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计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关于疾病、医疗和对它们对社会的影响|荐书

C计划
·
·

​编者按

这些天,你一定看了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现在,是时候了解和思考得更深入了:

是哪些因素,导致人类生病?

那些知名的传染病,发生、传播和被控制的过程具体如何?

为对抗疾病,人类如何发展医学,现代制药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

历史上,瘟疫对人类社会又造成怎样的影响?

C计划整理了一份书单,与你共享。


人类为什么会生病?


病毒星球


作者: [美] 卡尔·齐默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刘旸

出版年: 2019-4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至今病毒仍无处不在。

病毒在我们的DNA里留下了丰富的信息,人类DNA片段中8%来自病毒,说它们是我们亲缘有点远的祖先也不为过。但是要小心,这些休眠在人类DNA中的片段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复苏,重新组织成活跃的病毒。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1/10是病毒惠予的。被视为宫颈癌罪魁祸首的HPV,其实男女通吃且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与人类和平共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机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消失的微生物


作者: [美] 马丁•布莱泽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

原作名: Missing Microbes: How the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s Fueling Our Modern Plagues

译者: 傅贺 / 严青(校)

出版年: 2016-9-1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

恩格斯的告诫犹在耳畔:“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在《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卡森提醒我们,滥用滴滴涕等杀虫剂会危害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在《消失的微生物》里,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提醒我们,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会危害我们自己的后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作为人类微生物群系研究的先驱之一,马丁•布莱泽在本书中既从科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共病时代


作者: [美] 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 / [美] 凯瑟琳·鲍尔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

原作名: 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译者: 陈筱宛

出版年: 2017-9


远古恐龙化石中,竟然隐藏着癌症的信息;猫咪、野外的马也会急火攻心,突然晕倒;经常在半夜偷偷潜入鸦片种植场大嚼特嚼的窃贼,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动物身上出现“刻板行为”其实很像人类的强迫症;鹦鹉喜欢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鲜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倾向……人类许多行为和病症的奥秘深植于动物身上,动物也会和人一样患心脏病、多度肥胖、厌食症、癌症。

我们与动物的关系历史悠久且深刻。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奋斗的基础。人兽同源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星球上素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和痊愈来决定

作者之一的芭芭拉•纳特森-霍洛威茨(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博士;现为UCLA医学院心血管科主任,洛杉矶动物园医学顾问。通过对人兽同源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她为人类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治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作者: [美] 伦道夫·M·尼斯 / [美] 乔治·C·威廉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作名: Why We Get Sick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 傅贺(校) / 叶凯雄(校)

出版年: 2018-3


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

这是近50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占重要地位的书,探索关于我们的身体对创伤和疾病作出反应的有说服力的原因。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传染病的故事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作者: [美] 兰迪·希尔茨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艾滋病的故事

原作名: And The Band Played On

译者: 傅洁莹

出版年: 2019-12-31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

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埃博拉的故事

原作名: THE HOT ZONE

译者: 姚向辉

出版年: 2016-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我们不妨跟随作者一同思考:

“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鼠疫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a Peste

译者: 刘方

出版年: 2013-8


酷热的夏季,一场鼠疫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悄然到来。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公共汽车满载着尸体开往火葬场。政府遮掩疫情、封锁消息、封锁城市,药品脱销。有人开始末日的狂欢,有人惶然不可终日,有人忙于谴责人类的罪恶,有人却在默默地承担责任、防治鼠疫。鼠疫的日子像是“一种永不停止的践踏”,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终于习惯了践踏之下的生活,对它安之若素。麻木和沮丧代替了开始的惊恐,垂死者的呻吟声和焚尸炉的烟尘成为日常生活可以忽略的背景。别离和丧失都没有激越的悲痛,鼠疫“带走了爱情,甚至友谊”,带走回忆和希望,带走了崇高的情感,大家都一样平凡单调,带着厌倦的神情心不在焉。当冬天来临,灾难终于过去,人们迅速地忘却了痛苦,回复到以往生机勃勃、单纯无知和我行我素。 

