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現了USDT支付,我還能跟得上嗎?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來問我怎樣才能給自己喜歡的文章打賞,自從去年她被我介紹來馬特市玩,發文不多但閱讀不少,一直以為所謂點讚就是按一下文章底下那隻手。
“打賞嘛就是按文章底下那個‘支持作者’,然後任意選一種方式支付⋯⋯”我邊說邊打開自己的馬特市界面給她看,“妳要打賞法幣,likecoin還是USDT?",我裝得相當專業,還特意提了一句,“USDT打賞功能是他們最近新推出的。”
朋友看著屏幕,幾乎是有點驚慌了:“等等等等,妳先告訴我什麼是法幣?什麼是USDT?還有那個likecoin,到底是什麼?!”
她直接拋給我了馬特市生人(人生)三問。
我笑了,對一個從馬特市發行matty幣(是叫這個名字嗎?)起就一路跟著的老用戶來說,這可真是一言難盡啊。
“行業黑話”
當我向朋友解釋什麼是“法幣”時,我才發現我陷入了一種自己也模稜兩可的境地。“法幣就是法定貨幣⋯⋯”我對她說著,心裡也不禁嘀咕,我說的對麼?或許吧?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從來沒用過這個詞啊⋯⋯
在“法幣”這個詞出現在馬特市打賞功能前,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歷史詞彙,和中華民國的大陸歷史相關。1935年,國民政府結束了銀元本位制,正式發行了“法幣”,可在國民黨政權離開大陸前,由於國共內戰,軍費開支巨大,不斷增發法幣,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銀行業瀕臨崩潰。1948年中央銀行只好改革貨幣,用金圓券代替法幣來穩定經濟,從而挽救國共對峙時的後方頹勢,結果發行後就遇到來擠兌潮。這段歷史,從小看《三毛流浪記》就知道。
所以當“法幣”這個詞出現在馬特市時,我以為自己迎面撞見穿長衫的民國了。對我這種癡迷“古物”的人來說,這個詞彙帶著歷史回光返照的彩色泡泡。我當然要給它一個像樣的解釋,於是大腦裡所有的想象都調動起來,來豐富這個詞彙背後的風景。
我給它一個自以為很完美的解釋:也許是因為馬特市實體運營團隊搬到了台灣,站上第一大用戶群在台灣,所以這裡繼續用的還是中華民國對於法定貨幣的稱謂?有了這個解釋,我就不會追究下去,心安理得地用法幣打賞,被打賞。
可當我的台灣朋友問我“法幣”是什麼的時候,我才發覺自己的闡釋系統貌似出現了個bug:
“法幣”難道不是你們中華民國的法定貨幣嗎?你怎麼不知道?當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才在此刻浮現出來:台灣的貨幣好像叫新臺幣,那⋯⋯新台幣算什麼呢?
果然,朋友帶著她的問題來了:
“如果這裡的法幣是法定貨幣的話,那HKD是什麼?港幣?”
面對我“法幣”故事的另一個bug,我感覺自己快要編不下去了。香港再怎麼說,也扯不到中華民國的貨幣體系裡去。為什麼是港幣呢?為什麼不是新台幣,人民幣,美元?難道是因為馬特市原初在香港創立,要致敬港幣?
對我這種貨幣金融業的超級門外漢來說,這些都是“法幣”這個詞帶來的迷思。直到後來,看了更多站上作者的文章,接觸了幣圈之後,我才意識到,“法幣”這個詞,現在可以說是幣圈的一個詞彙,與虛擬貨幣這一詞彙相伴出現,是英文Fiat money的中文翻譯,即建立在對政府信任之上合法流通的貨幣,本身不具有實際的價值,管理方式極度的中心化,與國家和銀行掛鉤。
這樣一來,“法幣”這個老詞就完全喪失了民國大陸時期作為幣種的含義。當意識到這一點時,馬特市裡漂浮著的民國風泡泡在我眼前也完全消失了。
類似“法幣”這樣的專業詞彙,我也用一個頗有古意的詞彙來形容——”行業黑話“。
在人類的行業傳統中,很多行業都有黑話,只有深處行業中的人,長期浸染,才能理解和正確使用。在某些與權力,金錢和危險深度糾纏的行業裡,知曉正確地使用行業黑話甚至可以用來保命。行業黑话往往都與價格相關。比如在我有所接觸的文物販子行業中,大家在報價時會少兩個零,一千塊說成十塊,一萬塊說成一百,當時作為一個小白,跟著去收文物,看著那麼出色的明清木器石器瓷器,摸著兜裡的錢,想着過幾天我也殺回來囤一堆,這一輩子也闊一次。在牧區有些騾馬交易的市場,這種行業黑話直接變成手語,議價時用布一蓋,兩人互摸手指來確定最後的成交金額。凡事涉及金錢,人們會不自覺敏感起來。如果用行業黑話,便可以自我保護,它是行業內信任體系的語言根基。試想如果外人對生意內幕一覽無餘,那豈不是半路可以殺出的陌生的想來抄底的富豪,或被暴利吸引想來打劫的強盜,嚴重時不但錢沒來,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傳統的行業中,除了行業黑話,都有自己約定促成的交往方式和談生意方式。幣圈雖新,卻植根於人類行業文化的土壤上,而這些只有在日常參與觀察中才可以深度理解。那麼“參與觀察”這種研究方法,究竟起源於哪個學科,又是哪個學科的王牌立身之本呢?當然是人類學!(藉此我要給我們人類學職業打廣告!!!需要深度研究用戶體驗——你們的時髦詞彙叫“UX”的,找人類學人,比如我!!!馬特市留言即可!!!)
