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Q公民對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三百五十万个横渡海峡的年轻的人

阿Q公民對談
·




站在能分割世界的桥

还是看不清 在那些时刻

遮蔽我们 黑暗的心

究竟是什么


我的微信里有近三千个好友,其中近两千人来自性少数社群,这当中又有八成是公益相关。

很多时候,由于从事性平公益,我所涉猎的圈层信息会造成我的认知固化,沉淫在粉红色的泡泡里,产生满世界的同志都在出柜、每周都有新的国家/地区同婚合法的百花齐放之假象。

我深知这一点, 并对此保持警惕。

但当我看到此片——NHK纪录片《出柜:中国LGBT的呐喊》末尾说,中国LGBT只有5%能做到出柜时,我依然感到震惊……这个人数远比我想象的要少。

虽然350万人的影响力已经不小了,但另外6650万人的力量呢?他们不出柜,那会如何应对潮水般涌来的旧社会的婚嫁观念?拖延、闪烁、含糊其辞,还是走入形婚的殿(灵)堂?难不成,淘宝上有这种服务吗?

Ta们的人生会获得幸福吗?而在如此南辕北辙的选择之下,社会的未来会不会在割裂中崩盘?……这个世界会好吗?



如果说这个比例是事实,那这个事实是令人心寒的。

当去年台湾社会公投显示不支持「两好三坏」的民意大于支持时,我们还可以说:少数人群的权益本来就不该由多数人来同意才能得到保障。

而这一次,发生在我们大陆的 「用脚投票」则是仅限社群内人士参与,内容是:你是否愿意以走出舒适区的方式,促进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智开化直到能够保障你的权益?

投票结果为19:1。


本片的另一个使我震撼的点是,摄制组跟拍到安安母亲哭丧着说:「我女儿明明长得这么漂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虽然参加过几次亲友恳谈会,见识了温州同志的家长在现场哭成泪人,把恳谈会开成了病友会。但这还是震撼到了我,原因是这句话如此真实地反映了安安和她母亲之间,不是两个家人间的分歧,而是两种文明体系之间的博弈。

原来,我们中国人代际之间的鸿沟,竟可以像海峡一样深远,足以分割出两个世界。

而两者竟然还能坐在这里,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话。




住在我心里孤独的

孤独的海怪

痛苦之王

开始厌倦 深海的光

停滞的海浪



片中的安安在上海 工作生活 ,和在酒吧认识的女友同居,将来想和她结婚。其实很像我生活常见的每一个大姐姐,面对家人时常是萌萌的、像个孩子。

因为自己婚姻的失利,安安的母亲把人生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女儿有一个完满的婚姻这件事上;


小超则像是我所理解的玫瑰少年,也就是「有点娘」的男生。虽然同为单亲家庭,但片中的他很依赖他父亲,作为男孩子也会经常依偎在父亲身上的表现,这对于中国父子而言似乎不常见的(很像是他过世母亲的化身)。父亲在他手机联系人里的名字是:最懂我的兵哥。


「我爸经常跟我说,在外面再难都不要流泪,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父子关系亲昵这一点,和安安母女的家庭显得大相径庭。

或许是教师的职业让他出柜的进程更加隐忍,他用当面给父亲读信这种庄重又感性的方式正式对爸爸出柜。

记得去年我去台北参加的同志大游行,主题是性平教育进校园。而相比于内地的中国,一个教师在职场出柜要冒着失业、被千夫所指的风险。我想这样的差距不只是一道海峡,还需要数十年的文明演化。


2019.3摄于曼谷艺术文化中心


第三位受访者是亲友会的何凤兰老师,目前和儿子、儿子的男友住在一起,其乐融融,算是一个正面的表率——经历伤痛,面对伤痛,然后走出伤痛,重建人生的价值感(投身亲友会公益事业)。

孩子的出柜对大多数家长而言如同一场地震,一夕之间把原先的家园(对孩子作为异性恋而预设的人生)震毁,家人若想继续生活,所要做的当然是接受事实、疗伤疗愈、灾后重建。

但对于出柜这场地震,家长们表现的常常是抗拒,梦想的大厦崩塌了,他们赖在废墟上不起来,或卖萌打滚,或久久沉沦,长此以往便会影响长远的生活质量,导致新的生活目标建立不起来,而无法获得一个幸福的未来。



站在能看到灯火的桥

还是看不清

在那些夜晚

照亮我们 黑暗的心

究竟是什么




还有一种地震,和出柜很相类,只是发生的时候家人不在场,孩子就假装地震没有发生,用纸糊了下自己的房子,继续和家人住在里面。

但一切都是纸糊的,孩子就和家人在这样的余震不断中惶恐不安地生活下去。 这种余震的名字叫形婚


分析李安电影《喜宴》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观念,这种本质上的「自我不和谐」在遭遇现代性的普世价值便产生激烈的矛盾。

