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樹洞:為何哲學會淪為很多人眼中的低等學問?
讀者好青年 K 的問題:
「為何哲學會淪為很多人眼中的低等學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覆:豬文 難度:★★☆☆☆
首先,這個問題預設了哲學淪為很多人眼中的低等學問,然而這是一個「事實問題」,我不肯定社會是不是有「很多人」這樣想。我猜至少流連於荼毒室的好青年都不會這樣想吧,否則他們也不會想來這裡被哲學荼毒。如果大家有甚麼身邊人鄙視哲學的親身經驗,都可以留言跟我們分享一下~
不管是不是有「很多人」,有些人討厭哲學,倒是無可否認。箇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他們都覺得哲學沒有用。但為甚麼他們會覺得哲學沒有用呢?因為不同緣由而討厭哲學的人會有很不同的想法。我在此嘗試分開幾個層次去談。
哪有錢?!
哲學為甚麼無用?最簡單的理由當然是唸哲學賺不到錢呀!試想一下,如果你中學成績非常非常好,但卻跟家人朋友說要入哲學系,他們第一個反應很可能都是:「你是不是瘋了?入哲學系幹嘛?」他們的反應當然不是出於對哲學這門學科本身有甚麼認識,而只是純綷知道哲學系學生能找的工作不多,哲學系不是一門你唸完之後可以飛黃騰達的科目。所以,持這種價值觀的人看來,不單止哲學是「低等」的,其他一切賺不到錢的學科,例如其他人文學科甚至自然科學也屬「低等」。
關我X事?
當然,有些人之所以認為哲學無用,不一定只是源於普遍哲學系學生賺不到錢這個事實,也可以是出於對哲學這門學科的一定理解(或誤解)。例如,有些人會認為哲學所探討的問題都是無關痛癢的。哲學家會爭論自我同一性、心靈與物質如何互動、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等問題。這些哲學問題很多時候都不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很直接或很大的影響。哲學家之所以會問這些哲學問題,並窮一生去研究,很多時候只是出於純綷的好奇心,純綷想認識真理。如果有些人沒有這種好奇心,自然不會有興趣探求這些真理,亦不能夠欣賞哲學這門學科。
整天吵來吵去沒有結果?
另外一個可能導致人覺得哲學本身就無用的原因是,哲學問題很少找到一個大家公認正確的答案。千古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哲學問題可以一錘定音地宣判它已經被解決。幾千年前蘇格拉底問我們應該怎樣活、甚麼是美、甚麼是真理。幾千年後的哲學家,還是在問差不多的問題。相對於科學這幾千年來的發展,帶領我們一步一步的認識整個宇宙,哲學的發展便似乎顯得停滯不前。這個現象甚至令人質疑哲學問題本身便沒有所謂答案。如此一來,哲學便淪為一門研究一些不存在的東西的學問,那哲學自然無用。
但是,究竟哪個學科可以告訴我們哲學問題沒有答案呢?似乎就只有哲學。這顯示了視(某)哲學問題沒有答案,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哲學立場。換句話說,以這種理由反哲學的人,本身就很吊詭地要進入哲學討論。而且即使原來某哲學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哲學討論使得我們對刻議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得我們發現該問題沒有答案,這個哲學討論的過程本身便是有意義的。(關於哲學問題是不是沒有答案,哲學有沒有所謂進步,可參考上一篇樹洞回答:討論了二千多年還沒有共識,哲學問題會不會其實沒有答案?)
不過是吹水(哈拉打屁)?
