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觀展二日
0915
https://photos.app.goo.gl/k1UK6NC1pCz8jqpS6
圖多,而且大部份心得都在相簿留言區之中。這篇是彙整而已,圖不會放太多。也不重複打了,意者自行前往,展或是相簿。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da82f022-c747-48d0-9fc9-8c32b39b8418.jpeg)
這本相簿內容多數是《所在》展與《謝春得的創世寓言》我是都當作在遊樂場玩(詳見相簿),誰也不認識。去看展是朋友看我無聊推薦,還有紀念一下風翔萬里吧。
以下觀展心得聊天室。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f57de906-dea5-4588-8bf9-c6d42a01fc26.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f865ad3-c15b-404f-9de6-5f4f958e9680.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fa213e63-e261-4704-935b-c141ce346df7.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8e83e4a9-ec82-4fdb-af65-a3feab89b532.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ad36385-bc70-4b2d-bf36-e3b122ecd96e.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1f6971c9-e9a8-4898-89fb-64646b13b0f7.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a0b79e2-9470-49a8-be87-80d9861ce960.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7a807c9-2f8e-41f6-9ee7-16a204a4c03f.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dfffbc1-74b0-4bc5-b9ee-c3716e70b2f8.jpeg)
今天(0915)是當作遊樂園在玩
字跟文宣是幾乎都沒看
也不知道
大到可以說是甬道的藝術
是
是什麼呢
不知道
媒材複合到
包含影像、聲音、
互動性、動線規劃
我從頭到尾都拿著手機
覺得被教育蠻多的
這就像是電影
我覺得 藝術很少是一個人的
不是一個人一個名字的
最好的都不是 吧
其實書也都不是
除了詩
(我還在邊寫邊想)
https://photos.app.goo.gl/keeppAA9dPjnKUmT6
這一篇是110全國美展的個人心得
內有不得體簡評。
一樣聊天室接續,
0916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b5d6d66-23a8-466d-8603-8b77993c2542.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0321c445-04f3-4c2d-bb34-3689c5de8fb1.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a24d0a9-82e4-46c6-a4e2-d46ed52a0762.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162ff997-cd56-4699-8dbd-9d0555547b57.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2e68f238-232b-4c97-907f-3276d25c597a.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033a966e-ab5f-480b-ad6c-44cd52474d11.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ce44d2b5-e88c-4b3b-8034-43bde0b0cd95.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83a833e3-d360-4a10-8848-15b05c347310.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664e8f1d-42fd-49d4-a8b0-c1ba1ab5740a.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4cb65a2e-be9f-4b4c-80cc-09bbdfb31dc3.jpeg)
Come back.
我自己的認知是
「當」會是任何一個活著的人所看所感所知所遺留。
達文西餓了跟我差不多餓。當然他可能只看鏡像文字,睡覺很有效率。雖然有挖屍體這種小癖好。
李斯商鞅的法術,如同我捏死螞蟻一樣殘酷,他們的文筆比我還好。
這都是存在。
我認為當代性是存在的證明,我們假如發現化石,龐貝古城死亡遺跡,他們可以有不同面貌,但其本身是不容質疑的。
我感到最深刻就是文字。文字是從他當下被寫出來到轉譯注解註釋……一本書如果失傳,那它就該如此。
這是當代性,我所認為的。兵馬俑的陶匠,一定也有沉浸在,模仿本人的鬍子款式,覺得很愉快……他就做這個……也不考慮始作俑者是誰,或是,任何東西也是要繪事後素。
現代性我覺得是,關係到現代人的。現代人所見的當代性就是現代性。包含我們拍的古裝劇、我們的考古、我們的文藝復興、神話重述。我們不能做的就是替其他當代人,定義他們的現代。
未來是一個,在哲學史上二十世紀初,理型世界的終於實現。其實科技並沒有扭轉當代性,甚至是預期現代後現代都不可能。柯比意的玻璃鋼筋水泥,其實會髒。其實人們希望它裡面也有植物。然後不要放盆栽。這無法規劃、無法設定理型。不能夠是正十二面體、結構解構可以去幹嘛的場域。我說的是未來。現,我的理解是,王,見,所見王者,王者三才通天。王者並不是領導者,也不是單一個體。貫天地人三才者,丨三即王。然後,已見所見既見預見。
然後這個預見,所謂的理型、理性,是脆弱的。是整齊劃一的玻璃,久了沒人整理,破了,破窗效應。玻璃是液體,玻璃甚至不能是矩形。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