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改變我人生的旅行」座談會 • 節錄
1️⃣ 主講者分享 💬
“What’s your fun fact?”
一趟海外實習行程, 剛認識的同行夥伴隨意問了我一句,
聽著簡單一句, 我卻無從回應, "長久以來我似乎只有fact, 沒有fun."
"What’s your fun fact ?" 如trigger般成了關鍵,
讓原預計要展開的世界之旅想法更堅定,也更想要提前出發.
“What’s my fun fact?”, 聽到這裡, 我想著.
從旅行(遊)角度切入, 曾有幸得到一份打工換宿機會, 在台東生活了兩個月, 結識了一群夥伴, 雖是一期一會, 但也有著難忘回憶; 無預警的疫情爆發前, 獨自去了京都, 跨年夜伴隨知恩院敲響的108下鐘聲, 內心想著那年過去的點滴與對未來的期望, 這是我的“Fun Fact嗎?"
我想“Fun Fact”並非得始於旅行, 更像是現在或預計想做的事情,
那些自己認為有趣, 能感受到exciting在體內發酵的大小事.
2️⃣ 主講者分享 💬
“聽著參與實習徵才的其他面試者們陸續上前自我介紹,
那一瞬間突然發現, 大家在此刻對未來規劃所敘述的內容,
工作->外派->升遷->不斷向上的職涯發展路徑, 似乎都大同小異,
彷彿台上的他們,只要換上我的名字, 我就可以變成他們,
我們似乎只有名字不一樣…,
但我們從小不是被教導要獨一無二嗎?”
相似的論調雖已有所聞, 然從”我們似乎只有名字不一樣”作實例切入,
講者分享的這份感受, 聽著依然被這番話touch到, 也shock到;
不管是依循多數人的路徑, 或是另闢途徑, 其實無關好與否,
可以改變什麼, 也不一定要改變什麼, 多是個人選擇,
只是自身是否有意識到這份 - ”自己的獨一無二“?
3️⃣ 主講者分享 💬
“10個月的旅程結束, 回到台灣至今已經第5年,
但我一直有一種感受, 在旅程的這10個月裡, 我發現它比5年還要長,
而這10個月所經歷的人事物, 腦海中依然清晰如昨昔…”
自覺是最有感的一part分享, 5年 vs 10個月,
5年看似很長, 但如若沒有特別去規劃/安排/進行些什麼, 它也就這樣過去;
10個月相較很短, 但這段期間裡所遇到的人事物卻能使其豐富,
質與量並非一定相對, 同樣適用於時間.
<把旅行的感受融入生活>
影音平台上YouTuber們的旅行體驗, 社群媒體裡達人們分享的國內外美景, 身處被旅行資訊充斥(包圍)的時代, 讓人對旅行的想像, 彷彿從未間斷;
許是大家曾有過的經驗(?), 當對工作/生活稍有無力感, 有壓力, 不順心, 遇挫折, 腦海中十之八九都會導向 – ”好想去旅行”.
旅行被當作「處方箋」, 逃避似地被預設只要動身出發, 不管是短期長程, 旅程結束歸來後, 原本煩心的問題, 都會迎刃而解;
然實際情況卻是, 旅程結束歸來後, 原本煩心的問題, 正要開始面對;
只是相較於出發前, 帶回在旅程中與不同人事物相遇, 而被拓展的感受(觀點 態度 思維)去面對及處理, 必然會有所不同;
呼應座談會尾聲, 主辦單位創辦人分享的這句結語 - “把旅行的感受融入生活”, 應是現階段對於“旅行”非常適合棒的一個詮釋.
✅ ◾ "What's your fun fact?"
✅ ◾ "我們似乎只有名字是一樣"(的比喻)“
✅ ◾ ”時間的質與量不一定相對(時間使用的態度與方式)“
✅ ◾ “把旅行的感受融入生活”收穫滿滿的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