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女巫
"这个世界上有女巫吗?"
如果回答的是一个小朋友,可能会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是有女巫的”。如果回答的是一个成年人,得到的答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女巫?不可能”。这是十分合理的一个情景,但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吗?似乎不是这个样子,去问一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成年人,得到的回答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有女巫的!”并且他们还会非常严肃认真地进行一系列围绕着女巫的行动,从认定到抓捕再到审判和处刑,都有极其庞大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负责,严防死守,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女巫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为什么现在没有女巫了呢?是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女巫了的呢?
是因为过去的猎巫行动执行得非常成功有效,彻底消灭了这一有害群体?还是女巫们自觉阴谋注定失败不敢暴露在阳光下,所以退隐江湖了?
显然两种推测都是谬误,毕竟站在21世纪回望过去,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女巫,也并没有人能够通过魔法或是咒术来个其他人带来不幸与灾难。但当时的人相信世界上有女巫存在并且会危害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他们按照自己相信的方式去生活,而且是所有人都相信,所以就产生了很强烈的建构效果,在共有知识的作用下,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的改变。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会影响处事的方式,这毫无疑问。其他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否也会对这个人的处事方式产生影响或者是改变呢?如果有,或者会,就说明知识(或者是叫做认识)发挥了建构作用。能够发挥建构作用的知识(认识)有两张:一是共有知识,二是集体认识。
共有知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但这其实只是第一层次的共有知识,并不会发挥建构作用。真正发挥建构作用的知识,虽然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更是知道除了自己外其他人也知道的事情。仅仅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不会产生建构效应。
举例来说,ABC三人应D邀请去D家玩D新买的一款卡牌游戏,但ABC三人此前每个人都通过其他渠道接触过这个游戏的规则玩法,而D对此并不知情,并且ABC三人间也彼此不确定其他人是否玩过这款游戏。那么很明显,在ABC三人全部声明自己会玩这款游戏之前,D一定会用最详尽地办法介绍给三位朋友怎么玩这款游戏。在这个情景里,这个卡牌游戏的规则玩法一定是共有知识,因为ABCD四人都会玩,那为什么D还是选择要介绍玩法呢?因为这个规则玩法还未在集体中产生建构效应,尽管四人都会,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其他人也都会,就出现一些交流上的混乱。如果他们彼此了解其他人对该游戏的熟悉程度,那么D就不会花时间去给他们介绍规则,这样一来,也就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共有知识就发挥了建构性作用。
再举一个已经产生明显建构效应的例子,“行人先行”。在国内一城市H,机动车司机看到没有信号灯的人行道旁有行人,一定会停下车等行人通过后再启动车辆;该城市的行人也知道司机会为了自己而等待,就会在车辆停下后直接穿过马路。双方彼此有序通过,可谓文明城市之典范。而其他城市在进行效仿的时候,由于理念普及不够完善,就会出现司机认为行人该先行,而行人不相信车辆会让自己先行而选择等待车辆开过后再过街,这时就会出现双方僵持的尴尬画面,只有一方明确让对方先行的观念被接受时才会化解尴尬,这也是建构效果明显与不明显最直接的表现了。
而集体认识又是什么?就是将“我们”和“他们”所区分开来的观念。并且集体认识是在许多许多个体间的不断互动中诞生的,并且这种认识随着互动的增加而不断强化彼此的边界或是消灭边际,最后形成新的身份。并且在身份确认后,身份的拥有者与非拥有者都按照特定的方式来进行互动了。
简单一点,只有一个人说自己是L国人时,并不会有任何人在意;有一些人说自己是L国人时,可能会有一些人产生回响;有一大群人说自己是L国人时,他们似乎真的是L国人,但还并不足够,只有那些非L国人说“我不是L国人,那样的人才是L国人”时,L国人才真正成为L国人,并且将以L国人的身份与其他人互动,其他人也将以对L国人的方式对待L国人。
突然插这么多话,感觉有些偏题,还是回到令人关注的女巫身上。“世界上是有女巫的”这个观念,只要产生了建构效果,人就会按世界上有女巫的规则去行事,世界上也就真的有了女巫。“我们”是受女巫威胁的群体,“她们”是女巫,是来迫害我们的。这是集体认识在发生作用,而“世界上有女巫”早就成为了共有知识。
就像这个时代仍是一个充满女巫的时代。这个女经理为公司带来了巨额收入,却要求拿股份,她是女巫!那个女记者公开县里污点,她是女巫!这个女学生敢在路上发传单,她也是女巫!中世纪的时候,人们每天都在提防女巫,一切罪恶的来源都是女巫,且不论生产方式多么落后,卫生条件多么糟糕,总之都是女巫的错。这个时代有所改变吗?每天都在提防什么,每天又都在警惕什么,口号可是一天都没歇过。
那么中世纪有过女巫吗?
没有。
那这个时代有什么吗?
自然也是没有。
但我们还是每天在警惕。
境外势力就是当代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