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之後
背景
過去因為身心狀況不佳,在大學期間曾休學過兩次,各一學期。寫下這篇希望能提供同路人一些支持。
資源
在工作時,我學習到不管是工作者或是個案,都需要先建立資源。因此先寫下,當時對我有幫助的資源。
池上打工換宿
蔡璧名老師正是時候讀莊子
規律生活
與信任的人保持聯繫
現在希望當時有的資源
《氣的導引》
《花與料理》
吉竹修介的繪本
在家裡的生活
當時休學之後,我就回老家休息,也沒有別的計畫,當時是處於不知道該怎麼做,先逃離學校再說的決定。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對於生命意義存在很深的困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所以有嚴重的憂鬱反應。
生理反應 ─ 躺床
重度憂鬱的其中一項症狀,就是會持續躺床,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洗澡。但我覺得自己當時身體還算健康的地方是,會隨家裡的吃飯時間吃東西。這可能代表我的身體其實希望活下去。
心理反應 ─ 質疑自己
當時並不明白自己的狀態已經是重鬱症狀,只是一直覺得自己好好的,也不懂為什麼要休學,持續質疑自己的決定,否定自己;當自己感到開心時,也會因為這樣責怪自己,怎麼有資格快樂。
社會行為 ─ 退縮、迴避
因為對於休學過於羞愧,當時我斷了很多跟朋友的聯繫;是我的朋友鍥而不捨地聯繫我,我才明白,原來自己在他人心中也是重要的存在。
轉折點 ─ 池上打工換宿
因為持續待在家裡也不是辦法,在經過和家人的討論/抗爭(?)之後,我到台東池上開始兩週的打工換宿。在那邊規律的生治,和不同人互動都幫助我很多。特別是池上的風景,也是我重要的心靈支柱。
回到學校之後
學分
回到學校之後,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學分的修習,因為我只休一學期,等於回到學校的時候是二上,但我一下的課都沒修,如果系上課程有擋修,就會影響修課計畫。當時我沒想那麼多,只覺得既然系上課不能修,那這學期都修通識,不過我也因為這樣認識很多有趣的朋友,至今有些人都還有在聯絡。
適應
當時,我朋友曾經跟我說,她覺得,去一趟台東不會解決本來的問題,當時我不懂,但後來我知道了。因為最根本的憂鬱、焦慮症狀,或是生存的意義困惑,還是在我心中。
二次休學
第二次休學是因為憂鬱復發,在學校也碰到不小的setback,當然當時沒辦法這麼清澈地明白自己的狀態。但決定第二次休學對自己來說是很大的打擊。
二次返校
原來憂鬱是(後來的我明白躁鬱也是)會復發的,在幾經幾番掙扎,向正式系統求助,包括:身心科診所及學校諮商系統。當然,過程中會有挫折,感覺被拋棄的時刻,或是被諮商師傷害(也就是諮商師不能完全理解我的狀態),但我想說,人有很強的韌性,我走過來了,你也能走過來的。
在第二次返校,我依舊有很多想離開這裡/這片土地的心情,所以申請了出國實習、出國交換,我發現出國對我來說是一種重新充電,那讓我有能量再回來這裡,去重新覺知自己的狀態。相關實習及交換心得可見過往文章。
現在的心情
距離第一次休學到現在將近十年,我想是到近日我更明白,那樣的日子在我生命中所帶來的涵義,當下的辛苦與痛苦難以言喻,但我還是有著周邊人的支持走到了這裡。想謝謝自己一直這麼勇敢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