛尾甩動時可為自己趕臉上的蒼蠅。
這部具充滿人性生活日常的紀錄片讓我想到《沈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 2005),同樣講畜牧,卻正是「個體有機生命力」與「機械架上千千萬萬物體之一」的對比。雖然素食實驗失敗後我仍一直維持不吃捕撈海鮮、少吃大量製造甲烷的草食動物的習慣,但如果可以早一點成為素食者就好了。
衍伸閱讀:
【金馬𝟓𝟕︱QA直擊:《#Gunda》】青少年影展與導演視訊場
--
#21 ★★
夢行安地斯山 Piedra sola, 阿根廷、墨西哥、卡達、英國, 2020
畫面靜謐到差點睡著,只看到駱馬被殺被肢解,原住民牧駱馬人拿古柯鹼葉沾血灑在牆上、棍子捲毛皮沾血跟孩子在牆上一同畫駱馬,接著父子一人背肉一人背皮毛下山兜售,放牧人講述駱馬被沒人見過真身的美洲豹獵殺,美洲豹有狩獵的權利,就跟我們同等有求生的權利一樣;於是眾人開會決意將駱馬獻給美洲豹跟大地之母打招呼,這靜謐的遠山巫師駱馬燃燒古柯鹼葉和木馬鏡頭中,後頭開始有觀眾持續大約 20 mins 左右塑膠袋窸窸窣窣攻擊一直分心,電影就結束了,WTF。明明是喜歡的題材,這場卻看得心煩氣躁。看片介才知道男主角是沿著獵豹獵殺牲口的軌跡溯源而上,途中逐漸與祖靈和變換形式的獵豹交換了身份,導演應該是想藉由模糊紀錄與虛構的那些古柯葉儀式、剛出生的小駱馬死亡、男主角加入遠山那頭行來的葬儀隊燃燒木馬,訴說生死/人獸只是視角差異的寓言,跟今年北影的巴西都市原住民片《熱病幻夢》主角向子孫口述傳說,得知美洲原住民信仰的核心概念是認為各種生物無生物內部都是跟我們一樣小小的人、不同的只有外在形式,兩者架構很像;但幾乎無對話的本片不只平鋪直敘實況日常燒柴放牧,還非常考驗觀眾是否能分辨紀錄與虛構,拿捏好與劇組和高地原住民的距離,感官心境是否放緩到能進入在營火中看見幻像的狀態,以視覺想像人藉由五感與土地密不可分的連結,比後者更加抽象,有機會我會想好好重看一遍。本片也讓我想到同為今年北影講秘魯高地原住民移居都市困境的《無名之歌》(Song Without a Name)。
--
11/16(一)
#22 ★★★
失妻記事 Chronology, 土耳其、德國, 2019
這部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一開始你以為是懸疑片,但看到 3/5 就會猜到結局:前半部分那個焦急失蹤妻子安危深情的老公僅僅是他眼中及維持他人印象中的模樣,導演也把片名再一次打在世界觀切換的那刻切分本片,讓觀眾質疑到底為何要多此一舉拍攝老公殺人棄屍的過程讓觀眾抓破綻(老公處理屍體時老婆腹部還有呼吸起伏、既然都舖了防水塑膠為何不整間浴室都舖以建築師來說也太不專業),最後老婆跟男性友人的告白才得知一開始不願意告知男主角懷孕的實情是因為想離婚說不出口,鋒迴路轉才到達導演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直到入獄得知老婆死時懷有身孕,這名帥氣的完美老公唯一在意的還是只有誰是孩子的老爸。