不只是中国,包括日本韩国,也把这种形式主义体现在民生当中。

《等待太阳》的作者拍的另一部关于日本「家人租赁公司」的纪录片,讲的是有的家人过世或离异,但又想在出席婚礼、葬礼等庄重场合显得体面,于是就租赁一个人来临时扮演自己的家属。


《家人租赁公司》



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是,当前日本社会的边界感清晰,人与人之间不会过问,所以这种「形式上的美丽」不会被深究下去,使得这种租赁家人的服务能有市场。

而在中国,若能经得起众乡亲父老的「关怀」而不出破绽,想必需要奥斯卡影帝的演技水平。

另一个区别是,中国人真正被认为需要形式主义的场合,其实只和两个议题有关:性和死亡,具体表现就是婚姻和丧葬文化。



在《中国LGBT的呐喊》片中,小超说父亲经常对他说「在外面过得再难也不要流泪,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这种教育是中国社会很典型的里子和面子意识,我认为它的本源在于战乱和资源匮乏时期,家人不想让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所以一定要对外表现得很坚忍、强大、体面,把柔软、感性的一面藏起来。

而在一个资源丰沛、主张协作效率的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内外不统一,自我不和谐的表现变成了现代文明推进的阻碍。

「因为看见,所以存在」这是7.0版本微信的标语,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人类文明而言,是一句很重要的话。

如果一个个体的脆弱不被看见,家庭的关怀就不会给Ta带来温暖和力量;

如果一个群体的痛点不被看见,社会文明的曙光就不会照耀到Ta们身上;

不被看见,就会被忽视,等同于不存在。

对于LGBT群体,存在/被看见的方式必经之路便是出柜,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性少数被可视化,变成社会全体中真正习以为常、无可分割的一部分时,群体的权益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障。

这就是出柜对于每一个独立个体和群体的必要性。



这是在温州亲友会群的一段对话截图。基本上,所有理直气壮选择形婚的同志,当被问到这一步时都会沉默。

我曾在别的文章里义愤填赝地说: 形婚是用这一代人的懦弱掩饰上一代人的脆弱

我觉得,在此必须还要补充一句: 若你真正能看清这个时代的变化风向,你会发现沟通成本更高的选择反而是形婚。

若真的能在形婚中顺利扛过人生的漫长岁月,那应该是无比坚强的,就像你明明是男人,却决定地要演一辈子女人一样。



另外一个想分享的群聊截图是:



这些都是我所认同的关于形婚、关于人性的真相。

从外人角度,或者会理想化地认同「环境吃人论」,以为同志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或者是社会关系中的巨大压力才选择形婚,而忽然了个体能动性的责任。

我很喜欢《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对人类原罪的解讲:惰性即是人类的原罪

赖在舒适区里不动是生物的天性,正如熵增是宇宙的规律。



于是他默默追逐着

横渡海峡 年轻的人  



Blued是全中国用户最多的同志交友APP,当你打开它时你也许会惊叹于原来在你身边有这么多同志,但他们大多是带着面具向你打招呼,或者把自己藏起来在偷窥你,偷窥你是不是也在偷窥着他们。

你打开Blued, 想要看清这个群体真实的样子,实际上只是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家具市场的大门,你看不到LGBT的真实面貌,看见的是又一片片密集堆砌着的柜子。

Blued的存在,让深柜的人继续深柜,让出柜的人像动物园里的猩猩般被围观,这是我个人的用户体验,也是血淋淋的真相——大部分同志用户在Blued上是不愿意出柜的。


如果说安安妈妈的那句「我女儿长得这么漂亮,为什么会这样……」是基于把婚姻关系当成竞价交易的价值观,它是由社会带来的,那么Blued用户打招呼用的那一串带「/」的数字则是社群内部主动把自己物化,把友谊当成银货二讫的交易,而自发产生的套路来迎合这种扭曲的关系,以巩固深柜文化的惯性。

好在中国还有「亲友会PFLAG」这样倡导出柜文化的组织在力挽狂澜,努力改变潮水的方向。在工作做法上与中国国情无缝衔接,几乎无可挑剔。


2018.10 于 台北同志大游行



350万个选择出柜的人,很少吗?

嗯,或许和6650万比起来,真的不算多。

但只要加上妈妈们就是700万,加上爸爸就是1000多万。

再加上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的支持,就会产生指数级的影响。这是同性恋亲友会创立的初衷,也是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不凡成就的原因。


百年前的1919年,鲁迅先生的一声「呐喊」划破天际,五四运动将全中国从腐朽的泥沼中挖出来,从此走上了振兴之路。

100年后的今天,这部纪录片便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声「呐喊」。

衷心祝愿这些「呐喊」,能唤醒我国人民的民智开化,辐射影响华人文化圈、乃至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文明进步,使更多人类得到自由与解放,获得幸福。


相关链接:

魏伟:中国同志运动现状

社群发展,重要的是人的改变

玫瑰少年的心事》《人类感》《鲁迅与万青》《温州亲友恳谈会1》《温州亲恳谈会2》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普世价值之间的本质冲突》

“我无法出柜,只能结婚”





看着他们

为了彼岸

骄傲地 灭亡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