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带领学生应援,为何能成为现实
近日,多地曝出教师带领学生为明星应援。似乎再一次坐实饭圈女孩无脑、饭圈无价值的定论。文化工业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参与者的情感,在追星路上的情感劳动出圈,侵犯教育领域。以倍受重视的教育话题,触及对饭圈的痛恨。教育作为专业领地,其从业者在朴素追星情感的驱动下,这桩荒唐事发生的顺其自然。教师职业规范与要求仿佛酣睡的看门狗,大大咧咧地放任了这场教学事故。略览该类事件报道,信息获取有限,只能凭借常识推断 ——几位教师,入职时间或许并不长。仅以入职时间推断这种专业共同体意识和职业使命认同缺乏的原因,未免污名化优秀的年轻教师,但仍有其合理性。教师带领学生应援的行为,侵犯教育专业主义,实则是教师缺乏对专业价值和专业身份的明确认知,对教师使命的一无所知。
应试教育的伤害侵及所有成长中的个体,这些成长的个体不仅是年幼的孩子,还有职业生命刚刚开始的年轻教师。以考分为职业期待和导向,育人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便尴尬。它高高束在銮阁,是精神、是象征,目标却是高分。在分逻辑下,只要有成绩,其他便无需挂怀。带领学生应援的错误育人实践,在考分逻辑下,却不是完全的错。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和争分夺秒,录10分钟视频不会耽误成绩,何错之有。对此事的舆情以压倒性的负面为主,这种负面讨论却是暧昧的。空泛的对教师的失望,对饭圈实质性的厌恶,这成为了一场以对饭圈厌恶驱动的对教师的不满。由于厌恶饭圈,所以该教师行为非常刺眼。由于该教师未能正确培养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该行为必须重视。这两种批评,暴露了看客遵循的议程差异。三年前某地幼儿园教师带领学生应援王俊凯,时隔三年被挖出。这种信息生产倾向,给“应援”两字大大的加租描黑。吃瓜群众,吃的是教师的瓜,还是饭圈丑闻的瓜,一目了然。
不少人对这种事件评以“师德败坏”。涉事教师或被辞退、停职,已是教育系统经过判断做出的公正、有效的查处。师德之批评过于沉重,足以对一个年轻人的职业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究其根本,此事非德之失,而是在专业门槛约束缺乏之下情感的肆意表达。私生活和专业之间,缺乏了那道清晰的专业门槛。这种对专业性普遍的忽视,不仅仅是这一个行业之过。专业门槛的搭建需要全社会的尊重和确认,这种确认将会形成整体性压力,从而在私人生活试图向专业领域伸出触角之时,自觉退后。社会应当建立明确的尊重专业身份氛围,在应试性职业考试之外,确立对职业者的文化约束。高度职业尊严与职业水平相辅相成,对职业、专业价值愈发重视、认可,愈不可以以轻视、怠慢的态度对待。当教师私人情感与更改为重要的职业认同发生冲突,后者能自觉占据上风,这种闹剧才能收场。
为饭圈鸣不平,呼吁对专业价值重视的社会风气,都是出自对真实世界的热爱。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庞大的网民基数注定粉丝不再是一小撮年轻人,只会举着灯牌、手幅自嗨。对这个群体的污名,违背真实的世界。幼稚园孩童被带领应援事件,是真实世界对专业价值忽视、唯重考分逻辑造成的糟糕后果。愤怒的对象不是饭圈,而是能够改变世界的现实。当前,愤怒对象还得加一个——错误愤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