這是一部完整演出渣男 gasling,及在 ptt 母豬教語境裡所謂替女性說話就為了討好打炮的「騎士團」會如何被針對迫害過程的作品,以紀念土耳其每年因家暴死去的眾多女性,但男性觀眾應該會很不爽被騙進戲院說教成這樣(?);也有看到男性版友覺得女主角一面之詞的對話場景不夠有說服力就是了,對他們來說,抓到女性「為何會被殺人棄屍」的線索,是太過白目還是構陷另一半,是不是個完美受害者?一向比渣男行徑本身值得檢討得多,這種反射性「檢討受害者」而渾然不覺的邏輯思路,也是屬於我們第四面牆的恐怖故事。山野棄屍那段真的有點多餘,我一直以為蟑螂大量發生跟老公像《冰冷熱帶魚》把屍體切碎沖到下水道有關,沒想到竟然不是。少了殺人棄屍這段多餘演出就無法達到導演結局所想傳達男主角有多渣的重量,是本片的致命傷。
--
#23 ★★★
寂靜之死 Beginning, 喬治亞、法國, 2020
看片頭文字還以為是緬甸電影,結果是了解史達林家鄉&不給台灣人入境過境的喬治亞共和國的第一部片。身為新興宗教「耶和華見證人」的駐點牧師被妻子家鄉的東正教社區仇視,聚會講道亞伯拉罕獻子時被惡意開門縱火,聚會堂付之一炬。身心俱疲不願再為丈夫重新起造新聚會所募款扮演假面好家庭好妻子的女主角被丈夫嫌小題大作、情緒勒索「應該像正常人一樣支持他」未果,丈夫獨自前往募款時留守家中照顧媽寶兒子,卻遇上自稱警察調查丈夫名義闖入家中的年輕陌生男子性騷擾得逞。鏡頭並未因這起侵門踏戶的意外拍成貼身驚悚片,而是一貫同那些無動於衷的乾燥空景冷眼袖手旁觀她的日常。按著她公車座位椅背的是跟加害者一樣著婚戒的手,後方被鏡頭切去未知其主,她如常跟兒子穿越樹林小溪回家,躺在草地任憑兒子叫喚也沒反應,蒼蠅群舞繚繞的漫長假死。半夜門鈴響,遠遠拍攝她開門尋找來客,她趨近鏡頭面孔一片漆黑,終於在循河堤尋找不速之客的湍急水流聲完全掩蓋中真正被強暴,男人遮蔽女人視線完事原想拿石塊砸死她,最終放棄。女人帶著兒子回娘家,未婚的未成年妹妹生了孩子,顧孫的母親也是被丈夫在下雪天跟襁褓中的女主角一同趕出家門卻始終沒離婚的家暴過來人,勸女主角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用告訴女婿。想要報案卻不知其人姓名,丈夫回家後她選擇隱忍丈夫卻早在客廳錄音,邊播放邊指責她被自己從爛事業拯救出來還不知感恩、否認妻子被強暴而是合意,女人為丈夫在教派內的事業和自己家庭哭著道歉,卻也知道丈夫再也無法「原諒」她。教會孩子們回應大人詢問何謂天堂與地獄,信徒在河裡受洗。女人向丈夫聲稱殺了一手拉拔顧前顧後的兒子,呼應片頭舊聚會所遭祝融前亞伯拉罕為上帝願殺獨子以薩的講道;而加害者跟同伴狩獵途中脫隊,來到罪人所屬的乾涸大地,化為一坯塵土。壓力輕巧若有似無,隨片中時間累積攪進虛空,不知獻給了誰、為了什麼、去了哪裡,英文片名可解為破窗效應及沈默螺旋命運輪迴的開始,這部片排在《失妻紀事》之後看特別有感覺,鄉野間美景和 80% 時間什麼事都不會發生的超長鏡頭,訴說每個女人連獨處都無法拒絕照護他人需求的漫長日常,很有意思。如果能更了解東正教和新教教義、喬治亞政治現狀,應該能更享受這部電影,總之本片就是我參加影展想擴展觀影體驗到地球不同角落的好例子。這部片讓我更客觀思量父權社會的「勸服力」都是基於社群的情緒勒索和個體犧牲為前提,最終成果歸於己但有技巧地讓大家誤以為雨露均霑的硬拗罷了。另外「強制性交」和「權勢性交」,若一是為保命的配合,一是搏命的反抗,為何法律和大眾能夠基於被逼到沒有選擇境地的女性行動,作為輿論和判刑的基準呢?
