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閣樂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觀塘重建:從裕民坊小巴說起

閣樂
·
·
一直以為「裕民坊」是觀塘市中心的一個區域,後來才知道它其實是街道名。這條街有許多小巴站,通往附近山上的住宅區,例如秀茂坪。住在山上的居民會先乘搭小巴到觀塘,再前往地鐵站。所以每逢返工放工時間,小巴站的場面可謂「壯觀」:幾條小巴路線的乘客並列一起,形成幾條人龍,區外人大概摸不著頭腦應該到哪裏排隊。直至兩年前,地區團體想出方法解決:在地下貼上膠紙,區分人龍。後來,區議會將膠紙改為油漆,成為正式措施。

原以為大家從此開開心心(?)地排隊等小巴,誰知三月突然得悉,小巴站將於四月二日搬遷,因為新建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了。這也意味着觀塘重建已經踏入一個新階段。

小巴站搬遷的消息突然,但現在回想來,其實一點也不意外:雖然我從來都不知道新建的私人樓盤「凱匯」底層是公共運輸交匯處,但小巴站旁邊的建築向來是重建計劃的一部分,觀塘人的集體回憶──裕民坊麥當勞也因此在2017年結業。(哪些事物是「集體回憶」有時會引起爭議。但我想裕民坊麥當勞真的當之無愧。)所以小巴站搬遷是早晚的事。

出處:香港01(見註一)

為誰而重建?

維基百科:「而到了1990年代,林立的商舖更擴展至鄰近的各個街道(如物華街、輔仁街、仁愛圍、同仁街),包括銀行、金舖、時裝店、沖印店、當鋪、書店、超級市場、戲院、食肆等,每一條街都有其獨特的色彩。」
隨着位於裕民坊的小巴站搬進了公共運輸交匯處,最後一期重建展開,也就是即裕民大廈等開始拆卸。

關於觀塘重建,其實感覺不算是很強烈,或許因為我未曾經歷裕民坊最輝煌的時期,又或者已經忘了重建初期的感受。不過可以肯定對重建沒有好感、沒有期待。還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新樓盤「觀月樺峯」落成,大家覺得既突然又突兀──對我們這個窮地區來說,這種樓有如豪宅般存在。後來,更大型的樓盤「凱滙」開始興建,厭惡的感覺更加強烈,因為這些新樓盤全部屬於重建項目的一部分。這根本不是我們這些窮街坊需要的東西。

有能力買私樓,或者不是生活在香港的朋友,可能很難理解這種厭惡感,或者覺得這是仇富。一直以來,我以為大家面對的房屋問題一樣,直至兩年前,我看到「凱滙」發售的新聞,才知道「房屋問題」對不同階層來說,含意是不同的。新聞說:「信和集團副主席黃永光表示,是次凱滙價錢吸引,為送給買家的『聖誕禮物』」「平均折實呎價17,388元,成為今年市區首批最平呎價新盤。」然後還有許多買家說價格平宜實惠。當時我非常震驚:原來七百多萬購買一個一房單位,在別人眼中已經算是便宜。而這個金額,是許多基層打工人士一輩子也負擔不起的。

儘管報導受訪者說法不可盡信,但我開始慢慢認清狀況:對某些人來說,自己只能負擔二百萬左右的單位,所以七百萬是天價,所以說「買不起樓」;但對某些人來說,有能力買六百多萬的二手單位,但買一千萬的一手新樓會吃力,也會說「買不起樓」。所以我開始困惑:以前我完全不相信重建舊區、興建私樓可以改變市民的生活這種鬼話。但其實,這些樓盤可能真的滿足某些階層的居住需要?

捨不得舊小巴站?

回到小巴站的問題。搬遷頭幾日,確實不太習慣,因為舊小巴站實在太近地鐵站──上學遲到的時候很方便。而且受「街道文化被商場取代」這種論述的影響,對於新公共運輸交匯處這種追求「企理」的城市規劃有種抗拒:為何要候車的市民收進商場下方的室內空間?大家在街頭候車,人來人往熱熱鬧鬧不好嗎?但客觀地看,新小巴站位於室內,每條路線標誌得一清二楚,其實比舊安排舒適。所以網上出現懷念舊小巴站的帖文,不少人留言說,自己是街坊,根本不喜歡以前那樣日曬雨淋地等小巴。有日網上有人張貼昔日下雨時人們排隊等小巴的照片,我想:或許會有點想念以前的畫面,但不要太吹捧,否則變成「站著說話不腰疼」。

註一:〈【觀塘黐線行動】裕民坊小巴站人龍混亂 社區主任黐膠紙劃線排隊〉

https://www.hk01.com/18區新聞/379270/觀塘黐線行動-裕民坊小巴站人龍混亂-社區主任黐膠紙劃線排隊?fbclid=IwAR13GmjLLb-Sr1Pp1mdmuhx-x7s2aQ_1OAnPGB1VBvdbl74A1vorlg_tuBg

註二:〈讀者投稿:我就係喺裕民坊日曬雨淋等小巴嘅人〉https://beta.thestandnews.com/society/我就係喺裕民坊日曬雨淋等小巴嘅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