幣圈的行業黑話裡,也充斥著各種詞彙,日常討論中,你會遇到中文的變體,翻譯體,或者直接是英文詞彙, 對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幣圈的小白來說,幣圈的句子讀過去的感覺,就是你知道它們是中文,你也認識穿插在其中的英文,你每個字每個詞都認識,可放在一起,他們到底在說什麼,你好像什麼也不知道,或者你以為你知道一點兒,可你再讀一邊,試著把詞與詞的意思連起來理解,你就會出現類似“腦霧”的生理現象。
@高重建 先生(簡稱高大)在他的《區塊鏈社會學》第一章,也談到了這一現象:
“ 我跟產業內的一些朋友,常打趣稱沒接觸過區塊鏈的人為「麻瓜」,互相提醒講話要用「麻瓜語」。「麻瓜」是小說《哈利波特》中,魔法師對於一般人類的稱呼。⋯⋯經驗還告訴我,很多時「魔法師」和「麻瓜」聊半天沒有共識,是因為大家連對詞彙的理解都不一樣,區塊鏈的各種理念更是無從說起,畢竟,技術上的公式與邏輯只有懂與不懂,理念的詮釋卻有各種進路,容易產生誤會。”
現在你打開馬特市頁面,可以看見上面充斥著魔法師用語。作為一個古墓派作者,我特別能理解一個新人的迷惑,有時候幾天不上馬特市,看看首頁,就發現墓中一日,昏朽三年,很多文章的標題都含有英文,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還有那些幣圈“行業黑話”‘,其間夾雜著幣圈又遭N次血洗的暴力型新聞,如果沒有在這裡混跡許久,應該會被嚇到,本來想在馬特市讀點政治論戰,生活散文,文化新聞,小說故事的你,結果好像誤入了科技黑話與狠活的世界。
當然在馬特市,每天都會有那麼多勤勤懇懇的作者手把手教你幣圈使用攻略,討論幣圈新聞,站方也是心心念念培養用戶,以期打通幣圈和普通人世界的壁壘。對我這種古墓派來說,他們都在做溝通兩個世界的薩滿型工作。可是跟著薩滿進不進那個世界,當然是你的個人選擇了。
進入幣圈?
