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一本長篇小說《變成的人》
我今年三十二歲,青春時光在台北,正好經歷了許多社會運動、大學異議性社團,活過了如今想來應該是很「豐富」的日子。
過去一段時間,我半閉關,把一本長篇小說《變成的人》寫出來,也已經出版了。
想在這裡介紹給 Matters 的讀者。
也很謝謝有讀者已經在這裡寫了書評:《變成的人》:想像反事實的生命經驗
完成《變成的人》這本書,我要感謝木馬文化,感謝編輯冠龍,相信我第一本書值得獲取你們的支持與合作。
感謝張亦絢老師和童偉格老師的推薦序,這兩篇,美好而深具啟發性的文章,為這本書的價值增添太多,至今我其實還不太知道該如何以言語傳達。第一時間接到序,我的手是顫抖著往下讀完的,後來,是邊掉著眼淚邊讀完的;寫作小說的日子裡我並不曾有過這些劇烈的情緒反應。那之中,或有難解耦合的思緒,在讀文章的感動與感激之外,或有某些消化巨大事情的難過餘震伴隨,也或許,仍包括了我曾懷疑過自己的作品是否值得被閱讀與稱讚。而我還是要說,我是真的,非常喜歡《永別書》,非常喜歡《拉波德氏亂數》。能得到兩位作者老師的引路,我該是多麼幸福。
謝謝掛名推薦老師與前輩們:詩人吳介民、學者吳叡人、作家房慧真、作家邱常婷、作家胡淑雯、議員苗博雅、唐鳳、教授張君玫、作家張娟芬、作家梁莉姿以及導演戴立忍。
拿到書腰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有一本書掛上了這樣的推薦名單,我自己也一定會買——因此我真的是好幸運、好幸福的一位作者。
謝謝我的家人、朋友、同學、同志、共事者、NGO工作者。與你們實體或線頂的,或遠或近的陪伴,以及種種對我日常莽撞而失禮難搞幼稚的舉措,卻還是支持與容忍——那是何以,我能好好生活,好好創作。
尤其是,難能的一名最早讀者,斯閔,未來一定也會寫出美好的書。更尤其是,日常陪伴在我身旁的伴侶,最早的讀者,更是思辨的摯友;沒有他,沒有這本書。
謝謝那些知道我在寫,看過最初稿,容忍我陰晴不定,最後還決定整個閉關起來,瘋狂拒絕公私各種邀約的你們。謝謝你們還把我當朋友(醜哭)。
謝謝支持我寫作的所有人事物,以及這些人事物所座落的島嶼。
特別謝謝三峽,謝謝臺北大學社會系。
謝謝餵養我的寫者,即是在過去十幾年於我能看到的臉書頁面,曾寫下有關於社會運動的諸多向度的動態貼文的人們。謝謝看過我十幾年來多愁善感動態貼文的臉友,即其實已是的某種長年讀者。
作者是作品可疑的代言人,我覺得,至少此時此刻。
到了出版日,我反而不太知道,該為《變成的人》說些什麼。可是打從我三年前,開始想要嘗試文學創作、小說寫作的時候,陸續從身邊收到的祝福⋯⋯我相信那是作品得以誕生的主要理由。謝謝曾經,讓我知道這本書是受到期待的你們。
真的大家謝謝。如今只想這麼說。
如果可能,之後能讓我知道你們的閱讀感受,心得,任何的批判與指教,或者任何隨性而感到會心一笑,甚至任何被踩雷被戳到,或任何覺得讀不下去的吐槽。
公開出書,我正在學習以各種意義,如何為自己寫下的字負責,以及因為一本書,是這麼多行動者的合作共創,而我是《變成的人》此書的工作團隊一員,這樣的角色,我都還在練習;
現在,容我介紹《變成的人》作品本身,且歡迎你,閱讀這本,其實是我自己在還未想像過自己從事(較為狹義的)文學創作以前,很想讀、卻始終沒有讀到的,只好自己埋鍋造飯去寫出來的書。
我還不能斷定《變成的人》是哪一個標籤與分類下的產物(我想得慢,還需要時間想),但我有意識的是,寫作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是「運動的」;但是,是在什麼意義上的抗爭、運動、反叛、批判、行動⋯⋯我想這是由讀者來賦予及對話出來的。
可能也許,與其說是關於社會運動,不如說是關於社會運動者,在過去約莫十二年左右的,以及近未來想像之中,某種交織的精神世界。與其說是跟三一八有關(確實我執著過要在2024年出版),不如說是跟那之前,以及跟那之後,我想透過文字加權復返的記憶與情感。與其說是關於人,不如說是關於:時間作為時間本身,何以讓存在運動了起來⋯⋯。
與其平靜的說話,其實當我寫完,書印出版,重獲實體的那一刻,我也感覺到那一刻,「你們」回來了。我們先走的好朋友們。謝謝你們的生命,曾在我們的生命中。
這本書,獻給你們。獻給我們。
電子書
Readmoo tinyurl.com/5xy8z5h9
kobo tinyurl.com/438t4utz
也希望大家可以的話,支持實體書,在去過看印之後我更強烈這樣感受。
無論獨立書店,或者任何實體書的販售通路。支持你最方便或者你最喜歡去的書店。
友善書業社員書店總覽 bit.ly/2Jvl5j4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總覽 bit.ly/3g4y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