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文字版]李秋零:如何学会尊重人?康德与卢梭的思想关系考察
贺麟讲座 德国哲学群星系列 第一讲
如何学会尊重人?
康德与卢梭的思想关系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秋零
2020.06.06
影响了康德研究路径的人
我(康德)坦率地承认:正是大卫·体谟的提醒,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断论迷梦,并且给予我在思辨哲学领域的研究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还未达到赞同他的结论的地步;他的结论之所以产生,只不过是由于他才整体上来设想自己的问题,而是色着眼于它的一个部分,而如果不考虑整体,一个部分是不能说明任何有的。(AA4:260)
卢梭教会康德尊重人或者:康德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
牛顿和休谟的影响尚有争议,卢梭的影响可说众口一词。
康德与卢梭的接触史
书信中,康德从未谈及卢梭,其通信圈最早是康德挚友哈曼在1759年的一封信中提到卢梭:谁像卢梭那样预先规定一个最好的世界,并且拒绝一种个体的、原子论的和瞬息间的天意,他就是在自相矛盾。
著作中,第一次提到卢梭是在1764年的《论大脑的疾病》一文中:把卢梭置于索邦大学的博士们中间,卢梭就会被视为一个空想者。
书信和著述的滞后,有传记的补充:1762年,读到卢梭刚出版的著作《爱弥儿》的康德,居然打破自己严格的生活规律,放弃了一向准得可以让邻居对表的下午散步。
从此,卢梭的书房里多了一幅卢梭的肖像。更为重要的是康德在1764年出版的《关于美和崇高感的考察》一书的手稿中所做的注释。
这些注释最早于康德去世后由舒伯特(Schubert)发表,后来的康德著作版本均使用了“出自康德稿的断“(Fragmentaus Kants Nachlab)的标题。在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位于第 XX 卷。
何时写入?推测应在《考察》交稿之后、正 5出版之前。最大概率 1763 年。
卢梭的著作
《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国俗》,1750年,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
《新爱洛依丝》,1761年
《社会契约论》,1762年
《爱弥儿或论教育》,1762年
注意3:比较性的自爱的本质是追求不平等。因此不平等不是人活动的一个结果,而是人的一种天生禀赋
· 非社会的社会性。
· 与卢梭一样、认为自爱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科学技术;2、社会制度;3、美的艺术;4、道德
· 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自爱。
康德《考察》注释中的卢梭
· 有鉴赏力,这对知性来说是一种负担。我必须一直读卢梭,直到表述之优美不再干扰我,然后,我才能够用理性来俯瞰他。AA20:30
· 一个不仅仅出自虚荣和消磨时间的读者,从卢梭作品中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在一种如此之高的程度上遇到一种非凡的精神敏锐、种高贵的天才茂盛和一个情感丰富的灵魂。
· 也许从未有某位作家,无论他是哪个时代的和哪个民族的,能够集这些于一身。紧随其后的印象刚是对奇特而又悖理的意见的惊讶,这些意见与普遍流行的东西是如此地对立,以至于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猜测,即作者由于其非同寻常的才能和雄辩的魔力而只想证明和造就以受人欢迎的和令人惊喜的新颖领先所有的幽默竞争者的怪人。AA20:43
康德从卢梭学会尊重人
德文:Ich bin selbst aus Neigung ein Forscher. Ich fuhe den gantzen Durst nach Erkentnis u die begierige Unruhe darin weiter zu kommen oder auch die Zufriedenheit bey jedem Erwerb.
翻译:我自己出自偏好是一个研究者。我感到对认识的全部渴望和在其中继续前进的贪婪不安,或者也对每次收获感到心满意足。
德文:Es war eine Zeit da ich glaubte dieses allein konnte die Ehre der Menschheit machen u Ich verachtete den Pobel der von nichts weis. Rousseau hat mich zurecht gebracht Dieser verblendende Vorzug verschwindet,
翻译:曾有一段时间,我相信惟有这才能造就人类的尊荣,而且我部视一无所知的群氓。卢梭纠正了我。这种炫目的优越消失了。
德文:ich lerne die Menschen ehren u ich wurde mich unnutzer finden wie den gemeinen
Arbeiter wenn ich nicht glaubete dal die Betrachtung allen ubrigen einen Werth ertheilen kone die rechte der Menschheit herzustellen. AA20: 44
翻译:我学会尊重人,而且如果我不相信这种考察能够给予所有其他人一种确立人类的权利的价值的话,我就会认为自己比一般工人更无用。
德语:Rousseau entdekte zu allerest unter der Mannigfaltigkeit der Menschlichen angenommenen Gestalten die tief verborgene Natur desselben u das verstekte Gesetz nach welchem die Vorsehun durch seine Beobachtungen gerechtfertigt wird AA20:58-59
翻译:卢梭率先在人所采取的形象的杂多之下揭示了人的隐的本性和隐匿的法则,按照这法则,天命借助他的考努得到了辩护。
卢梭如何尊重人?
