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來」的地方丨家
回到鹿港,我會說「我回來了。」
要回台北前,我會說「我要回去台北了。」
人到台北打電話報平安時,我會說「我回到台北了」
『回來』是回到歸屬的地方,『回去』是回到出發地點,『回到』是到達目的地。
若不是搭著七日書活動主題,我不曾思考過這幾個習慣用詞的不同。心裡最喜歡哪個家,已由言語中自然流露,不言而喻。
回家是什麼的感覺?
打從離家後,我都保持著一個月回家一次的頻率。
一開始只是習慣,習慣時間到了就搭車回家,回到家也不會特別做什麼,跟未離家前的時候一樣,就是過日子。而大節日時會有些不同,分散到各縣市求學的同學們,在這些日子都會返家,此時大家會來個久別重逢,喝咖啡聊近況。
隨著工作忙碌之後,我開始將工作帶回老家加班。父母覺得台北的老闆很無良,員工假日加班居然沒有加班費!因為工業區的工作型態,是過了下班時間就要算加班費,所以他們無法理解責任制這回事,只覺得台北老闆坑人!
後來家鄉慢慢有了名氣,隨著關注度變高,人潮更是絡繹不絕。加上幾任縣長及鎮長用心推廣,讓家鄉是愈來愈漂亮, 其中又以2012年移師鹿港的台灣燈會,更讓我的家鄉一下子變得璀璨無比還名氣爆棚。這年起愈來愈多朋友來鹿港找我玩,我需身兼免費民宿主人、地陪、美食介紹家等角色,偶爾還需要順便解說古蹟;父母也樂於一起與我招待朋友,有些朋友還對母親的廚藝讚不絕口,讓母親可是樂得笑不攏嘴。
Covid-19前後這些年,慈祥的外公、外婆與幽默的姨丈接連離開,讓我意識到家鄉會一直在,但家人卻不一定。所以現在回家我會坐下來與家人泡茶聊天,珍惜每一次的相見。
回家是什麼感覺?或許不同時間感受不一樣,但有一件從來都沒有變過,那就是打從上車開始,那股安心與放鬆的感覺便會由心底湧現,因為我知道,家人正在家裡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