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一口檸檬雞和蒙古牛的「澳式中餐」
多虧左宗棠雞一炮而紅,讓我們對於外國人習慣的中餐有了明確的代名詞。
左宗棠雞是盛行於北美的中餐,到了南半球,也有專屬的澳式中餐,常見的菜色如檸檬雞、蒙古牛、蜜糖雞。
美國網站BuzzFeed之前曾發起一場活動,對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中餐館常見的經典菜色進行投票,看哪國比較受歡迎,而且還分成前菜、主食、飯類、麵食、小菜和醬等類別,結果澳洲中餐以「春捲」、「蜜糖雞」、「點心(Dim Sum)」拿下前菜、主菜和小菜類別的冠軍(這比賽可吐槽的多到不知從何說起)。
來了墨爾本以後,澳式中餐便列在待辦的文化體驗,今晚剛好去了一家,想說來聊聊這個待辦清單打勾的經驗。
老丹吃了三十五年的炒飯
老丹是個風趣幽默的澳洲在地人,他有著非常執著的一面,例如他在畢業後第一個實習單位工作至今已經35年從沒離開過,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去看賽馬,還有他週五中午常常偷偷摸摸消失,因為他都要去同一家中餐館外帶一盒炒飯。
某個星期五,他決定邀請包含我在內的幾位華裔朋友去他心愛的這家中餐館,也聽聽我們的評價。
那天傍晚,大家各自前往餐廳會合,剛到餐廳門口,店窗上印著斗大的兩隻鳳凰、搭配正紅的顏色,我倒吸了一口氣,以為自己來到婚宴會館,餐廳名叫Happy Phoenix 喜鳳樓,確實也非常喜氣。
推開有著蕾絲窗紗裝飾的門,餐廳不大,大概兩張圓桌、一張長桌、兩張四人桌,客人都是白人,正在吃炒菜配紅酒。老闆娘拿來菜單,是那種厚厚一本的老式菜單,大多數的菜餚都是四個字,中英並置,稍微看了一下菜色,大概就可以猜出這家以粵菜為底,一如澳洲大多數的老中餐館。在近年中國留學生、移民大量移入澳洲前,澳洲的中國移民主要來自廣東,招牌菜色是炒麵、什錦炒蔬菜(Chop Suey)、糖醋豬肉,後來又發展出其他菜色。
老丹先點了幾道他的必點:梅汁雞球、鐵板牛柳、辣椒蝦球和特別炒飯。
我們則點了:牛腩煲、乾炒牛河、星洲炒米。老丹聽到我們的選擇後笑了笑,「都是我從來沒點過的!」
老丹點的菜上來了,非常典型的澳式中餐——無論是肉或海鮮,都會裹上酸甜的黏稠醬料,曾有媒體寫過,任何沾上lurid-orange sauce(鮮紅的橙汁醬料?)就是1930後英裔澳洲人認定的中餐味道。不得不說,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道梅汁雞球,真的是很梅,每一塊都扒上厚重的醬汁。炒飯在台灣人的評論裡大概就會不太及格——沒有鑊氣,看起來非常「白淨」。
幸好,乾炒牛河看起來顏色偏深,實實在在有被火侯調教過;最好吃的莫過於牛腩煲了,放在砂鍋裡,鹹香下飯,但我偷偷觀察老丹幾乎沒吃幾口。
吃飯的同時我也觀察著鄰桌,一張四人桌上坐著一名女性,感覺是個常客,慢慢地拄著助行器到桌邊坐下來,沒過多久,老闆娘送上一盤炒飯,她一邊舀著炒飯入口,一邊讀著一本英文書,後來又來了一盤牛肉,不顧鄰桌酒酣耳熱,她恬然地享受獨自一人的週五儀式感。
作為一家白人喜愛的中餐館,喜鳳樓在地圖上獲得了4.7的高分,對我來說,那更像是一場時光倒流的文化體驗。不幸的是,喜鳳樓去年宣布關門,大概是老闆夫婦年紀大了想退休,在關門前,據說老丹一口氣訂了20盒炒飯帶回家冷凍起來,讓他的儀式感可以回味久一些。
高爾夫球場裡的亞洲皇宮
這是我回家路上常路過的餐廳,在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位置,建築本身有著類似某種馬戲團的屋頂,大大地霓虹燈寫著"Asian Palace",在一個華人不是特別多的區,我從沒想過要走進去。某天閒來無事再度路過,決定進去一探究竟,居然是一家高爾夫球場兼賭場(會有吃角子老虎和電玩機台的那種),裏頭附設了一家中餐館,這可有趣了。
今晚便邀了一位鄰居一起去,鄰居是北京人,來澳洲也有十多年,「我們當年來留學的時候,就是吃的這些檸檬雞啊蒙古牛啊,沒什麼選擇也得吃。」這是很多早期來的中國留學生的共同心得,即便這些味道與家鄉菜有著名存實亡的關係,但勝過炸魚薯條跟肉派,對他來說像是一種回味。點菜的時候,鄰居說他其實很飽,因為他中午剛吃完海底撈(是的,如今墨爾本已經有三家海底撈,到處都是麻辣火鍋)。
這次我們說好一定要點經典的——檸檬雞、蒙古牛,還加了盤星洲炒米(again!)和沙嗲豆腐炒青菜。
菜還沒上來前,每桌上就放著免費的蝦餅,先拿來墊胃。餐廳生意很好,除了我們都是白人(again!),服務生面孔看起來則像是亞洲各國代表,忙碌地送著一盤盤滋滋作響的鐵板。首先上來的是檸檬雞,原來是炸雞排淋上黃橙橙微酸的檸檬醬,老樣子相當粘稠,老實說雞炸得不錯,不油膩且乾爽。第二道是蒙古牛,我原本以為會是豆豉,結果不是,吃起來有個甜味,這真的是太詭異了。星洲炒米則一直是我無法理解的菜色,米粉沒有鑊氣(again!),蝦仁個頭很小,直到別人解釋我才知道有一絲淡淡的咖哩味。結果最後最喜歡的是沙嗲炒青菜,用外酥內軟的炸豆腐下去炒花椰菜、紅蘿蔔、蘑菇和荸薺,至少沒有再來個酸甜醬汁。
之前澳洲公視SBS曾推出一檔談華裔澳洲人(Chinese Australian)的文化節目,我對這個對話印象深刻:
「每次朋友請我推薦好吃的中餐館,我都很想問他說,你在想的是澳洲人愛吃的中餐館?還是你真的想知道我家人會去吃的中餐館?」
把澳式中餐當作異國料理的文化體驗,其實很好玩,這是一個移民族群為了生存下來的再創造,每吃一口都是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