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4年,第47屆紅檜獎

國父紀念館的紅地毯上,星光熠熠。今晚不是影人雲集,而是聚集了來自各地的程式創作者。從社區診所的實習醫生,到傳統市場的老闆,從小學老師到社區媽媽,他們都懷著同樣的夢想——用程式碼改變社會。
「歡迎來到第47屆紅檜獎!」主持人站在舞台中央宣布,「今年我們收到了超過八千件作品,都是來自民間的智慧結晶。」
紅檜獎自2178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發掘和表彰以程式碼解決社會問題的傑出個人與團體。它的獎座是由台灣紅檜雕刻而成,象徵著在地智慧與永續精神的結合。
「讓我們歡迎最佳社區照護程式獎的入圍者!」大螢幕上開始播放入圍作品的介紹。
第一個入圍作品來自嘉義的陳醫生。他開發的「街坊診間」程式將社區診所與長者居家照護系統串連起來,讓獨居長者能夠即時獲得醫療協助。「這個想法來自於我的一位老病人,」陳醫生在訪談影片中說,「她行動不便,卻堅持要自己生活。」
另一個入圍者是台南的市場媽媽團隊。她們開發的「食物共生圈」程式,巧妙地解決了市場剩食問題,同時照顧了弱勢家庭的需求。「我們只是把每天在市場看到的問題,用程式的方式串起來。」團隊代表害羞地說。
「最佳環境永續程式」的競爭也相當激烈。來自花蓮的原住民青年,開發了結合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感測技術的山林守護系統。而墾丁的潛水教練,則用程式建立了珊瑚礁健康監測網絡。
「今年的『評審團特別獎』,」資深評審宣布,「要頒給在基隆雨天車禍熱點設計預警系統的林阿姨。她雖然六十多歲才開始學寫程式,卻用她幾十年開車的經驗,寫出了最接地氣的解決方案。」
最令人期待的「年度卓越貢獻獎」,今年由一個社區團隊獲得。他們開發的「巷弄共生」計畫,讓舊社區的人情味透過程式碼延續下去。當老鄰居需要協助時,系統會自動媒合附近的居民提供幫助,同時記錄下每一個溫暖的互動故事。
「程式不是科技人的專利,」評審團在講評中說,「它是每個人表達關懷的方式。最好的程式,往往來自最貼近問題的人。」
頒獎典禮進行到尾聲,一位得獎的南部菜農拿著獎座說:「我沒念過什麼大學,但我知道土地需要什麼。這個程式就是我對土地的情感。」
當夜幕低垂,國父紀念館前的燈光依然明亮。紅檜獎不只是一場頒獎典禮,它象徵著程式碼的民主化——每個人都能用程式訴說自己的故事,解決自己在意的問題。
散場時,幾位得獎者在廣場上討論著明年的計畫。他們的程式或許不是最精緻的,但卻是最貼近人心的。這就是紅檜獎的精神:鼓勵每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