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台灣:一個不太性感的故事
千禧之交,我從報社編輯台調至網站部門,此後,不時有熟或不熟的朋友,誤會我掌握某種達文西密碼,興致勃勃跑來問我:「未來,台灣最需要哪種內容的數位媒體?」
通常,我的回答是,台灣未來最需要關注的媒體內容,一是「老」,二是「窮」。興致勃勃的朋友一聽,表情瞬間揉合狐疑與失落,彷彿抽錯塔羅牌,眼神開始渙散,心思飄向遠方,默默盤算晚餐要吃排骨飯或咖哩飯。
屢試不爽,彷彿我是句點王。。。。。。
我當然知道,「老」與「窮」一點都不性感,很難黏住興奮的耳朵。尤其二十年前,網際網路爆發之際,當時最兇猛的話題,是電子商務、網路交友與線上遊戲。
但我認為,這些嶄新應用,勢必席捲數位世界,能人輩出,輪不到我來說嘴;然而,對台灣社會衝擊最深刻、政府與民間尚未準備好的議題,反而是古老的人口與經濟結構。
以貧窮議題為例,當年我看到的是:
1980那年我讀高一,台灣家戶收入五等分差距,所得最高的五分之一家庭,平均收入是最低五分之一的4.19倍;
1990年我當兵時,差距擴大為5.19倍;
2002再放大為6.16倍,貧富落差明顯拉開。加上千禧之際,中國加入WTO,加速台商西進,產業外移,因此,台灣媒體需要關注貧窮議題與社會安全網。
如今回頭檢視,好消息是,台灣並未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科技業成為產業骨幹,台商近年紛紛回流;主計處統計的「五等分位差距倍數」,並未繼續擴大,2020年為6.14倍,幾乎沒有增加。
另一方面,其他統計方法如財政部的「財稅20等分位差距倍數」,發現台灣金字塔頂端與底層的貧富落差確實持續拉大,住房議題持續困擾青年族群,不同產業薪資水準差異大,「貧窮」似乎出現不同詮釋角度。
不過,與貧窮議題相較,此刻,更加火燒眉毛的是老齡化議題。
下圖是國發會的人口推估系統,紅色曲線是廣義的「工作年齡人口」,亦即15-64歲人口比例;藍色曲線是14歲以下兒少比例;橘色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2016年,老年人口與兒少人口出現交叉,隨後一路狂奔,少子化加上老齡化,預計五年後,也就是2028年,台灣老人比例將是兒少的兩倍。
老年人口急遽攀升,對於醫療、照護、就業、財稅、社福、交通⋯⋯都將造成深遠衝擊。舉另一個數據為例,「扶老比」,亦即工作年齡人口總數,除以老年人口的倍數。
同樣是我就讀高一的1980年,台灣每一位老年人口,對應14.8位工作年齡人口;今年,這個數字剩下3.79。
這還不夠,2030年「扶老比」推估剩下2.7;2040年跌破2,換言之,「全台灣高中生、大學生與青壯勞動人口的總數,不到傳統退休人口的兩倍。」
容我重覆一次「扶老比」:14.8→3.79→2.7,就在半世紀內發生。
更詭異的是,紅色曲線的高峰是2013年,換言之,十年前,台灣剛用完戰後的人口紅利,對於人口結構變化的感受還不強烈。如今,馬上就面對超高齡化的種種挑戰,「老」仍舊不是性感議題,然而就像少子化,卻是迎面撲來的人口海嘯。
基於以上種種,我很高興看到《銀天下》上線。這個網站成立,與我毫無關係,而是《天下》準備探索一個老齡台灣的企圖,嘗試連結各種政策、產業、研究、倡議,為未來的人口趨勢做好準備。
嚴格來說,《銀天下》與我並非完全無關,背後有兩個八卦巧合。一是,主責網站的王美珍,是我政大新聞所(不太熟)的同班同學,當時只覺得她有點搞笑,課堂上不時語出驚人,沒想到,她因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特別關心熟齡議題。
第二個巧合是,與王美珍陰錯陽差變同事後,得知她任職中研院的先生,筆名「迷走」,是我自小拜讀的厲害影評人(尖叫)。
好,八卦講完了。私心觀察,《銀天下》並不試圖解決超高齡社會的所有問題,它更像是一個火星塞,點燃高齡就業、醫療長照、銀髮社區、通用設計、在地老化、青銀共融、健康慢老等諸多面向的倡議與實踐,讓台灣推進一個有尊嚴的百歲社會。
而且,當年的句點王我本人,已經從台灣網路圈的新鮮菜鳥,變成髮禿齒搖的老人味阿桑,深刻理解氣血漸衰的種種殘忍。如果你也認為,「老後台灣」是一個重要議題,可以參考以下兩個連結:
《銀天下》網站連結( https://bit.ly/44ibKm5 )
《銀天下》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ging.cw )
歡迎一起慢慢變老。好吧,或許沒那麼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