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調查基礎的基礎的示範
榜林有座二落雙護龍傳統民居,先前文資審議專案小組會勘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金門這類傳統民居很多,當然比起本島的任何一棟都算是經典且具特色的。
會勘時看到了護龍牆上的開窗改建痕跡,雖然簡單卻突然解不出為何新窗子上方會有這樣的痕跡(當時還在想是不是槍孔)。貼在instagram上,以啤酒為獎勵,問了句:為什麼有這痕跡呢?沒想到反應還算熱絡。之後為了佐證推論,還跑了幾座二落雙護龍的案例,並寫了段介紹,當作是建築調查基礎的示範。稍加修改就當作是首帖試車吧。
這座老屋,雖然看起來像是單邊護龍的二落民居,不過其實是雙邊護龍,只是一邊改建了,但是,改建那邊的護龍厝其實基礎還在。
之前發了2篇以#建築史的解題為標籤的instagram貼圖,問了榜林這二落雙護龍的護龍厝開窗改建留下了什麼痕跡,這算是歷史建築現場調查基本的痕跡調查問題。答案有冷氣(孔)、鳥踏、雨遮或出簷、橫批;也有通風排水孔的,冷氣也可算這一類。基本上把所有窗構造可能會有的設計全講出來了。
如果比較一下金門其他同為雙護龍的案例或許比較能夠推斷出這是什麼痕跡。金門的雙護龍案例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單邊護龍。原因就先不細究了。同時,雙護龍因為房間多,現今大多已改建為民宿,比如說:瓊林蔡守愚宅。不過因為這棟護龍外又有增建看不到護龍牆的開口構造方式,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大厝身前落的窗櫺石條到護龍厝的側牆(算大厝的正立面)再到背牆上的窗櫺數量大多要依規制減少,至少要一樣,蔡守愚宅就是3到3(IG圖二)。對面的瓊林150號(單邊護龍)就依規制由5到3到1(IG圖三)。珠山雙護龍案例有2座,不過今天只看了大潭旁的(IG圖四)。很清楚的護龍厝背牆的開窗因為窗櫺規制所以呈狹長形(IG圖五)。最後是水頭黃從是宅,不確定是否修整過,所以開口櫺條並未按規制減少(IG圖六。不過屬護龍廳的開口就按規制只有1條了)。
不論是否減少,護龍厝大多不會設置雨水簷,如果大厝身不如此設計的話(例外是上庫吳景山厝,一稱吳煜善厝。護龍牆上確實設有雨檐,原因不明待查);當然也不能排除僑匯時代傳統規制開始鬆動時的反傳統做法。比較可以確定的是,護龍厝背牆,屬大厝的側立面,其實會比整座建築的背立面還要低一階,所謂低一階的意思是:不會花超過背立面的工料費用。也就是說,窗楣橫批雖然是最接近的答案,但並不太可能會出現在護龍背牆上。
真正的答案,應該是,其實很簡單,僅僅是因為時代不同,對於開窗的需求不同,對於規制的態度也不同了,所以原本護龍厝背牆會有的狹長型開窗改建成較大較通風較亮較接近正方形的開口後,原本的開口位置擴大了,但是原開口的上方因為形狀不同得填補起來。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在牆面上留下了這樣的痕跡。
所以說不會是鳥踏,位置不對,也不會是出簷雨遮,通風排水則會設在比較安全的天井處。都不對,但是啤酒可能還是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