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三日:經歷得多比經歷得好更重要嗎?
第三天寫一個時刻或一件事,讓你開始懷疑他人所加諸給你的價值觀是否正確。
在我的老朋友眼中,我向來是很“做自己”的人,我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父母不太干涉、我也不會顧忌所有他人看法和社會標尺, 端看自己的意向,如果不是我自己心甘情願信服的,很難有人施加他們的價值觀給我。
直到我讀了更多書,知道我們都是環境的產物,自由也是建構的。看起來做自己的我,在無形中,都是被我從小到大無形中汲取的東西影響的。
我是個開放度和接受度極高的人,這裡吸收點、那裡吸收點,也很容易去相信。如不是後來去了新聞學院,批判性會比現在更低。有天和他吵架,他跟我說,印象中,我還是和從前一樣,我們倆之間有矛盾我會去問其他人。後來我跟他說我看了一本書,他說,書裡說什麼一定是什麼嗎?當時我有些不滿,我是兼聽則明,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會聽很多其他人的說法、看很多書,然後選擇我最想聽從的那個版本的啊。我並沒有一味只聽從和相信別人說的。
但後來我明白,他其實看到了某部分的我。心理分析師也讓我認識到,我的敘述裡,是有很多他人的話,我常常在用許多他人的話語,來逃避深挖自己,用自己的敘述。以前輝哥的話來說,就是,我是一灘水,可以根據容器調整形狀,可塑性很強。這在小時候是件好事,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我開始希望,我有非常明確的自己的模樣,自己的深入的想法和語言表達了。
分手的時候,他覺得我跟從前比,也變了些。可是我覺得,一個人的底色是不太會變的,對於我來說,我價值觀也沒什麼太大變化。不過和他的親密關係到最後破裂,確實讓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些價值觀有了諸多懷疑。這對我來説大概是件好事,因爲我一向自大,看起來常常兼聽則明,卻甚少真的去檢驗自己。
小的時候摘抄過一句話: “生如夏花般燦爛,死若秋葉般靜美”。那時候我就想,要活得美麗,不用長,像《小魚兒與花無缺》裡,小仙女死在最美好的年紀那樣,未嘗不好。後來就開始信奉,“經曆得多,比經歷得好更重要。”所以,我不怕痛苦,那些只是豐富了我的經歷。當時我還四處宣揚這句話。有朋友備受鼓舞,也有朋友說,他還是不想經歷那些不好。
這幾個月,我真的喪失了重要和珍視的,感到痛苦的時候,我開始懷疑。
經歷得多真的比經歷得好更重要嗎?
在一向的價值觀裏,人生就是要大鬧一場,活得盡興。但我喜歡的人他一直向往的是,簡單平穩的生活,雖然沒有問過他,我想,他會選擇,經歷得好,比經歷得多更重要。(寫到這突然明白,爲什麽分手時,被説三觀不合了。)但是我開始懷疑了,我也沒有以前那麽堅定了。這是我們僅有一次的人生,我們沒法重新來過,所以永遠沒法知道,另外那樣,會不會更好,更喜歡?
到底是經歷得好更重要,還是經歷得多更重要?我發現,我又沒有自己的想法了。
很多人覺得人生是一場體驗,我開始覺得,我以前就太看重體驗,但是體驗得多,并不真的意味和導向什麽,因爲體驗是很淺的,質量比數量重要。歷史上,多少有名的人,他們一生,只專注做一件幾件事,但我想他們正是從那數量寥寥的事情中,獲得了更深的領會與成就。
以前,一直在内心默默引領我的還有一段話,那是我青春時期從《藝術,讓人成爲人》這本大部頭上讀來的,大概是說,人生應該是一首美麗的詩。
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因爲自己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搞砸了一門課的考試沮喪不已時,我寬慰自己:反正我的大目標是,人生是一首美麗的詩,經歷得多比經歷得好更重要。如果我此刻因爲這麽一點小事,糾結沮喪不已,不能快樂,就本末倒置了。一次次地,我會這樣原諒自己、放過自己。
但是我現在也不免懷疑。
人生不只是要過成美麗的詩、不只是體驗、不只是經歷得多。或者說,人生還有沉甸甸的責任,還有許多痛苦。我一個樂觀主義者,終於開始有些相信,人生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