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哲學家的幣圈初學者
當認真研究區塊鏈,還是在搞懂狗狗幣是否用分散式記帳。我們就像一群盲人在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裏找尋一隻不存在的黑貓,但卻竟然讓我們找到了那隻貓。
那隻貓的名字叫做STO。 當時, 正值ICO火熱時代後, 一堆什麼都沒有的token 以COIN 的名字濫發,嚇怕了普羅大眾。但我們發現,TOKEN是可以與實體經濟相關相扣連,TOKEN 收益是可以透明,高度可預測的。物業或貴重資產的交易費用,包括:中間人,律師,稅局,查契,所有這些行政成本都可以減輕或消失。這就是我們找到的黑貓,有物業或資產在背後的security Token。
大家看到這裏,應該能看出這是證券化的變奏。以前的資產證券化,大部份是放在一隻基金裏面,再把基金分拆為極細的股份,在交易所上市。香港最出名的就是領匯,星加坡最出名的就是maple tree。 在高昂的上市費用,天價的投行服務七除八扣下,攤派出來的收益還是如此可觀。可想而知,香港的地產商是多麼的肚滿腸肥。加入區塊鏈技術的STO,能否突破投破舊模式,做到科技創新呢?
我們找到黑貓後,向老闆建言:我們可以研究把老闆的物業資產上市計劃改為用token (通證)登陸虛擬貨幣交易所。相比起虛無飄渺的ICO,有實物可見的物業和可預測租金收入嘅分派,應該具有一定吸引力。我們也找了一個合作方,具備相關的法律背景和技術,曾經和日本的一個溫泉旅館合作過,為該溫泉旅館製造security token. 萬事俱備,只欠老闆這個東風。
而這個東風,一等就是下一波幣圈巨浪
封面圖:我們也曾設想過, 金字塔能否用STO, 變相大眾可以擁有一小部份的金字塔?在WEB3 未來,是否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