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低音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风向丨讨薪的公立医护与破灭的房地产神话

低音
·
国家公立人民医院,居然闹到集体讨薪,钱去哪了?
  • 作者:刘云


距离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已经接近一个月,期间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号称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千万中国股民却仍然没有等来那剂“强心针”。

A股在上周跌跌涨涨,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200点关口,周五才经过一轮上涨后收于3261点,仅比更早一个周五3217点的收盘点位涨了1.01%。

即使国内媒体财新环球与海外的彭博社先后放出风声,称中国会在未来三年内发布6万亿规模的长期国债。这6万亿的数字,既没能如2008年的4万亿一样,让A股从最低的1664点,一个月内迅速开启一轮牛市,也难言可以挽回人们的信心——市场上有一句话,信心比黄金珍贵。

今时不同往日。

更能直接感受这句话的,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拿着“铁饭碗”的人们。10月16日,广东汕尾市人民医院上百名医护举牌讨薪的消息,在凌晨登上微博热搜。医护人员们穿上制服,手持“我们要吃饭”“院长出来,还我奖金”“我要生活”等标语,在医院门口抗议。根据“异地监督”的传统,《安徽日报》旗下的《大皖新闻》以独家的形式发布了这一则视频,其中提到医护人员们抗议的原因,是除了三个科室外,其余科室8月的奖金均未发放。

根据汕尾人民医院官网,该院始建于1900年,“从一所小小的英国教会福音医院”,发展为如今拥有超过600个床位、超过900名在职员工的大型公立综合医院。对于中国的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来说,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与奖金(即绩效工资)组成,后者是医护人员的主要收入。微博词条下,有人留下了这样的疑问:国家公立人民医院,居然闹到集体讨薪,钱去哪了?

这一点,在汕尾市政府财政预算中可见端倪。根据今年1月公布的汕尾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2023年汕尾的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29.7亿元,同比下降13.09%,减收近4.5亿。“政府性基金”的重要收入来源,即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转让收入,在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的当下,地方政府财源紧张已经成为普遍问题。

汕尾市政府也不得不强调,要增强过“紧日子”意识,2023年减少非刚性、非急需项目支出约11亿元,要“把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关键处”。最直接的体现,是今年9月汕尾公布的“2023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市级财政卫生健康支出为2.43亿元。对比2022年的市级财政卫生健康支出2.64亿元,下降达9.2%。

汕尾并非孤例。去年9月,拥有1.83万职工的天津公交集团曝出欠薪事件,最后由政府拨付7亿元资金结束。根据媒体报道,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20个城市曝出公交停运或欠薪、停缴社保事件,覆盖东北、华北、华南和中西部地区。而在过去一年,就连广东、浙江、江苏这样的发达地区,也传出了公务员降薪的消息,有公务员称之为“公务员开始过‘紧日子’了”。

尽管如此,在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就业形势下,“铁饭碗”仍然不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10月15日,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启报名,共计划招录39721人,比去年招录人数仅增加160人。但仅在报考首日下午四点,就有超过18万人提交报名申请,同比涨幅高达65%。

与公务员的幻灭与希望不同,房地产造富神话的破灭要来得更简单一些。

10月16日,A股的成渝概念股有超20股涨停,财经媒体报道此消息时,将其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消息进行了绑定:有自称是成都拆迁户的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我家拆迁拿到了900多万”、“我拿了17套房,还有三年房租”等信息。背景则是成都正在大力推进旧城改造,规模达2.15万亿,不少成都人得以一夜暴富。

然而就在第二天晚上,成都警方就发了一则通报称,“四川启动2.15万亿拆迁项目”“一个朋友赔了17套房”“赔了967.43w”均为虚假信息,闫某某等4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在后续的媒体报道中,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回应,“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或者一户人要赔几千万的情况”。根据成都针对拆迁补偿的最新政策,主城区的住房补偿最高为1320元/㎡,住房安置则按照每人35㎡进行货币化或现(建)房安置。

按照该政策,一个住着300平方米房子的五口之家,最多只能拿到396000的住房补偿,以及175平的房子——按照某房地产中介平台显示的成都9月一手房均价16903.30元/m²,大约价值300万元。

事实上,传言中的2.15万亿元,出自今年4月发布的《2024年四川省加快前期工作重点项目名单》,计划纳入的330个项目,基本是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及产业项目。密密麻麻写着“拆”字的拆迁地图,则多是早前已经公布的城市更新项目,成都市三环内基本没有新增拆迁项目。

换作房价疯涨的年代,“拆二代”可以成为一个堪比富二代的名词,但时移世易,拆迁之后一夜暴富越来越可能只存在于谣言之中。

这一点从刚刚公布的三季度GDP数据中也能看出。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为4.6%,为2023年初以来最低水平,其中“拖后腿”的无疑是房地产行业,第三季度增速为-1.9%,前三季度增速为-4.0%。

今年1-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有所收窄,仍下降10.1%;今年1-8月,新开工住宅面积与2019年疫情开始前的同期相比下降了66%。

房地产行业萎靡不振引发的是一个连锁反应: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公共支出减少,新建房地产项目减少,房价也告别高速上涨。在如此环境中,想从政府的口袋掏出巨额拆迁补偿,无疑天荒夜谈。

住建部则在试图挽救房地产行业。10月17日,在住建部联合多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会上表示将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同时要在今年内将批给“白名单“房企的贷款金额从2.23万亿提高到超过4万亿,做到“应贷尽贷”。

所谓货币化安置,即不需要拆迁户苦等数年等待回迁,而是通过房票、现金等方式,允许拆迁户直接在市场上购买现房。这一做法被视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的大招,同时大量涌入市场的持币购房者,也成为在2014-2018年间成为房价快速上涨的推手。

至于房企白名单,则是在房地产企业频频债务暴雷——连昔日的地产巨头恒大、碧桂园都未能幸免,与前两年发生的烂尾楼风波后,中国为了推行“保交楼”政策的产物。政府允许银行向被列入白名单的房企项目提供巨额贷款,保障房屋建成交付。2023年10月,房企碧桂园出现一笔1540万美元的债务违约,但仍在今年3月已有237个项目被纳入白名单,获得融资支持金额15.52亿元。

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碧桂园15.45万套的交付量与去年同期27.8万套仍然接近减半,对比其在年初提出的48万套交付目标,上半年完成率仅为32%。

相对于市场而言,更有信心的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他在GDP数据出台后的记者会上表示,统计局对70个大中城市的房企与中介机构调查结果显示,预期未来半年新房与二手房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的人,占比分别是58.3%和45.4%。

对此,他的解读是,“我们有理由对后续房地产的走势抱乐观态度”。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