衍伸閱讀:
#24 ★★★
噤聲海鷗 Gull, 南韓, 2020
本片以畢業製作來說完成度很高,講女人想自由飛翔卻受限於世代階級性別,無奈必須塵世泥濘中打滾,演五福的女主角其實很美很有韻味啊。看這片一直想到之前在北影看的《六十九歲》,一樣是六十路對抗性侵的生命歷程,一個藝文老年一個沒上大學,一個單身有幫忙奔波找證據的作家男友與許久未聯絡的女兒、一個已婚三個女兒(老公不意外的是個會說「女人不願意不可能性侵,被上爽嗎」的廢物),在不同的階層遇到都較她們年輕的加害者,身旁都有支持者但在經濟及爭取公義上仍因自己受害連累周遭必須孤軍奮戰,事發後親人或本人都直接間接要求過加害者道歉(這也是性侵受害者與加害者最常見保持聯繫的原因),最後都因缺乏證據無法走司法程序(《六十九歲》女主角事後馬上去驗傷但最終仍缺乏「非合意」證據選擇放棄兩造對質的司法流程,本片的女主角五福則受限於階級世代想像,發現下體滲血感到羞恥先跑去公共澡堂),只能寫陳情書開始她們看不見盡頭的抗爭。《六十九歲》主角文化資本高於本片所以生活拍得比較詩意,本片除了該有的父權結構一個沒少,還加上市場歐巴桑磨人的家庭生活,同屬舊世代中下階級伴侶的不諒解,圍繞在女主角身邊的眾市場攤販為了向區公所爭取市場迫遷調解金,不斷勉強她顧全大局「相忍為運動」輕輕放下、「一把年紀了不要毀了年輕人的一生」,主導向區公所抗議的加害者正是知道這點,從一開始就坐壁上觀,女主角則以她所能想像的草根方式反抗,在加害者強暴她的冷凍櫃撒尿、打破魚缸。很好奇女主角到底中間是去了哪花一整天把女兒嫁妝拿回來的,聽版友敘述一開始包在信封裡的現金和嫁妝似乎是兩筆錢不相干,只是一直沒心力匯款?諷刺的是如果加害者劫色順便劫財,基於保護私有財產的現代法治反而更容易將加害者繩之以法吧?這部片也一直讓我想到之前樓蓋很高,講自己媽媽遭遇性騷擾的真實鬼故事匿名噗:「之前快六十歲的媽媽被同學的爸爸(中年男子)跟蹤」
衍伸閱讀:
6/29 北影片單日記:
六十九歲 An Old Lady ★★★ 2019 | 南韓
以為《六十九歲》是講老年女性被年輕男性性侵後如何抗爭,但其實這是部銀髮議題電影——「性侵」雖然是發生在女主角身上最近時間軸造成她身心症狀的主因,但就如同「性」隨著年紀漸長會從主要人生驅動力中退去,包裹在「性」之上的生存慾望和各式各樣的情結會剝離,剩下生命本身。我很喜歡這部戲三個角度的看法:人生很長「不會這麼容易就完蛋,你還要為你所作所為贖罪,即使這樣人生也還是不會結束」;把黑函用影印機印好一整疊拿到醫院頂樓邊緣放著,讓風完成它的任務,非常 20 世紀草根社運、非常 old fashion、非常浪漫;還有韓國那個要拘提票發不出來起訴前要求加害者和受害者雙方對質的法律還是去死一死好了。
--
11/19(四)
#25 ★★★★
迷航 Lost Course, 香港, 2019
不時關注國際新聞的人或許對 2016 年 twitter 上廣傳廣東烏坎村村代表林祖戀被補引發村民與武裝公安對峙,那些小小短短手機拍攝的短片,足夠使人懷疑偌大中國到底一年有多少大大小小未見報導的「起義」,還記憶猶新。導演作為港漂 & 前影音記者,單兵「團隊」長達八年紀錄 2 萬人口、主角之一莊烈宏轉述村民以一艘船形容的汕尾烏坎村,既是一個村,也是一個中國、一個世界的同舟共濟,感覺很像花三小時在看影音版端傳媒專題報導,充滿中國自由派記者風格;但若僅以「記者」「報導」的角度來看導演意圖,這部片格局又遠大於此,是比一般「報導」離受訪者更近,更接近人類學報導人的距離,但又比一般追求捕捉人物瞬間情感的紀錄片/攝影跟被攝者的距離要遠一些,這皆是導演經由細膩思索,決定將決定民主平等烏坎這艘船隻航行的各種迷惘摸索與決意完整交還給片中各異當事人的選擇。