很長一段時間裡,likecoin對我來說都是遊戲幣。站上人們討論著,幣又漲了,幣又跌了,好像給大家的印象是馬特市因為幣漲了湧進很多人了,因為幣跌又失去很多人,我都覺得有隔膜,腦子裡就迴盪著魯迅的那一句:“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在一個寫作平台, 想閱讀的閱讀,想寫作的寫作,跟幣有半毛錢關係?沒幣難道不寫不讀了嗎?結果在馬特市正式寫作三年,暮然回首,發現跟幣還真有半毛錢關係。這些年托站方和各位讀者的福,我收到過不少likecoin,大宗委託給了讚賞公民,因為除了讚賞和委託以外,好像也沒啥用。而我就是傳說中位於委託金字塔頂端的十幾位公民之一,把手拍斷了月讚賞餘額也還剩四五百的那種人。(關於讚賞公民的吐槽一大堆,以後再說,不是本文的重點)。面對越來越多的likecoin,我是有點恐慌的,好像口袋裡放了個隨時可大可小,可鹽可甜,還可爆炸的不明物質,拿也不是,放也不是,於是我的哲學是:“Le coin reste dans son coin “ (幣留那壁),也就是說,我將虛擬貨幣這個小妖怪散養進它的虛擬世界,儘管去蹦噠,不與我這裡的物理世界生活發生任何聯繫。
2021年春天封城的時候,想起我的小妖怪們困在虛擬世界和我一起封著,就有點悲傷。當時手頭刚好有點餘錢,又受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言語刺激:你們這些文科生,學了等於沒學,能賺幾個錢,你看誰誰誰,人家學理工科的,年薪隨便一下幾十萬美元。痛定思痛,覺得自己如果繼續以“君子固窮”做擋箭牌,掩飾自己理財方面的懶惰,最後定會連文科清譽都毀了。不就是賺錢嗎?既然此前沒把心思花在錢這門學問上,現在學就行了。於是決定試試投資。投資什麼呢?房地產門檻太高,股票呢還得好好了解,得投資一個我認識,並認可的好故事,眼下就有現成的——在我兜裡晃來晃去的likecoin。
於是想連通兩個世界,用我不多的歐元買點likecoin。我查了馬特市的攻略,後來選擇了liquid這個平台,當時Likecoin 是可以在這個平台交易的。註冊liquid時有個用戶背景調查,其中有“你的職業”選項,讓用戶在下拉清單中選擇從事的職業,清單裡赫然列著“工程師”,“IT人才”,“企業家”,“金融行業”,“管理行業”一大串,可是,居然,沒有一個職業,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難道文科生就不配虛擬貨幣嗎?!真是繼七大姑八大姨後的二次傷害。緊接著,註冊liquid還要拿著護照拍照片認證,又完美引發了我的中共監控焦慮,可這還不夠,帳戶驗證到一半,還需要我提供英文版的居住證明。我的房東,特意跩了一把她的英文,結果人工認證就是不過。幾次三番下來,硬要我提供六個月內法國政府或者水電公司文件的英文翻譯。法國政府和水電公司有簡便的英文服務嗎?真是笑死。一圈研究下來,這一關要過的話,我得專門花錢去找法院認證的英法翻譯。
Liquid到了這兒,是斷不能留了。
我打通幣圈的第一次沖塔就這樣黯然結束了。封城結束,likecoin小妖怪繼續在他們世界里忘情玩樂著,我只感到疲憊。
今年夏天,法國漫長的熱浪中,我一邊寫小說,一邊處理我第二本書的出版事宜。第一本書,一部人類學故事集,被中國的審查制度封鎖,漂流海外至今,第二本書,一本飲食故事集,又遇上了滿身是G點的出版社,帶回了大篇幅低智商的刪除意见,發回重改。與出版審查再次迎頭相撞,讓我進一步思考究竟什麼是創作自由,出版自由,什麼是審查制度,審查之惡究竟在何處,而一個創作者如何才能應對制度性的裹挟和压迫:不仅仅面对政治意义上的暴力审查,还有更广泛意义上的隐形审查:在市场中成为商业逐利机制的牺牲品,並在创作時因此设限。
在热浪的袭击和变态审查制度的攻击中,我这个古墓派完成了自己的天地大升級,一束灵光乍现:买likecoin,做likecoin的貧窮投资人!进入这个虚拟世界,进入这场高大創始參與的出版的社会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
於是我開始了第二次沖塔歷程。剛好,幣安(Biance)這個夏天也宣布進駐法國,據說要把法國作為他們歐洲業務的一個總站。(可是,面對行政程序,辦事效率如此奇葩的法國,趙幣安大哥,你是認真的嗎?)夏天剛過完,我就註冊了幣安,驗證非常簡單,手機上自拍,身份證件,沒要求任何英文版,全部是機器識別,不到一個小時全部通過。之後,當然是要把歐元存進幣安,有兩種方式:銀行電匯充值(中間只扣你1歐的手續費)和刷visa卡充值(手續費是你充值金額的1.8%)。我當然選擇最便宜的電匯轉帳。那麼跟大家匯報一下這種方式需要的時間:首先,你得從法國銀行轉帳到盧森堡幣安收款帳戶,等款到帳,你的充值金額才會在幣安錢包上顯示,前後總共需要至少三個工作日。注意,是工作日哦,如果遇上什麼宗教節日,一戰二戰紀念日這些法定假日,你的錢依然會在某一個你不知道也看不見的地方飛翔呦。
世上一日,幣圈百年,如果你沒那麼急著投資,又遇到法國效率,就認了吧。
九月底開了帳戶,充了100歐試水,再開始研究怎麼買likecoin,發現現在買賣都轉移到了Osmosis平台上,這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交易平台,也就是不提供法定貨幣和虛擬貨幣的交易,只有虛擬貨幣之間的交易。登陸這個平台需要一個叫Keplr的錢包,於是我又開通了這個錢包。加上之前跟著馬特市註冊的小狐狸Metamask錢包,現在一共就兩個錢包了,可是仍然傻傻地分不清。人在搞不清的情況下就容易交學費,於是在錢包變換中轉丟了10個USDC,順利畢業。現在我在兩個幣圈平台都有帳戶了,一個是幣安,一個是osmosis。前者不能交易likecoin, 而後者可以,那麼怎麼辦呢?我想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到兩個平台都可以交易的虛擬貨幣,用它作為中介,在歐元和likecoin中轉換。最終找到了好幾種,一種是ATOM,一種是OSMO(最近剛剛在在幣安上架)。在這個理論下,如果把我這個世界的歐元,變成likecoin,應該會有以下幾個步驟:
- 在幣安把歐元換成USDT(如果用visa卡直接買ATOM和OSMO也行,只不過更貴!)
