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多元教育(小学) Primary schools in Malaysia

auleo520
·
·
IPFS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都是多元社会: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语种。

但讲多元教育,马来西亚的教育又比新加坡来的更多元,因为新加坡这里是独尊英文,上课的媒介语除了母语课,都是以英文教学的。


在大马,教育是很多元的,先谈小学,主要的分别就已经是国民小学(马来语)、华文小学(中文, 简称华小)、淡米尔小学(印度淡米尔语,简称淡小)以及国际学校(英文)。

华文小学与淡米尔小学就是以母语为本,加上国语马来语与英语各一科。虽然各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媒介语不同,但是课本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对本国历史等认知是大同小异。


那大马华人一般都通晓中文(8成以上),主要的贡献者是设立在大马国境各处的2000多所华小,6年的中文教育至少为中文底蕴打下一点点基础,至少能以中文交流。


还有2成华人子弟没上华小,他们家里不是报读国际学校,就是为方便上学选择了国民小学,但一般他们都通晓方言,如在吉隆坡的会粤语,在槟城的会闽南语等等,主要看他所处地区盛行什么方言,要找根本不会任何华语或方言的,还挺难的。


当然国家大方向是不鼓励非马来语教育源流的发展,所以政府对非国民小学的资助很少,除了提供师资,基本没提供太多的帮助。

 

庆幸是许多社会人士大力扶持母语教育,尤其华社有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所以华语母语教育到今时今日还能薪火相传之余,还得到了各族的认同- 在华小上课的非华裔学生比率远比在国小上课的非马来人学生为多。

 

华文教育造就了大马华人成为在大中华圈以外华文教育最强的一个族群。(我自己以前去上海旅游,人家还问我是广东哪里的 :)))

而大马华人重视中文教育这软肋也成为了这么多年以来、前执政集团的选举糖果,每到大选前夕-或宣布建新华小或宣布微型华小迁到大城市,满足城市密集华人区的需求,来换取选票而不是根据需求而建设。

 

好像我家附近的这间华小,极力争取了十多年才得到批准建好(附近都是华人密集居住区)。有时候甚至发展商献地,也拿不到批文建设(当然献地也是有其如意算盘,华小是发展计划的卖点)。

以前我们上学时,还不时得帮学校筹款-就是拿着募款卡到邻居或周围,跟大众讲学校要盖新楼,所以要募款等等。虽然学生募得的款项不会多,一般都是得靠筹款宴才能筹到大笔数,但也让学生们了解华校的一步一脚印一路走来不是康庄大道,一砖一瓦都是学校上下及社会人士的付出。

 

走到现在,大城市里的学生们应该也不怎么需要对外募款了(现在华小面对更多是师资方面的短缺)。

 

长大后回头一看,或许也多得政府的不作为、不干涉,大马才得以保有从小学至大专的华文教育。而不至于像邻国华社一样,或被强迫或自行放弃华文教育,也成就我们今天相对特殊的身份象征。


------

马特市上的大马华文教育的佼佼者: @pizzapai @wilhb81 @janicechua @tanlikming陈力名 @DrYuan。汤圆 @阿嗅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