片中混雜廣東閩南客家口音普通話的「陸豐方言」,補完我對來自汕頭的阿嬤少女時期生活的鄉音想像,以及如果當初阿嬤沒成功逃來台灣而我還是投胎到同一家,我可能會生活在什麼環境。這部真正深入三個老中青三代主線人物生活相異追尋路徑,我才知道好多大字也不識一個但心中雪亮自己土地被村代表高價賣給開發商就等於生計沒著落的農民們,不愧是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對外溝通管道充足、民風剽悍,社會主義鐵拳不會在民氣最團結高昂時出手,它的路數必然是假意配合抗議者讓少數領頭人加入體制,不熟悉中國政治的我在片中無法推斷習的掌權是否影響到村層級的政治緊縮,但當深受村民信賴終於成功以民主方式一人一票選出的新任村代表討回土地成果不如預期,賣土地的舊代表當然有耐心等個一兩個任期,等選舉吸收的維權能量隨著討回土地失利散逸低迷,以及體制刻意設計來讓人無以生活的公務員微薄薪資,使體制內的人陷入兩袖清風餓死 vs 貪污共好的道德 dilemma,貪污劇本離間第一批運動領導抗爭者間、運動領導者與村民間的猜忌,將進入村幹部體制者構陷入獄,舊勢力依然可以靠著黨的更高層級相挺、賄選、宗族力量伺機捲土而來,最終意圖製造「你們所有對黨對我的反抗都終歸虛無」的失敗主義,這時即使因林祖戀入獄再度引發抗爭,再也不可能回到那個承諾不會秋後算賬的過往年代了。片尾列出名字和刑期,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參與抗議「唆使非法集結」的村民,判刑都遠高過被構陷貪污的幾位代表。映畢聽導演在場外說她刻意不以外來者的眼光在「自己的片子」尋求英雄,而是去除極端值後以人物的一致性校色讓人物自己說話,甚至因此重新痛苦地在素材海中剪輯出跟年初在香港上映(對比資料可能是 2016 年版本的誤聽,但在此還是保留)不同的最終版本,除了是很了不起的記者魂,更是身體力行其對「民主」當中每個不該被忽視個體更細緻溫柔的信仰。聽完場外導演自述,我因此反省自己看紀錄片是不是還是尋求一個簡單的 thrill,讓腎上腺素決定一部片是不是好看。
延伸閱讀:
- [報導者] 林木材 - 中國烏坎村事件6年紀錄:抗爭,往前,可是往哪一邊──李哲昕的《迷航》與中國民主紀事
- [香港電影評論協會] 烏坎事件,沒有航標的河流──《迷航》導演李哲昕專訪
- [端傳媒] 《迷航》導演李哲昕:拍攝中國社會運動,我害怕切壞這璞石
--
#26 ★★★
親愛的同志 Dear Comrades!, 俄羅斯, 2020
有眼不識名導,因最近看的蘇聯時期諷刺劇全是烏克蘭出品,本以為本片理所當然也是,沒想到是出自正統俄羅斯人之手。或許就因如此,本片更錯綜複雜的演出了在一般遙遠大眾印象中如豺狼虎豹的 KGB、軍隊、基層黨員,還有知道如何口頭應付隔牆有耳並隨手對女主角伸出援手的醫護、相信工人是共產體制中堅起身抗議砍工資卻遇上血腥鎮壓的勞動階級、把玩沙皇時代軍服的老人、軍隊與 KGB 間的矛盾,仍然有心善良的人如何因無法預期的血腥事件面對自己信奉的共產主義認知失調過程,如何認真應對體制,意識到「遺忘」記憶的重量。回頭想這部片不只是旁觀者戲謔已過往歷史的地獄梗,更是經歷過那個時代,重演改編圍繞在歷史上被隱蔽事件旁小人物們的掙扎,以最輕巧黑色幽默的方式表達最沈痛的自省,很後悔自己給的分數過低。
