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窿窿罅罅之間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書自由寫6|清靜地的冬瓜

窿窿罅罅之間
·
·
希望讀到文章的人,也能感受到一點點恬靜、清甜、美好、舒適 :)

馬特市七日書自由寫 第六天
寫一個讓你在學校或工作場所能夠暫時逃離現實的地方。你的少年時代被約束在學校制度裡,又或者長大後做盡 shit job,有哪個地方能帶給你巨大的慰藉,讓你暫時脫離眼前困境?希望你分享的這個地方,是一處能讓你喘息的地方,並一同帶我們逃離現實。

很難得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城市,可以找到一些讓人完完全全脫離現實環境的地方。走進去,好像是穿過一道神秘隧道,到了一處清靜地。

最記得的是,當我帶著滿身酸軟繃緊的身軀進去,往往第一件事是好好睡一覺。喚醒我的是什麼?是嗅到食物的香味。那香味並不濃烈,緩慢飄向我鼻的軌跡像一段幼細的絲線,是一股清香,很踏實很樸素的,既不像花那樣甜膩誘人輕渺,又不像牛油那樣飽滿並帶奢華感。恰好、平常、安然。是冬瓜湯。疲憊的身軀那次被冬瓜湯的香味喚醒了。

冬瓜湯,透明帶那麼一絲白色蛋花,每顆浸透湯水的瓜粒,送到嘴裡,一咬就解體,但又不失口感,不是啫喱果凍,不是雲朵。也許有點像動畫裡的水滴,就是在護膚廣告也會看到的那種,一戳會稍微爆開,但比起啫喱或雲朵能讓你多一剎那時間確認到它的形狀,多一剎那的停留。冬瓜湯味道有剛剛好的鹽份,一粒都沒有多少,在清淡和一點點鹹香之間平衡到極致。

在那裡,我們吃飯要守靜默。不但不會在吃飯時說話,連拿起碗筷,讓筷子碰到碗邊,吸吮湯汁的這些動作,我們也盡量小心翼翼的,放慢一點。一頓飯內,連那樣叮叮咚咚的聲音都是疏落的,於是每一聲都如音樂。

喝冬瓜湯時,我感受到,一個有修練的人,是連煮冬瓜湯都能化成對世界美好的詩意回應。我固然記得,在這修院坐在祈禱室,眼望燭光的那種祈禱操練,神聖莊嚴的氣氛。我也記得自己在天台踱步,眼望海景,慢慢呼吸,試著安頓自己的紛亂思緒。我記得修女婆婆,教我們禱告時,偶爾會皺著眉頭,用手托著腮,輕聲地問,啊,「天主在你的哪兒呢?你感受到祂用什麼眼神望你呢?」她問得衷誠,毫無要求,沒有特定,而是感歎上主的奧秘,像要和我們一起翻閱我們人生故事篇章中寫得最動人的部份,想追看和感受箇中的點滴。語氣溫柔而帶一點點肉緊。

但是讓我完全臣服而能感受到何謂禱告的,就是那碗冬瓜湯。在最平凡尋常的東西,一種重複的勞動之中,能那樣恰好地將各樣食材配搭,低調地簡單地實在地慰藉我們的身心。我相信那一顆顆冬瓜粒吸滿了禱告的節奏,才可以有這等只應天上有的清甜味。

也因為撇下塵世工作,事先安排擱下一切,於是可以關掉電話的網絡幾天,從通訊解脫出來,逐點剝去身體的疲憊,剝掉雜念,嘗試撫平情緒,盡量撩動刮走躁動和慾望,用一個盡量貼近原始創造的模樣,去專心與上主相處,我也獲得新的舌頭和鼻子,去感受那碗冬瓜湯。想來,自己也在學像一顆冬瓜。由原來的笨重,切走累贅的,花時間熬成柔軟的通透的澄明的,去吸滿周遭的美善,嘗試變成能滋潤他人的美物。

我好努力試圖畫下修女婆婆的神情,鉛筆畫放大有點模糊。修女婆婆已離世了,感恩有跟她學過禱告。:')


上面寫的是嘉諾撒靜修院。忘了何時開始有盡量抽些日子去靜修禱告,天主教用語是避靜,實在很貼切。香港最熱門的營地是長洲的思維靜院,除了有無敵海景,還有很多空曠空間,也有很多不同的禱告操練課程,但是很難很難才能搶到營位,早半年也未必成功,而嘉諾撒靜修院是較少人知道的,連祈禱課程也是神秘地只上載到一個古老網站。場地不算大,還夾在住宅和學校中間,論客觀條件不是最吸引,但可幸這樣讓我容易預約去。我在幾年前離開一份工作後,就去那裡參加了祈禱課程,後來在人生最難過的時間也有進去避靜,所以對這修院有最深感情。其他還有石澳天主堂、衛理園、聖保祿樂靜院等,各有特色。去過法國泰澤一週,那個祈禱群體生活又是另一種跟現實不同的體驗,從前寫過,可能找找舊文章分享。

很希望不論有沒有信仰的,也可這樣偶然抽點時間遠離煩囂,享受寧靜。搜尋了一下發現馬特市不少人寫內觀的經驗,不少是內觀十日的分享,很佩服啊!發現自己這篇太投入寫地方(和冬瓜),也沒有怎樣寫自己有沒有心態轉變。

上次認真抽時間這樣斷網靜修已是2021年了。寫完也不禁想,好像要重拾這個習慣。

找尋相片時有個驚喜!我這才發現自己用在馬特市封面圖片數年的相片,原來就是一次離開修道院時在路上拍下的!我很喜歡星星點點小花遍佈地磚的景象,馬特市圖片限制切去了一角,其實還有一棵在石磚隙縫長出來的小草。同一路上,又有堅韌的樹根。正是這樣的景象,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留意窿窿罅罅之間。

這些樹根努力在窿罅之間生存,也叫我很驚歎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