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从赶海到养殖,一部浓缩中国海鲜史

食通社
·
·
IPFS
“黄鱼一上,黄金万两。”野生大黄鱼是浙江上海传统的席面菜、口彩菜。在中国的海岸线上,或许没有任何鱼比大黄鱼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今年10月,我在福建宁德目睹了一场大黄鱼夜捕。

“黄鱼一上,黄金万两。”野生大黄鱼是浙江上海传统的席面菜、口彩菜。在中国的海岸线上,或许没有任何鱼比大黄鱼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

今年10月,我在福建宁德目睹了一场大黄鱼夜捕。

大黄鱼白天是银白色,晚上是金色。图为半养殖黄鱼,宁德本地俗称“半瓜”。

夜捕是为了迎合市场对通体金黄的大黄鱼的偏好。大黄鱼因金色皮腺体呈现金黄色,但极易被紫外线分解褪色,因此同一条黄鱼夜晚和白天捕捞,完全是两个价格。

七八点天将黑的时分,养殖户在村里请的熟练分拣工人已各就其位,各大渠道的监工也同时到船,确定自家近海渔排大黄鱼的情况。

渔人将网箱的鱼网从水面捞起,框中通体金黄的大黄鱼显露真容,水面呱呱声一片。网箱边已经准备好了巨大的冰水箱,用网兜捞上大黄鱼之后,必须迅速倒入冰水箱,盖上遮光红布。

大黄鱼保持金色、在冰水中昏厥约10分钟不到,进入半死亡状态,即可进入分拣装箱环节,紧接着则是持续到凌晨12点的称重、分拣、加冰、打包的流水作业。这些黄鱼会流向各大销售渠道,过不了几天,这些大黄鱼就会端上城市各大餐厅的餐桌。

分拣工人大多为年轻女性,这份不定期的分拣工作一晚工资约为400元/次。

大黄鱼会发出呱呱的声音。纯养殖大黄鱼,宁德本地俗称“菜瓜”,市场价约15元/斤。今日捕捞的是黄鱼世界的新面孔:半野生大黄鱼,俗称半瓜,价格大约是同规格菜瓜的3-4倍。

最近几年,野生大黄鱼则以动辄几千元/斤的“天价鱼”姿态进入舆论界,与“菜瓜”、“半瓜”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是大黄鱼,价格缘何判若云泥?故事还得从五十多年前说起。

一、“灭绝式捕捞”:从白菜价到天价

1970 年代的闽浙沿海地区,野生大黄鱼多如牛毛,供应充足,最便宜时零售价低至每斤0.1元,而同期的白菜和猪肉价格分别是每斤0.08元、0.6元,真是名副其实的“白菜价”。

野生大黄鱼卖出白菜价的局面,离不开特殊捕捞方式“敲罟”法的大面积推广。

敲罟,也可简称敲竹杠,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敲罟法捕鱼,即两条母船和几十条小船,围成一圈,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缩小包围圈到一定距离,再加大敲击力度,震晕黄鱼后,再一并捞起。

大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头骨中有两片特殊的耳石,听到巨响后会产生异常共鸣至脑震荡、昏厥死亡。

这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捕捞方式被浙江人学会之后,当地黄鱼产量大增。巅峰时期属1974年,浙江省数次组织深入远海大黄鱼越冬地进行大规模捕捞,仅东海区的大黄鱼产量就达到19万吨。

敲罟法保证了廉价而充足的大黄鱼供应,却付出了“灭绝式捕捞”的沉痛代价:在使用敲罟法捕鱼的海区,黄鱼无论规格大小全部晕厥,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始经历断崖式衰竭。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之下,1988年全国大黄鱼实际产量不足2万吨,1990年以来已难以形成渔汛。

在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中,大黄鱼是讨口彩的菜肴,更是吃席必备。大黄鱼必须大,在大黄鱼资源充沛的年代,一条三五斤的大黄鱼非常常见。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上海人的餐桌上,野生大黄鱼一度消失了很多年。

物以稀为贵。曾经便宜如白菜的野生大黄鱼,近些年常常卖出几千元/斤的高价。

2022年1月,浙江象山一渔船一网捕到近4000斤野生大黄鱼,总计卖出957万元,折合每斤超过2000元。同样是2023年的冬天,浙江宁波的山村渔民在象山港的宁海湾中央山岛周围捕获到一条长67厘米,重达4.8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2.66万元。

各种视频直播中的海钓大黄鱼也赚足了人气。但这些很可能就是从网箱中捞出来,转身就可以在小船中出海,假装垂钓。

一边是稀缺而天价的野生大黄鱼,一边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巨大市场需求,养殖大黄鱼产业于是应时而生。

二、从“讨海”到养殖

大黄鱼出水即死,曾经被认为不能养殖。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养殖大黄鱼的技术难题早已被攻破。

如今,大黄鱼是中国最大的海鱼养殖品种。根据2022年的数据,宁德大黄鱼贡献了中国大黄鱼总产量的96%,产量在十年间翻了3倍。

传统的“网箱养殖”是大黄鱼最主流的养殖方式。

最早,养殖户大多采用小型浮动式网箱,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养殖门槛低。但是这种网箱装备落后,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浅湾近海处生产,超负荷高密度布局网箱则带来一系列环境后果:水流不畅、饵料沉底污染水质、大大超过海区的生态承载力,加剧了产生赤潮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海区的生态平衡。