- 用USDT買幾種虛擬幣,比如ATOM, 比如OSMO
- 將買到的ATOM, OSMO從幣安帳戶轉到Keplr錢包,轉的時候注意各自相應的鏈: ATOM是COSMOS鏈,OSMO是OSMOSIS鏈(這兩個鏈字母為什麼長這麼像?!讀繞口令有意思嗎?!起名字能有點創意嗎?!)
- 用Keplr錢包在OSMOSIS平台登陸,把錢包里的ATOM 和OSMO幣存到到這個平台上,然後買likecoin
目前以上四個步驟,我只繳學費實驗到第2步,實驗結果是Likecoin還沒買,我的手頭不知為何已經集了八種虛擬貨幣,還遇到一次傳說中的幣圈震盪,近期應該可以實驗到第四步,如果有人進行到過第四步,可以留言交流經驗。
如果要用likecoin換歐元,我覺得這個過程應該是可逆的。
在我正在實驗時,馬特市突然傳來了一個消息,那就是站上可以直接用USDT讚賞了。本來在磕馬特市和likecoin的CP的我,立刻就又磕了馬特市和USDT的CP,而且後者更甜更好磕。不過,作為一個老用戶,我想再次呼籲一下likecoin團隊@LikeCoin DAO ,買幣真的很不方便,能把這個問題想辦法解決了嗎?雖然也許你們想漂流到幣幣轉換的純淨未來區塊鏈世界中去,不受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挾制,可是可不可以稍微低頭看一下大地上站著的無數可能的用戶,讓人們可以拿著手裡的法定貨幣塞給你們,支持創作和出版自由呢?不要告訴我我不買likecoin是因為我懶,我需要學習幣圈文化,我不接受這樣的PUA!!!再這樣下去,不但會出現USDT,作者的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都要出來了。
那麼對歐洲的作者和讀者來說,為什麼USDT更好磕呢?我想,如果你想用歐元讚賞作者,除了直接刷卡在馬特市充港幣外(這個我還沒試過),你完全可以:
- 在幣安把歐元換成USDT
- 把幣安上的USDT通過polygon鏈轉進小狐狸錢包,大功告成
如果你想將馬特市收穫的USDT換成歐元,把這個過程倒過來即可。目前充歐元和取歐元我都試過,全部可以,只是要注意,小狐狸的polygon鏈轉換需要一點點matic幣,所以還得在幣安上買點matic,轉到小狐狸錢包去。
所以,如果你是老用戶,跟著馬特市跟到現在,目測你至少會有三種虛擬貨幣:MATIC,Likecoin,USDT。 對一個只專心寫作,甚至連社交都不怎麼社交的老派作者來說,崩潰了有沒有??!!
你看我,一個古墓派作者,這篇文章寫到現在,文中也出現了這些奇怪的幣圈符號,所以,我現在是已經站在幣圈門檻上了嗎?
鍛鍊大腦!
