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78: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1972年《七十年代》刊登的《周恩來會見台籍人士側記》,文中提及一位台籍學者對大陸的台籍同胞表示關切,願見中共政府啟用台籍幹部。
從這個關切,或顯示這位台籍學者可能略知身在大陸的台籍人士的處境未必好。懷疑在大陸的台灣人,會否受某種程度的歧視。
因為《七十年代》關注台灣問題,1977年我在北京曾被招待到一位台灣人家庭參觀和談話。以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衡量,這個家庭的生活相當優渥,我相信當局事先作過刻意安排。
我又被邀請去聽當時的對台廣播,說是要徵求我的意見。那時正值「粉碎四人幫」不久,廣播說,「華主席當接班人,毛主席放心,十億人民都放心,台灣同胞更加放心」。我聽了禁不住說,這樣的廣播,台灣人聽了恐怕會反感;台灣民主運動要爭取的是人民選舉權利,反對自上而下的人治交班。他們聽了面面相覷。後來一個在對台廣播部工作的台灣人葉紀東對我說,我的意見很好,這些意見只有外來的人提出,才會有些效用。
葉紀東是二二八事件的學生運動負責人,事件後在台灣難以容身,於是中共地下組織將他召往大陸,參加中共主導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在對台廣播部工作。
八十年代他被派到香港新華社(中聯部前身),名義是記者,實際是做聯絡台灣人的工作。那時候我與他有較多接觸。我介紹了一些在港台灣人與他認識。他和台灣同鄉交上朋友,聽取他們的意見。他與中共其他對台工作的幹部不一樣,有很強的台灣意識,支持台灣民主,認同黨外的觀念。但後來他突然被急調回大陸。臨走時對我說,是香港一個極左人士向北京打報告,說葉紀東有台獨傾向。他講的這個極左人士我也認識,是一個心胸非常狹窄而懂得鑽營的人。
葉紀東生於1927年,於2000年去世。維基百科有他的生平資料。他後來接受過一些台灣媒體訪問,談二二八的親歷,談作為台灣人的兩岸情結。基本上仍然擺脫不掉大中華意識,努力推銷統一,但他認為統一必須建立在台灣自治的基礎上,這些意見與中共官方的公開看法有距離。
在中國操控、大陸可以搜尋的「萬維百科」中,關於「葉紀東」這一條,已經列為「該內容涉嫌違規」,看不到了。
那時我感受到,台灣人對爭取民主,幾乎有先天性的執著。那時代的香港人真是無法比擬。因為台灣人在歷史上一直是「亞細亞孤兒」,從來都任人擺佈,沒有自主過。而更重要的,是在外來政權的擺佈下,沒有法律權利,沒有自由和安全保障。這跟香港的情形不同,香港沒有民主,但英國的民主保障了香港的自由法治。對一般人來說,有自由法治就夠了,沒有民主沒有什麼不好。台灣卻因為沒有民主的保障,而使一般人生活的自由法治都殘缺。因此,在那個時代,爭民主對台灣人是生死攸關的事,對香港人是可有可無的事。
海外的台灣人,由釣運而統運,參與者關注的不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發展,而是中共對台政策,特別是寄望中共支持台灣民主,又或者以為與中國統一後台灣可以享有自主。但絕大部分到中國旅行後,雖接受很好的款待,卻沒有得到中國支持台灣民主運動的承諾,也沒有獲得統一後台灣可以享有民主的保證,相反的是,中共始終不變的關注是國民黨會否接受和談。在每年北京舉行二二八座談會時,都只會找些過氣的國民黨人士出來呼籲談判,或作兩首肉麻的打油詩。中共這種姿態,徒然令台灣人更反感。就我所接觸的台籍人士,在訪中之前還只是一心爭台灣民主,訪中後反而覺得統一更不可能實現民主,分離意識更強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共體制內參與對台工作的,還有幾個二二八後逃往大陸的台灣人,他們在台灣參與抗爭就是為了爭取台灣的自主,到了大陸這麼多年仍然懷抱著「亞細亞孤兒」的情懷,但他們的意見卻一直不被只顧延續國共鬥爭的中共當局所接受。無論是毛時代、鄧時代、江胡時代,或現在的習時代,都如此;也無論是從1948年就到大陸的台籍人士,或七十年代之後從海外或台灣往訪的台籍人士,中共對他們的意見即使表面聽取,但實際上是置若罔聞,又或者根本聽不懂他們的意思。
1949年中共建政後,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謝雪紅的主張和經歷,最值得記下來,引為鑑戒。下一篇再講。
(原文發佈於10月22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