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落在陽光下
有一段時間,我的影子比我還要清晰。
無論在工作場合,還是與人交談的片刻,我都能感覺到都緊貼著腳步,彷彿低聲細語,不厭其煩地提醒:「小心點,不要出錯。」「這句話會不會讓人覺得你很蠢?」「如果被看穿了怎麼辦?」聲音輕柔,卻帶著不得回嘴的重量,像是一個站在肩上的囚犯,舉著秤盤,一刻不停地衡量著一舉一動。
而那個標準,姑且就是別人的眼光,那道凌厲的光,就映出了千奇百怪的影子。
最初,以為這是謹慎,是理性,是被長年訓練出的本能。懂得察言觀色,熟知何時該開口,何時該沉默,何時應當迎合,何時適合退讓。從來沒有出過錯,因為一直都在微調、修正,確保每一次行動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結果。但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難放鬆,甚至連獨處時都能感受到影子的存在。
「你的話說得太重了嗎?」「他剛剛是不是有點不高興?」「你是不是應該再努力一點?」它甚至不需要外界的聲音來加持,自己就能夠模擬出各種可能的批評、質疑,像是一場不間斷的內心審判。
這才察覺,那並不是別人的聲音,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審判,已經融入骨髓,與呼吸無異。
那天,會議室裡的燈光冷白,筆電螢幕閃爍,聽到自己的聲音冷靜而有條理地說出一個觀點。話語剛落,房間陷入短暫的沉默。視線掃過每張臉龐,心跳一瞬間變得急促。這是一個錯誤的發言嗎?這些人的表情裡藏著什麼?有人正低頭在記事本上寫些什麼,那字跡是不是在記錄某個驚人的錯誤?
等到會議結束,焦慮仍盤旋不去。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心裡反覆推演當時的場景,像是觀看一部反覆播放的錄影帶,試圖找出任何可能的失誤。可是,那些人根本不會記得這句話,那些細枝末節的微小差錯,只存在於自己製造的幻覺裡。這才意識到,所懼怕的並不是別人的目光,而是對自己的無限苛責。
眼光步步逼近,仰角15度,把我的影子拉的好長,平貼在地板那樣。
後來不知名的感覺開始放大。只因為某場會議上,一句不夠精確的發言。明明沒有人當真,卻在腦海裡無限放大,彷彿那是毀掉職涯的伏筆。拒絕了朋友的邀請,只因為覺得當天狀態不好,怕自己在人群中不夠得體。曾經因為一篇發出去的報告,不斷確認細節,害怕有人會抓到漏洞,甚至連發送郵件的那一刻,手指都在顫抖。
那麼,究竟在害怕什麼?
答案猶豫了很久,卻始終簡單無比:害怕自己不值得被喜歡。
這個念頭像是一道直擊核心的雷電,讓整個世界都震動了一瞬間。影子始終如影隨形,正是因為它代表著那股懷疑的根源,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足夠好,懷疑所有的努力是否只是徒勞無功。這面哈哈鏡,把缺陷放大,無足輕重的失誤被掐著不放無限重播,開啟不斷質疑自己價值的質問。
但這一次,不想再逃避。
決定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故意在會議上提出一個尚未成熟的想法,或者在社交場合不刻意迎合,甚至,允許自己說出:「這個問題還不確定。」然後,等待世界崩塌。
但什麼都沒有發生。
沒有冷場,沒有尷尬的靜默,沒有嘲諷的笑聲,沒有原本想像中的輕視目光。世界依然運轉如常,沒有人在意那個小小的不完美。那一刻,才發現,影子一直以來讓人恐懼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自己對自己的過度放大。
才明白,真正需要對抗的,不是外界的目光,而是內心深處那個不肯放過自己的審判官。
從那天開始,影子依舊存在,但不再像過去那樣沉重。學會讓它曬在陽光下,讓它與自己並肩同行,而不是緊貼在背後,拖住步伐。漸漸地,開始允許犯錯,開始放下對完美的執念,開始明白,有時候,並不需要努力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因為,本來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