《鼠疫》表现出了善良的人奋不顾身地与邪恶事物斗争的场面每个人对他周围发生的事都负有责任。作为一场灾难的见证人,小说中的里厄医生一边不顾死神的威胁与病毒搏斗,一边拿起笔来,记录下人们迫于困境做了些什么,又基于责任感承担了些什么。



医学、制药


十亿美元分子


作者: [美] 巴里•沃思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追寻完美药物

原作名: 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The Quest for the Perfect Drug

译者: 钱鹏展

出版年: 2018-12-1


如今的世界知名药企福泰制药,在1989年刚成立时,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只有十余个科学家。它的对手却是肝移植之父斯塔泽、化学生物学先驱施瑞伯,还有美国科研实力最强、最受敬仰的药企——默沙东。福泰所能依仗的唯有它的创始人——哈佛的天才、制药界的王子、默沙东的逆子——乔舒亚•博格。

博格为何在不惑之年出走默沙东?他又如何带领福泰在科研与商业上屡挫强敌,并最终在两年内上市?计算机到底对药物设计有何作用?作者巴里•沃思与福泰的成员同吃同住,以亲眼所见,为我们揭开了创业药企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见证药学史上最动人心弦的篇章。

当了解整个故事之后,我们面对“新药是不是太贵”这个问题时,答案会更加全面。


医疗与帝国


作者: [英]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启微

副标题: 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原作名: Medicine and Empire: 1600-1960

译者: 李尚仁

出版年: 2019-8


现代医学诞生的源头是什么?

本书在地理尺度上横跨美、亚、非三洲,并顾及澳大利亚、太平洋岛群;在时间刻度上,自17世纪以降,横跨350年;在资料取用上,参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资料,能够回应过去研究者局限于特定区域或是特定疾病的不足。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Pratik Chakrabarti),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近代医学史。他站在全球史的视角,详尽分析了17世纪到20世纪中叶现代医学的诞生过程


DK医学史


作者: [英] 史蒂夫·帕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

原作名: Kill or Cure: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

译者: 李虎

出版年: 2019-11


医学的历史,一直是人类为生存和健康而战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的医生们,在治愈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充满惊奇趣味的冒险故事、荒诞不经却又鼓舞人心的伟大尝试。

史前时代的巫医将疾病视作对灵魂的诅咒,东方的古老医学则用针灸和艾草,调节体内的“行气”平衡。中世纪医生曾把水蛭吸血当成万能的良方,而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要等到17世纪的人体解剖之后才确立。在消毒、止血和抗生素等基础知识问世之前,外科手术曾是一门行走在死亡边缘的“理发”手艺,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发展,未来的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将带来全面改善人体健康的新浪潮。

DK经典图文书以时间为线索,用几百幅插图、年表和专业解说,呈现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的世界医学历史进程。从古代文明中医疗之神的传说、中世纪医学的怪异器械,到现代医学中细胞、病毒、基因图谱……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实物照片,构筑起一座袖珍的私人医学博物馆


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鼠疫与近代中国


作者: [日] 饭岛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卫生的制度化和社会变迁

原作名: ペストと近代中国:衛生の「制度化」と社会変容

译者: 朴彦 / 余新忠 / 姜滨

出版年: 2019-4


本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进行了颇为全面的分析,并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意义。

作者饭岛涉,是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他在书中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形成,以及传染病的流行是如何重塑社会组织,促成“公共卫生”概念的。这是一部史学专著,但也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副标题: 人类社会的命运

原作名: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译者: 谢延光

出版年: 2006-4-1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在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有着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因而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见识城邦

原作名: Plagues and Peoples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出版年: 2018-5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


推荐阅读

▷ 关于疫情,C计划为你盘点了优质信息和关键问题

▷ 谣言的存在,有什么社会意义?|荐书

▷ 天赋自由?不存在的|周末荐书


▷ 排版:鱼香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