起初來到馬特市寫作,我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抗中共對於文字的審查,捍衛中文表述的自由,重新獲得中文寫作的舒適感。結果慢慢的,我發現其實在馬特市的旅程中獲得了更多東西,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體驗,居然是開發大腦。
此處先不提三年來這裡大小不斷的政治論戰訓練了邏輯性,也不談這裡曾經出現過的N種人格的詭異作者拓寬了我對人性的認知,單是從用戶角度來說,我覺得最重要收穫便是學著去接受新事物,養成新習慣,並且最後能夠理解新舊的不同,於新處做新人,於舊處做舊人,在新舊視角之間跳脫轉換。
我的第一場開發大腦訓練,是從繁簡字的使用中獲得的。來到馬特市,我開始學習用繁(正)體字寫作。起初寫文後,還戰戰兢兢找台灣朋友修改,後來則用谷歌幫查,再到現在自查,雖然時常會有錯別字,但整個人好像打開了天眼。現在我用繁體字寫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簡體字寫作時間,導致我看簡體字反而覺得怪怪的,好像從華服滿身的人群里突然看到有人赤膊上陣。這場開發大腦的旅程中,我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對漢字字源,字型,字意更加敏感,而繁簡中文轉換的自如感,是我之前即使從小閱讀繁體字讀物也從來沒有過的體驗。這一切都有賴於馬特市提供了一個繁簡中文錯雜著的寫作社區,使我穿越不同漢字世界的經歷能夠始終伴隨著連接和陪伴。
回到幣圈這個話題,幣圈以它的語言方式,快節奏的知識更新方式,向人們進行新奇事物的不斷轟炸,而在馬特市,我也遭遇了第二個大腦訓練題目:如何面對和認知這些新奇事物,如何在我的現實生活里將它們重新定位?是奉行雙方各不相擾,還是打通其間的壁壘?是將它引入我在此間的現實生活,還是把我自己扎進幣圈文化的觀察和創造中。這些問題時刻挑戰著我來到馬特市,作為一名純粹的寫作者,一名讀者的傳統身份定位。
作為古墓派作者和讀者的那個我說,幣圈關我鳥事?
作為更完整生活中的我說,噯,幣圈不就像繁體字圈,文物圈,學術圈,中文圈,法文圈,紅紅綠綠甜甜圈一樣都是人類文化的圈,讓我來看一看,說不定會好玩呢。
那麼進入一個新的圈圈的時候,怎樣才能不緊張不焦慮不害怕呢?
在奧普拉和佩里醫生的對話集《你經歷了什麼?:關於創傷,療癒和復原力的對話》中,提到一個觀點:
“現代社會中焦慮感不斷增加,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新奇事務的不斷轟炸——特別是社會新事物——以及缺乏能夠與之抗衡的關係連接。⋯⋯連接感能夠幫助我們平穩過度,在面對新奇事物的不斷轟炸時進行自我調節。” (《你經歷了什麼?:關於創傷,療癒和復原力的對話》第九章)
連接感,始終是人類學習新事物,面對新事物而不被吞噬的力量源泉。創造小社群內部的連接感,我想馬特市已經在它的歷史上做到了。而怎樣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搭建橋樑,走出小圈子內循環的生態系統,創造web3,幣圈和此間作者,讀者世界更緊密的連接感,怎樣鞏固站方在作者讀者心中的信任度,讓廣大的作者讀者在站上面對新奇事物不再恐懼,無措,焦慮,不再因為無法了解,無法溝通背過臉去,獨自emo,這是站方將來面對的最大挑戰,也是決定馬特市將來命運的關鍵的一步。(此話也同樣適用於likecoin團隊⋯⋯我對likecoin真是既愛又恨啊)
而作為一名馬特市“資深用戶”,在這個變局里,我的全部生活人格,只能對我在站上的古墓派作者人格說一句話:
“不要讓制度和制度所創造的一切詞彙,為你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設限。”
深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中,我和我的作者人格,有幸見證這個時代知識生產和傳承方式的巨變,有幸和馬特市,和likecoin等一起參與其中關於寫作,出版最新奇的實驗。保持開放的心態,守護並開發自己的大腦,嘗試建立更有人性更有質量的連結(即使是虛擬世界之中的連接),並在創造中綻放,我想是對一切束縛,阻礙,摧毀個人自由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制度最精彩的回應。
後記:
本來這篇是應 @映昕 邀請寫的USDT用戶體驗,結果因為自己此前從來沒寫文談過馬特市和likecoin, 積累了太多情緒,寫完發現居然差不多八千字了,再添點兒馬特市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都要完成了。又適逢我在站上正式寫作三週年,同時關注者也達到了1000,所以也借此文感謝三年來閱讀我的文章,在其下留言和讚賞的各位作者和讀者(人身攻擊無事生非者除外)。雖然沒有一一回應大家,但你們的好意和鼓勵給了我很溫暖的連接感和繼續寫下去的信心。願大家都能在各自的虛擬世界旅程中獲得豐富的善意,尊重,關注,理解,友愛,知識,智慧,如果可能的話,還有很多很多的money。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