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Humor and Kurt Vonnegut「黑色幽默」與美國小說家馮內特
American Novelist Kurt Vonnegut:
“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so we must be careful about what we pretend to be.”
筆者在討論諾貝爾文學獎2017年得主石黑一雄的時候,談過美國黑色幽默的來由。這是產生於1960年代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它由於人數眾多的作家和豐富多彩的小說作品,成為現代主義中非常有影響的一支流派。現時黑色幽默已不局限於文學,在藝術和電影等範疇,黑色幽默都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流派。
筆者很喜歡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Conrad Knickerbocker)舉例子來通俗地解釋黑色幽默的定義和性質:某個被判絞刑的人,在臨上絞架前,指著絞刑架詢問劊子手:「你肯定這玩意兒結實嗎?」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碰巧,筆者在圖書館找到了Kurt Vonnegut的一本小書名為《Sucker’s Portfolio》(中譯為「人生就是那麼回事」) ,一讀之下愛不釋手,而馮內特亦(1922-2007)正正是科幻與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之一!在《Sucker’s Portfolio》(「人生就是那麼回事」)一書中,筆者最喜歡的七個故事之一是它<TIMID 和TIMBUKTU之間的那個字>「Timid」是膽小的意思,而「Timbuktu」一詞在英文中,常常用來借代遙遠、未知、難以到達的地方,用法類似中文裡的“爪哇島”。例如,如果不想被別人打擾,可以說自己搬到了Timbuktu。(當然是戲謔的意味)。
這一篇小說故事寫的主人翁是大衛,前些時妻子因車禍去世,非常沮喪;某天他在家的附近救了一個因魚釣溺水的農夫(註:農夫溺水也夠諷刺!)而小鎮中的唯一醫生波伊爾趕到,也為溺水者施救。居然令溺水的農夫「起死回生」,於是這也令大衛從此著迷於「死亡」與「重生」之間---這亦回應了小說的文題「膽小與未知(死亡)之間」究竟是什麼。
之後,大衛不停地煩著醫生波伊爾,希望跟他討論有關的問題;醫生被他麻煩得不勝負荷,最後拒絕跟他見面。後來,大衛向醫生道歉,並指自己的「實驗」結束而生病發燒了,希望醫生能夠在指定的時間之內來跟他見面應診。可是,原來大衛並沒有停止他的「實驗」:希望像一樣能夠「死而復生」,並且感受一下從死回生的實質經驗!
就在大衛把畫室佈置成為自己的「自殺密室」,準備打上空頭針之際,並且大衛預定了波伊爾醫生會在預先約定時間準時來到…醫生卻來電說,有嬰兒早產,要送去保溫箱,並問大衛:「能不能再撐幾個小時…」
筆者的確很喜歡這一個故事,尤其關乎死亡的「黑色幽默」的故事,跟「絞刑架下的幽默」一樣出色!如果讀者還記得筆者曾推介過一書叫《Hollwood wants to kill you》(中譯為「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 第十一章<死神來了>也曾說及瀕死及重回生命的問題及經驗。筆者相信電影《Flatliners (1990)》(中譯為「別闖陰陽界」,《Flatliners (2017)》再重拍!)應該是從馮內特這等小說啟發而來的?
筆者想問大家,你們夠膽與否,把心臟停頓一分鐘,然後又再甦醒回來?當然,大前提是真的確保能夠絕對安全回來;但這亦正正是問題焦點所在:「誰能夠保證?」
以上寫了這麼多,除了推介Kurt Vonnegut的「黑色幽默」的好書之外,我們面對死亡、瀕死的經驗,又該如何自處?「未知生,焉知死」是中國孔子的儒家哲學思維,而Scheffler, S., & 薛富勒 山繆所著的《來生》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the Afterlife,這一書卻是西方少數會探討來生的問題。因為,一般西方人可能都會以「YOLO」(You Only Live Once)作為思想的基礎,誰又會在乎死亡、瀕死,甚或來生?應該是瘋子吧?
於是,Kurt Vonnegut的「黑色幽默」就在<TIMID 和TIMBUKTU之間的那個字>裡面盡情發揮:究竟,瀕死時我們會看見什麼?是否會如一般所言在眼前播放一場一生人的「電影」(約1-3分鐘?)但Kurt Vonnegut在小說中最令筆者感到搞笑的是:
「人類自以為是,以為可以掌控一切,包括死亡?到頭來,卻被耍了也可能不自知或不能自控?!」
註:書中其餘六個故事各有千秋及特色,筆者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