還有一個十分普遍導致人視哲學無用的原因,是哲學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有時難以被其他學科的人理解。科學研究講求經驗觀察,數學講求演繹推論。但這兩者都不是研究哲學問題的主要方法。例如,當哲學家研究公義是甚麼時,哲學家不是在觀察公義是甚麼(不管是不是透過設計某實驗,使對象置於一個特殊環境中來觀察),也不是在計算公義是甚麼(不管是不是透過建立某種模型)。哲學家做的是透過思想實驗、概念區分等方法,去論證公義究竟為何物。當然,觀察與計算的結果,對哲學辯論的過程或會有影響。但這些影響的結果,卻不是觀察與計算本身就可以提供給我們,而要經過哲學論證出來。
其他學科的人,有時難以理解思想實驗、概念區分這些哲學常常使用的方法,以致他們都覺得哲學是無用的學問。例如,在科學家的眼中,哲學家這種做研究方法,相比他們實實在在地在實驗室做實驗,就會顯得十分虛浮,不夠扎實,甚至覺得哲學研究只是一些吹水漫談。(有關哲學是不是吹水此問題,還可參看另一篇文章《哲學不是…?》)但正如上一個視哲學無用的理由,這個覺得哲學只是吹水漫談的想法,又是科學本身就能證明的嗎?似乎要說明科學有用、哲學無用,這本身又已經進入了哲學討論的範疇了。(所以科學家通常的做法不是嘗試跟你論證科學有用、哲學有用,而是直接對哲學家的討論,例如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視而不見。他們通常都是直接把哲學家當透明……這才是最高級的侮辱呀…..)
哲學本身無問題,只是現代的學院哲學有問題
最後一個我會討論的想法是:哲學本身不是沒有用,甚至對每個人都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問。無用的不是哲學這門學問本身,而是當代進行哲學研究的方式。
這個想法的普遍程度,一點都不遜上述討論過的觀點,甚至哲學界內的一些哲學家也會持有這種觀點。例如,香港著名哲學家李天命,便多番在他的哲普著作之中,批評當代的學院哲學。他曾以「茶餐廳會議」來諷刺學院裡舉辦的那些哲學研究會議。又曾說以前的哲學家,例如蘇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對人類文明有巨大的影響力的人。但現代的哲學家卻全都淪為了躲在象牙塔內的哲學教授。
這種態度背後的基本想法是:哲學本是有意義,它可以影響每個人的生命,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它也曾經如此。但當代的學院哲學卻令哲學失去了這個哲學之為哲學的價值。當代的哲學使哲學變成一門門檻極高的專業。在當代,沒有受過訓練的一般人,根本沒有可能進入到哲學的世界。
其實,這個對哲學太過專業化的抱怨,也不是一個新鮮的想法。早在柏拉圖的年代,柏拉圖便曾強調過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最根本的任務便是回應人一些最基本的關注。但有趣的是,柏拉圖自己的哲學卻成為了那種最專業、最無法理解的學院哲學的代表。例如,柏拉圖創立的柏拉圖學院,其門上便掛着一個標示寫着:「不要讓任何沒讀過幾何學的人進來。」(有說這不是真的)柏拉圖不是也強調哲學應該要在地和親民嗎?為甚麼他自己的哲學又變成這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關鍵的是,如果我們期望哲學真的能回應我們的最根本困惑,哲學變得專業和離地卻是無可避免的。因為要回應人類這些最根本的困惑本來就是一件極之困難的事,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例如,人生的意義,我們最根本的關注之一,真的可以輕鬆回答嗎?這個看似在地問題,其實無可避免會涉及更多更多離地的問題 ── 人究竟是一種甚麼樣的東西?人與世界上其他東西有甚麼不同?人又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產生關係呢?世界又是甚麼來的?這個世界裡面有所謂意義嗎?從「人生有沒有意義」這個在地的人生哲學問題出發,我們一路問下去,卻發現背後有更多形上學、知識論、後設倫理學問題。故此,哲學離地,並不是故意裝作高深,而是這些在地的問題本來就沒有我們想像中簡單。如果只想追求一些片面的慰藉,你要讀的可能是《讓你幸福十個要訣》一類的心靈雞湯書,而不是哲學。
當然,無可否認,在如今的學術環境之中,仍充斥大量沒有意義的哲學論文、專書、研討會。這些東西全都是為了學術前途而做的。甚至寫這些東西的人自己也覺得他們寫的東西是毫無意義的。但這只顯示了整個學術環境的問題,此問題不獨哲學專有,並不表示哲學作為一種專科這件事本身是有問題的。
備註:本文一些想法參考了 Bernard Williams 一篇名為 “On Hating and Despising Philosophy” 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的好青年可自行閱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