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閱讀筆耕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耕|專題筆記 VAF ╳ AMA:科技自媒體的內容經營組合技

閱讀筆耕
·
·
讓新手都聽懂、化輸入為輸出!《怪獸科技公司》是一個討論科技產業的 Podcast 節目,據此延伸出多種自媒體渠道,開枝散葉⋯⋯。
專題筆記 VAF ╳ AMA
王政皓,一個喜歡科技、熱愛閱讀的大學生,也是政大之聲廣播主持人。經營《怪獸科技公司》不到一年 IG 達到 1200+ 追蹤,每雙週二更新:一篇科技新知觀察、兩本重點書摘與思考,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追蹤他的方格子:https://vocus.cc/Monstech-Inc/introduce


■ 開場自介段

  • 政大之聲(由學生自治管理的學術試驗實習電台)主持人。
  • 雙主修:新聞、韓文。

⠀   

■ 關於《怪獸科技公司》

一個討論科技業的 Podcast 節目,再據此延伸⋯⋯。
  • 原先的載體是廣播,後衍生至 Podcast 領域,因應「時間較長」的節目性質。
  • 節目定調為「新手友好」取向,不著墨太多技術層面、硬核(hardcore)的內容。
  • 以主持稿為基底,將內容搭配圖表轉化爲文章,於方格子發布「專欄」給讀者。 

⠀   

■ 開創《怪獸科技公司》的契機

讓新手都聽懂、化輸入為輸出。
  • 起初是為了投資(後來發現自己不太適合做主動投資)想吸收科技產業資訊。
  • 初心一:痛點體悟
    市場上需要一個更加淺白,給未曾接觸科技產業議題的新手,都能夠聽得懂的管道,弭平理解上的落差。
  • 初心二:化輸入為輸出
    平素聽到、讀到許多厲害的「輸入」,希望透過經營節目,實際練習「輸出」(搜集資料、組織、表達)等;跟隨著《怪獸科技公司》自媒體平台,與更多人交流接觸,開闊眼界。

⠀   

■ 經營《怪獸科技公司》二三事

第二季節目又更「柔軟」了!
  • 自 2022 年 9 月開始經營。
  • 團隊構成
    第一季為三人分工(兩位主持人+一位助理)。
    第二季為一人獨挑大樑。
  • 第一季運作模式
    從「公司經營者、服務使用者、第三方觀察者」多角度切入。列出 17 間科技公司作為關注清單,分析其商業模式、企業文化、佐以新聞時事和新推產品。
  • 第二季運作模式
    希望節目變得更軟性一點!主要探討科技公司的工作法,如何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職場、自我成長)上,因應現今快速變化的社會。
例子:觀察科技業的組織型態,套用在系學會的部門運作上。
  • 受眾輪廓:24 歲至 40 歲的聽眾佔了六成。

.

■ 你是如何搜集資訊?

  • 以「書」為師,例如研讀討論某間企業的書籍、或是創辦人的自傳。
  • 新聞媒體|例如:TechNews 科技新報、數位時代、INSIDE
    看看有哪些科技主題、現象被「普遍 general」地討論,再做延伸查詢。
  • 自媒體|例如:蔓報
    也參酌「個人 personal」觀點。

.

■ 你的內容產製流程?

先錄製 podcast。
  • 第一單元|新聞事件
    事件背後概念剖析 → 帶到其他人的想法 → 以及自己的想法。
  • 第二單元|科技巨頭
    從解釋名詞術語切入 → 探討這間企業的核心議題。
  • 第三單元|企業軟硬體產品
  • 這一套整理下來,幾乎是逐字稿的形式了;很多聽眾反應「贅字」問題,所以還是頗依賴(半)逐字稿。
  • 訪談的時候找到「斷點」起到控制節奏作用,切成下一段。
後產出文章。
  • 鎖定長青、廣泛通用性的主題,例如:企業文化、商業文化。
  • 熱門時效性議題改以「特別收錄」的方式刊出。
  • 把逐字稿中的段落重點抓出來編修。
  • 大量資訊曝露,先力求正確敘述,再追求獨到見解。

.

■ 你拓展多元平台的心得?

金三角:1聲音、2社群、3圖像文字。
  • Podcast 不是踏入自媒體的首選,因為生態十分封閉,難度較高。
  • 承上,經營社群的原因,就是希望有搭建「大家可以找到 Podcast」的渠道,主力放在年輕族群廣泛使用的 IG 上。
  • 短影音:是相當吸人眼球的流量戰場。
感受ㄧ|大家喜歡看有「人像」入鏡的短影音。
感受二|比起「知識」類型,輸出「娛樂」類型短影音更為吃香。
感受與|YouTube Shorts「拉新」的效果不盡理想。
  • 電子報:使用 Substack 服務,發送比較「個人化」的非正規內容。
  • 方格子:大推「專題」功能。

.

■ 你有推薦輔助創作的 AI 工具嗎?

  • Adobe Podcast:為音檔優化為「錄音室」效果。
  • Good Tape:辨識率極強的自動「逐字稿」軟體。
  • ChatGPT:強項在於彙整摘要、引言、CTA(Call to Action),至於「創造性內容」仍依賴自身親力親為。


歷次相關 AMA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