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馬思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二戰被拘留的在港德國人(輔助資料1):後撰的前言 —— 一切從喇沙書院而起

馬思高
·
·

(以書面中文創作,輔以香港粵文)

首先要感謝在我提出《二戰被拘留的在港德國人》提案後短短24小時,就決定支持的Matters們。原來有不少人都對這類歷史中的小插曲有興趣,可謂對我當初的選材決定打了一支強心針,衷心感激。

然後我看回提案兼第一章,我才發現我忘了講我是如何找到這一片歷史碎片的。這又要回望數星期前……

相信看過我早幾日以粵文所寫的《【研究外趣事】睇地圖都可以好有趣》一文,都對這張明信片有印象。沒錯,我的研究就是從這張明信片開始。話說在與朋友研究這張明信片上相片的拍攝日期時,其中一個判明要素,就是相片右側建築群的落成時期。而其中一座建築物,在1917年成為了聖若瑟書院(Saint Joseph's College)於九龍的分校校舍,一直到位於九龍仔界限街的新校舍於1932年落成啟用後遷移過去。心水清的大家,到這裡應該看得出,聖若瑟書院九龍分校就是喇沙書院的前身!

聖若瑟書院九龍分校校舍 Source: St. Joseph's College, Hong Kong : diamond jubilee 1875-1935.
1932年新校舍啟用,學校亦改名「喇沙書院」 Source: Sons of La Salle everyone: a history of La Salle College and primary school, 1932-2007

事情就是這樣扣上。因為研究明信片,於是找到聖若瑟書院九龍分校,亦因為研究這所九龍分校,於是研究到喇沙書院的歷史,從而成為我接觸到喇沙書院成為德國人拘留所的這塊歷史碎片。

Source:香港大學圖書館

到之後日佔時期、冷戰等,喇沙書院校舍都被徵用作軍事用途。如果以1932年界限街校舍啟用起計,至1959年香港政府解除最後一次徵用的這27年間,這座建築物真正所為喇沙書院校舍用途的時間,加起來可能還不到10年。對喇沙書院和其學生而言,「德國人拘留所」可謂成為其黑暗時期的開端。這成為我開始研究這一段歷史的動機。

一個題外話:這張相片攝於1960年的喇沙書院大門外,這一年正是喇沙書院校舍「解徵」後的第一年。相中學生,為當時就讀中七的喇沙書院學生會長黃湛森。黃湛森何許人也?他就是日後創作無數膾炙人口音樂作品,香港無人不曉的「音樂鬼才」—— 黃霑!

最後,不免俗多講一次:歡迎大家到我的提案中按支持,至於支持多少,當然是「多多益善,少少無拘」吧(笑)。當然即使提案不夠人數通過,我照樣會按時序完成計劃(除非找到太大量的史料而要延期)。在正文以外,我亦會寫類似本文的《輔助資料》,將一些在正文中找不到合適位置寫出、或者與題目不相關但有助於理解的史料內容另行列出。

再一次,多謝各位對這個系列的關注與支持!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