衍伸閱讀:
在《親愛的同志》中有許多和平示威的大場面,需要非常多的群眾演員,導演透漏其實這些演員身上的「古著」都是從跳蚤市場買來的!然後再由劇組製作一些小細節的配飾,例如勳章、獎章等等。
他們會看著演員的臉,決定他在片中的職業,可能是工人、醫生、老師等等。有些臨演會拒絕穿上劇組準備的衣服。導演說:「有些人誤以為拍電影就是會穿得漂漂亮亮。」
--
#27 ★★★★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 台灣, 2020
比我想像中的好太多,沒有多餘鏡頭,看完片子表達如此完整後打消了我對版權爭議的質疑,但倫理上確實覺得要做到足夠細緻不至於白目粗糙,導演應該跟在此議題深耕如此久的人本和沈默作者陳昭如打聲招呼,以確認自己的改編不會得罪傷害任何人,因此對於護航的知名影評人、文字工作者和金馬主持人「這不是紀錄片」的多餘發言,不好意思你們的意見不重要,映後座談是導演和劇組直接面對觀眾合理交流質疑的場合,請不要總是為了皇城內的和諧和對劇情片/演藝人員過於寬鬆的道德標準,導致白目事件一再發生的狀況開脫。另外看了之後對於另一個知名影評粉專覺得真實事件改編的議題電影非得:1. 善惡分明 2. 給予觀眾一個對抗邪惡希望的結尾,我也覺得到底是怎樣的媽寶心態,首先這個事件爆發到現在確實沒有一個人確實確定受懲處,另外就是好萊塢看太多一定得別人明說誰是同伴誰是反派,否則就會陷入世界觀顛覆焦慮的台灣人在每則新聞留言區不斷重演的創傷,這種 PSTD 也能用宇野常寬的戰後美國庇護媽寶論來部分解釋吧。看過《過於寂靜的喧囂》和《熔爐》一定會回想到這兩部,但我想只是因為以聾人為主角的片子在一般聽人眼光中屈指可數。想到 2004 年左右在客運通勤上看的第一部讓我覺得「手語好帥」的聾人男主角(只依稀記得劇情是他愛上弟弟的美麗級任導師,片名已無從找起),還有我很喜歡的《迴光奏鳴曲》、《過於寂靜的喧囂》都起用聾人主角,而以聾人為主的紀錄片《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和《一起摸黑去旅行!》為聽人的我們開啟了一個我們聽不見的美麗世界,與其說是聾啞學校的性侵,這部片更關於平等溫柔關照任何與自己相同或相異的人,像是為何金馬映後沒配備手語翻譯呢?這部片畢竟還是為了聽人而存在,而在劇情片圈能做到像柯導這樣細緻度的人就已經屈指可數,似乎不該再有任何挑剔否則會讓其他人顯得更爛。這部片和台灣都可以再精進更好,只要你們不要因為搶當和事佬擋路吧。對我來說,重要的還是聾人朋友和當事者怎麼看這部電影。
衍伸閱讀:
- [報導者] 在現實裡直面善惡的模糊交界──柯貞年《無聲》探索不對等權力結構中,離不開的人
[端傳媒]《無聲》柯貞年專訪:戳開傷口是一個有點複雜的過程 - 網友討論劇組或片商拿「一起玩」手語當作行銷宣傳的爭議
- 版權爭議:
《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作者陳昭如不公開發文截圖
《沉默》版權管理編輯盛浩偉說法
人本基金會與電影團隊未有任何合作聲明
[金馬57] 《無聲》映後QA逐字稿:
本人土炮,裡面有我觀影本場次對團隊啟用聾人演員及版權爭議的提問及導演回答。至於其他路人護航什麼我覺得一點也不重要,就不放了。 - 事件後續:
人本:那些因沉默而無聲的大人,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