近海部分区域实行禁养措施后,普通网箱养殖的面积逐渐在缩减。如今,更主流的是通框网箱养殖。

通框网箱在抗风浪上更有进步,可以到达比浮动式网箱更远的浅海位置。

通框网箱连在一起形成渔排,走起来很稳当,还可住人,渔人每日的养殖和生活都在此处。宁德渔民通常在岸上有住处,因此形象地把去海上称为“去下面”。

上左:传统木质渔排;上右:塑胶渔排;下图:浮台式大网箱。

可以说,近二十年多年来的养殖大黄鱼产业填补了市场供应的巨大空白。只不过,如今市场上行销的养殖大黄鱼,与曾经的野生大黄鱼的口感存在着巨大鸿沟。

吃过野生大黄鱼的人,基本都能辨别出这种口感差异:野生大黄鱼细腻、清香无异味、脂肪含量低,肉形成自然的蒜瓣肉。养殖大黄鱼则散发出土腥味和异味、身型滚圆、肥腻、肉质松散,人工感强。

相应地,口感差异也反应在价格上。热爱大黄鱼的传统食客对养殖大黄鱼存在诸多负面不满,更加推崇野生大黄鱼的神话,野生黄鱼的价格被进一步巩固。在大黄鱼养殖大市宁德,一条1斤的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价格差异高达20倍以上。

在巨大的价格空间中,“半野生大黄鱼”应时而生。

三、从养殖到“半野生”

早期大黄鱼养殖的目的简单粗暴:安全地把黄鱼养大、高效地让鱼长肉。一条野生黄鱼长到400克需要两年时间,而养殖大黄鱼短至半年就可上市。这曾经是让人振奋的消息,意味着产业有希望。

当代黄鱼养殖者的新命题,则是如何把黄鱼养好,提高附加价值,防止烂价,并尽可能让养殖黄鱼更接近野生。

要想养出口感更佳、附加值更高的大黄鱼,需要让大黄鱼在更接近野生的水质环境中“少吃多运动”。

宁德半野生大黄鱼养殖基地的插杆围网如同大黄鱼的巨大足球场,围网最大深度可达20多米。

宁德“野化”大黄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告诉我,为了保证大黄鱼的口感,他们试着模拟自然条件下黄鱼的生长状态——低密度、少投食、高运动、大水量、强水流。而这也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为了顺应黄鱼的生长规律,气温下降时不喂食;大潮期间海水流速加大,鱼会有更多运动,此时才会补充饲料投喂。

因此,与粗放养殖的大黄鱼不同,这种半野生大黄鱼长得更慢,一条1.5斤的半野生大黄鱼的养殖时间就需要4年。

除了网箱和深海网箱之外,近年新起了围网养殖法,主要在福建省采用。围网养殖模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野生环境,最大的深度可达20多米。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评价和等级判定》,围网养殖鱼的各项数据最接近野生。

围网与深水网箱养殖养出的半野生大黄鱼品质的确更优,回报也丰富,但风险更大、养殖成本更高,同时,“半野生黄鱼”刚刚面世不久,需要养殖户同步解决销售端市场推广的难题,链条极长。小生产者基本没有能力进入,更多只能通过合作的形式加入进大集团的生产之中。

如果说在陆地上只要有1亩地尚可精耕细作,那么海洋养殖绝对是个比拼实力和资源的大项目,资源更加集中,头部效应明显,小生产者难分得一杯羹。

半野生(野化)黄鱼拥有野生黄鱼口味的特质,也使得好厨师能够发挥更多的技术,凸显黄鱼品质,形成新一代黄鱼的招牌菜、从而正向确立野化黄鱼的市场认知度。

除了小生产者入局难,“半野生”大黄鱼受到的另一个质疑则是:野生就是野生,养殖就是养殖,哪有中间状态?

“半野生”只是一个市场用语,指代在纯养殖和纯野生中间状态的黄鱼,并没有实际的生产标准,可能是来自传统网箱优化而来,也可能围网或深水网箱重成本精细养殖。目前,市场仍然缺乏更精细的分级和大黄鱼养殖溯源系统。

四、竭泽而渔

回顾大黄鱼经历的这五十年:人类向海洋索取,一度竭泽而渔;攻破养殖难关之后,大黄鱼又临近泛滥;如今则进入了向“野生”无限逼近的“野化养殖”道路。海边以大黄鱼为生的渔民,也从靠天吃饭的讨海生活转变成了与海洋合作的现代化养殖。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大黄鱼的价值锚点似乎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野”。

我吃过野生大黄鱼,那种细腻纯净的滋味隐约就是“自然的风味”。我也常会抱怨养殖鱼的鱼腥、不好吃,洞察到这些腥味的来源,考察过大黄鱼的各种养殖方式,因此更加珍惜如今还能吃到的野生鱼类和海鲜。

令人感慨的是,粗放攫取资源的时代过后,现代人只能用越来越高的投入和成本,努力地接近“自然的风味”。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〇参考资料:
[1]《大⻩⻥养殖》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04 年 ・北京
[2]《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 评价和等级判定》2022,石钰琢
[3]《营养与养殖大黄鱼品质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马睿 2014[4]《8天近16亿尾大黄鱼苗倒入大海!140多家苗场自发签订放生协议,能否扭转烂市?》大国渔业,2019

图片来自作者及网络

编辑:泽恩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炸皮肚,就不吃豆腐?|扣子奶奶

当一个高中数学老师决定去种地

我在实习农场收获的四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