在法国启蒙运动普遍的“进步”与“乐观”的气氛中卢梭加进了忧郁和浪漫的元素。
与那个时代流行的各种人性论一样,试图从人性出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一切。
提出自然状态说,从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社会性,得出人的自然本性,即两种自然情感:自爱和怜悯。自爱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幸福,怜悯使人不愿看到他人的痛苦。
在自爱的驱使下,“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和灵的性质的不同”等生理上的不平等,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战胜了自然法意义上的平等,并最终导致了私有制。
私有制的发展造成了分工,推进了科学和艺术,后者又反过来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最后,是出现了国家等制度来保障私有制和不平等。
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就是私有制的产生和穷人与富人在财产上的不平等,其次是建立在财产之的弱者和强者在权利上的不平等,最后是奴隶和主人在权力上的不平等。
“生而自由”的人,最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文明的进步就成为人类“最大的不幸”。
卢梭关注的不是人们在文明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享受,而是人失去的平等和自由。
卢梭要寻找在社会中达成新的平等和自由的途径。回到自然状态不可行,人们已经忘却返回的道路。暴力革命不可取,暴力只能打破旧权力,无法建新权力。惟一可行的道路是建立新的、合法的社会契约来替代旧的、牺牲人的自由平等的社会契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由于转让是普遍的,故转让后人们服从的仍是自己。主权在民。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下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意” 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从作为个人意志之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因而永远是公正的。
“公意”表现为作为立法者的全体人民对作为臣民的全体人民所立的法律。
康德
康德如何从卢梭学会尊重人?
前文提到的从知识论向道德论的转向,奠定了实践理性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
也从对人的本性的分析开始,提出人的本性中包含的三种向善的原初禀赋
1、动物性的机械性自爱 2、人性的比较性自爱 3、人格性的对道德法则的敬重。
注意 1: 人性与人格性的区别,在于能够摆脱因果性的束缚而自行立法,自发开启一个新的因果序列此后,康德又提出属于现象界的人和属于本体界的人的区分,彰显康德对人的尊重。
注意 2: 比较性的自爱因运用理性而与动物性的机性自爱有别,但本质上是动物性自爱的延伸,同受因果关系制约,仍属趋利避害,只不过比动物更善于算计吉凶而已。
注意 3: 比较性的自爱的本质是追求不平等。因此,不平等不是人活动的一个结果,而是人的一种天生禀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与卢梭一样,认为自爱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1、科学技术;2、社会制度;3、美的艺术;4、道德
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自爱
为了难以共处,为了妒忌地进行竞争的虚荣,为了无法满足的占有欲甚或统治欲,还真得要感谢自然才是!没有这些东西,人性中的一切优秀的自然亶赋将会永远沉睡,发展不出来
一切装扮人的文化和艺术、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非社会性的果实,非社会性被自身所逼迫而管自己,并这样通过被迫采用的艺术,来完全地发自然的胚芽。
相对于卢梭,康徳给予文化以较高的评价。人在科学技术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自然的力量和自由;人在道德习俗和社会制度中认识到了自对一己私欲的力量和自由;人在审美和文化中认识到了自己对情感的力量和自由,同时,学会了文雅。然而,这一切都还不是真正的由,都依然受着趋利避害原则的支配。
人性自爱发挥的最高成果,是建立一个在其中可见到外在的法律之下的自由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与不可违抗的强制力相结合的社会,也就是说,一种完全公正的公民宪政。但康德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原因在于,人是一种需要主人的动物,而这个主人却只能来自人类。
康德不再寄希望于人性自爱的立法,而是寄希望于人格性的立法。
人格性是“对整个自然的机械作用的自由和独立”。“这样一种独立性在最严格的,亦即先验的意义上就叫作自由;
所谓人格性,就是一种立法的能力,而且是无条件地、不初其他东西所规定地自己为自己立法的能力,也就是自律的力;
人格性使得人不需要一个主人从外部为自己立法、人格性立法本身是一种普遍的立法。
立法必须具有普遍性的立法
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遍的立法的原则。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通过自己的意志的一切准则而把自己视为普遍立法者。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做目的,绝仅仅当做手段来使用。
这样的理性存在者的共同体就叫做 “目的王国”。目的王国的可能性正是依赖于立法的普遍性。“惟有通过这种关系,一个目的王国才是可能的。但是,这种立法必须能够在每一个理性存在者自身发现,并从其志产生。因此,其意志的原则是:不按照任何别的则采取任何行动,除非该准则是一条普遍法则这一能够与该准则相容,因而只这样采取行动即意志够通过其准则同时把自己视为普遍立法者”。
康德的立法主体不再是卢梭那里抽象的人民,而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格。
康德的立法普遍性不再依赖抽象的公意,而是依赖一个立法人格的“愿意”。
人格的立法权是不可转让的,在这种意义上社会约式的立法不可能保障真正的自由。“人民”、“公意是最容易被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之流窃取的面具”。
休谟的提醒首先打破了康德的独断论迷梦,并且给予康德在思辨哲学领域的研究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但康德远未达到赞同休谟的结论的地步。
卢梭的提醒首先打破了康德的知识论迷梦,并给予康德在哲学领域的研究以一个完全不同的向,但康德远未达到赞成卢梭的结论的地步。
休谟的提醒使康德转向了认识主体先天具有的认识形式的研究,其结果是保证了认识的普遍必然性。卢梭的提醒则使康德转向了实践主体先天具有的立法能力的研究,其结果是肯定了人的自由和自律康德对人的尊重最终落实在对道德人格的尊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