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 - 当下就是家
第五天(四月十二日 週五)寫寫你的家吧!你此刻腦海中立刻浮現的「家」,你最想寫的家。它可以是兒時的房間、長大後搬離的單位、離開原生地的異鄉的家,又或是人生中第一個讓你有歸屬感的家。它的走廊、飯桌、窗外的風景是怎樣的?這一個家,帶給你什麼樣的特別感受?它有或沒有帶給你家的感覺?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对家的直观感受,是在淘宝、饿了么、美团、拼多多、微店、盒马、美团、网易严选、1688、小红书等等电商平台留下的收件地址线索。
某种程度来说,我的迁移居住痕迹赛博化了。可能我自己记不住在哪住过,但这些平台忠实记住了。
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买的快递一直没送到,查看物流记录,竟然早就寄到上一个家。这是搬家没多久发生的乌龙,我才意识到自己没更新地址,而进入编辑页面时,发现之前住过的地址都在列:
有父母的家
大学快递驿站
大学暑假实习和同事合租的房子
毕业后第一次租的房子
来上海住在朋友的家
来上海第一次和前同事合租的房子
去北京租的自如
回上海租的自如
在上海和好朋友们一起合租的房子
在上海和恋人同居的房子
至少有这10个地方,是我居住过生活过超3个月的地方。
如果算上电商发达之前,我尚且是一名中学生时我和父母搬过的几次家,再算上我未来可能会搬的家换的家,比如房东要收房子、我可能结婚或离婚又再婚,又也许一辈子单身换不同城市生活……人的一辈子要换二十几次家吧,至少我是这样哈哈。
从小一直有种悬浮感,父母的家不是我的家,学生宿舍不是我的家。第一次租房稍微用心对待,每周会给自己房间擦地,换床套,买小家电买花,伴随着消费升级,幸福感油然而生。
但决定更换城市开始,强迫自己把行李限定在7个40x50的纸箱里,搬到新家后尽量不添置额外的“负担”,每次想买东西时问自己:真的需要吗?有没有其他方式满足这个功能。
于是不再买纸质书,不买有情绪价值的餐具电器或非常规的衣服。其实生活有点无趣了,但趣味比不上搬家收拾的痛苦。
在我的潜意识里,好像前方一定会有一个确定的属于我的家,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暂栖。
直到我碰到疫情lockdown。
那时候我在上海租的自如单间里,一个月3200元。房间有一个很大的落地窗阳台,在书桌前伏案久坐,向左转头,但就能看到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
虽然是一楼,春天的太阳晒干了冬天累积的潮湿。因为所有人都禁封在家,外面的绿草疯长,有时冒出几朵花,有时冒出几只猫,还有黑乎乎的小鸟,甚至小蚂蚁。这时候,我会离开书桌,蹲在阳台玻璃前,和我唯一能互动的生命对视。
过去我觉得自己可能很孤单,但不会孤独。那一刻却体会到这种滋味。
而我的房间里,找不到陪伴我的东西。虽然物品不少,但它们都太功能性了,有自己的用处。唯一缺少没什么用但与我有情感联结的东西。
解封之后,我给自己买了很多玩偶。在干净的墙面贴了很多我喜欢的海报,贴得乱七八糟的。我很喜欢。
虽然搬家的时候给多增加了1-2个打包箱,但发现自己不在乎了。
现在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过好当下的每天,它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