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Interleukin互相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行為投資金律

Interleukin互相看
·
·
投資者最大的問題 — — 甚至是他自身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 Benjamin Graham

相較於一般的投資書籍,談的大多是投資知識與技巧,這本《行為投資金律》則聚焦於投資者的行為,並說明如何減少「行為風險」以增加獲利。

畢竟,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Daniel Crosby),不僅是位研究市場心理學多年的行為金融專家,更被Investment News評選為「四十歲以下的四十大思想家」。

《行為投資金律:現賺4%行為差距紅利,打敗90%資產管理專家的行為獲利法則》

首先,就來簡單地談談作者針對從古至今的投資者行為所整理出「十大行為投資金律」。

十大行為投資金律

1.校準自己的行為,才是進場前最重要的事

表現出良好投資行為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即便投資者非常理解這些事情的重要性,人的本能卻經常使我們做出與之相違背的舉動。

自問:與其追求交易回報,在節省、降低開銷和保持耐心上,我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2.單打獨鬥行不通,行為教練是最好的輔佐

即便我們的能力與所雇用的人沒兩樣,但就像我們雇用別人來打掃、粉刷,雇用行為教練可以避免我們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並賦予我們心靈上的平靜。

自問:如果顧問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擔任我的行為教練,在潛在的顧問關係中我可以尋求什麼?

3.駕馭價格波動下的非理性焦慮

在投資生涯中,牛市、市場調整和熊市都是必經過程,我們必須避免自己陷入價格漲跌的焦慮,並透過系統性的準備,牢牢地把握這些市場調整時期。

自問:讓他人陷入恐慌的事件,是否為我提供獲利的好機會?

4.情緒會瞬間遮蔽你的交易常識

與第三點類似,但此處更著重於避免一時的情緒,讓自己衝動交易。

自問:這個決定是出自恐懼或貪婪嗎?

5.傻瓜!市場上的你真的不特別

我們容易受到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的影響,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但事實並非如此。

自問:我的投資決策是基於通盤考量還是自我優越感?

6.根據真實的需求,而非以指數來評估績效

忽視投資大環境、專注於取得自己生活所需的投資回報率的投資者,反而表現更好。因為他們能將眼光堅定地放在長期投資目標上,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而擔心受怕。

自問:我有減少對整體經濟的擔心、增加對自己財務的關心嗎?

7.預測工作留給氣象播報員就好

越有自信、越有名氣的專家做出來的預測,竟然更失真,畢竟金融市場太過複雜。所以,在難以預測的投資世界裡,要維持我們投資行為的一致性。

自問:這項預測是以機率、謹慎觀測和研究為基礎的嗎?這個人過去的預測表現如何?

8.市場的過剩現象必然不會持久

股市中處處都有「均值回歸」的影子,亦即長期而言,表現會朝著均值靠近。因此,我們要在牛市中懷有警惕,在熊市中看到機會。

自問:認為未來會和現在一樣的信念,能讓我用低價買進好股票嗎?

9.多樣化意味著總會留下些遺憾

多樣化就是用謙遜的態度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雖然總有一兩個絆腳石拖累整體表現,但多樣化可以避免重壓一隻的慘痛下場。

自問:我該如何透過學習新技巧,來多樣化自己的個人與職場風險?

10.風險,並不只是一條彎曲的線

風險最主要的意義並非波動性,而是「賠錢的可能性」。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以過高的價格買進一檔股票,無論該公司是多吸引力的品牌。

自問:為了控制風險,我是否控制了「可控制」因素?


但即使知道了這十條行為投資金律,我們仍無從下手。為此,作者歸納出行為4C,使我們得以校正自己的行為。

行為4C

1.一致性(Consistency):模型(程序)可以打敗人類

美國對沖基金經理Joel Greenblatt發現,人們總以為自己懂得更多,而自行更動模型、增減股票數量,但此舉卻反而比什麼都不做還差!而即便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判斷力,但情緒依舊會讓我們忘光所學,就像我們並不是因為缺乏知識才出現飲食過量、不運動等壞行為,而是因為在那一刻,「情緒勝過了一切」。

因此,我們最好將所學融合成一套投資模型(程序)、一套規則,並在執行交易時就盲目地去使用,以遠離自我、情緒、損失趨避的拉扯。

如果你想要透過一套模型來執行交易,你就應該盲目地去使用這套模型。無論你此刻覺得這套模型有多聰明多蠢,它說什麼鬼話你都必須照做。— James Simons(美國量化交易專家)

2.清晰度(Clarity):忽略市場雜訊

「財經網站和財經電視台將股票市場轉化成一場永不停止的電動遊戲,讓大眾認為自己比以往都還要了解市場。不幸的是,在人們被數據淹沒的同時,卻沒能獲得什麼知識。」美國記者暨作家Jason Zweig如此生動地描述道。

因此,在決策時簡單地問自己「對於我要不要成為這間公司的股東,這件事重要嗎?」並列出3~7個重點,且忽略其他雜訊,才足以應付千變萬化的股市。

普遍而言,複雜的環境反而需要簡單的判斷規則。唯有如此,規則才能更有效地去抗衡無知。 — Andrew G. Haldane(英國經濟學家)

3.勇氣(Courageousness):留在市場是最重要的事

Hasan Negat Seybun博士在總計三十年、多達7500個交易日的時間框架下,發現有95%的大幅市場獲利出現在為數不多的九十個交易日裡。所以只要你在佔總交易日的1%的時間裡離開市場(或許是因為稍微錯估離開市場的時機),你在該段期間的獲利就很可能會巨幅縮水。因此,作者認為留在市場中是最重要的事,但這需要勇氣。

不過更需要勇氣的是,認知到「創造出風險的是市場狂熱,而處於低潮的市場反而才是將風險徹底反應完畢的安全處境」,且即便脾胃不斷翻攪也依此進行交易。

為了獲得出色的投資成果,在價值評估方面,你必須擁有非共識性且精闢的觀點。— Howard Marks(橡樹資本創辦人)

4.集中(Conviction):更聰明的多樣化策略

美國對沖基金經理Joel Greenblatt指出,光是擁有兩檔股票就可以減少46%非市場(即可分散的)風險,四檔股票可減少72%,16檔股票可減少93%。但若超過了20檔股票,報酬率就會開始大幅下降。因此,雖然很多ETF(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分散了風險,但卻拖垮了獲利,反而矯枉過正。

所以美國經濟學家暨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說:「我們應維持充分、而不過分的多樣性。而這或許意味著保有不低於十種、不高於三十種的差異。」而作者則建議擁有25~30檔股票且沒有在任何產業中比例過高

只有當投資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他們才需要廣泛的多樣化。— Warren Buffett(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創辦人之一)

書中分享了數則有趣的故事、援引了許多研究成果,更揉和了Nassim Nicholas Taleb、Daniel Kahneman、Ben Carson、Benjamin Graham、Howard Marks等大師的思想。因此我建議大家有空去詳讀,深刻地去體驗被打臉的感覺吧。

投資者最大的問題 — — 甚至是他自身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 Benjamin Graham(美國經濟學家暨價值投資之父)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