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期五天的社会实验,改变了一切
1.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赖纳·文格尔是德国一所中学的老师,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体育和政治学位的他总认为学校的同事看不起他的背景。
在学校即将到来的“主题活动周”上本来早已打算讲“无政府主义”的他,却被一个教龄更长的老师抢去了话题。于是,他不得不选择枯燥的“独裁政治”。
在上课第一天,赖纳和学生对“独裁”的话题都提不起兴趣。关于“独裁”的话题在德国谈论过太多了,一提到“独裁政府”,就想到第三帝国。
纳粹德国时期犯下的罪行德国人已经承认并且道过歉了,再谈它有什么意思呢?何况那是过去人犯下的错,和我们这一代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没完没了的背负着罪恶感呢?
一名学生在回答赖纳的问题“一提到独裁体制你会想到什么”时,甚至开玩笑答,”独裁就是单干的裁缝”。
显然,学生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因为目前的德国缺乏孕育独裁政府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高失业率、社会不公正、通货膨胀、政府失信、民族主义等。
相反,如今的德国拥有一切现代文明的成果,生活水平高、民主意识强、政治觉悟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样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独裁的种子呢?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个人主义是西方自由民主下的一个产物。每个个体都强调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他人无权干涉。教育也向来如此,父母鼓励孩子追求他们喜欢的东西。
在学校也同样如此,他们上学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做指甲,上课自由散漫,想发言就发言,七嘴八舌。
这哪能和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青年相比,整齐划一的平头短发,统一的校服,看上去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啊。
而过于强调个人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似乎存在一定的隐患。学生的课外生活,除了开派对、抽烟喝酒吸大麻外,找不到更有意义的事情。面对空虚的生活,甚至学生自己也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聚在一起的目标。”
于是,在“独裁体制可能在德国重演吗?”这个问题上,赖纳灵机一动,心想,既然你们都认为不可能,那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吧。
这个实验就叫“纳粹养成记”。
2.
“纳粹养成记”第一课,纪律铸造力量。
独裁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选出一位“核心领导人”,代表权力的象征。
在所谓的民主选举后,赖纳毫无疑问当选。为了确定领导人的权威,赖纳要求学生以后改叫他“文革儿先生”。
文革儿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调纪律。
所有人发言前得先举手,发言时必须起立,并美其名曰,起立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弱疲劳感,集中精神。
所有人坐下时要抬头挺胸,两脚平放,这样能“呼吸更顺畅“。
对于自由散漫惯了的学生们,自然有不习惯的。而文革儿先生对于不愿服从这套规则的学生下了指令。“要不照做,要不离开。”
3.
“纳粹养成记”第二课,团结铸造力量。
在这节课的开头,文革儿先生带领学生练习踏步,直到所有人统一步调,融为一体。
文革儿先生解释说,这样的练习能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左-右-左-右,这种集体的力量甚至能让桥梁倒塌。
当然,这个练习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楼下那群学“无政府主义”的家伙们吃天花板的灰。
这立马给学生们打了鸡血,个个都攒足了劲,试图让楼下的敌人见识见识自己的厉害。
接下来,文革儿先生又给学生们换了座位,每个成绩差的学生旁边都配有一个成绩差的,这样优生带差生,即便是抄袭也没关系,只要能让团体的整体表现提高。
团结就是力量嘛。
为了进一步体现组织的特征,有人提议大家换上统一的服装。在一番讨论下,大家选择了既便宜又常见的白衬衫和牛仔裤。这样就排除差异,人人平等了。
在从未体会过如此教学的学生里,莫娜是第一个感到恐怖的,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她早在第一节课结束后选择了退群。
另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孩儿卡罗,则不愿遵守组织设定的规则。在纷纷穿上白衬衫和牛仔裤的同学中,只有她坚持穿自己的衣服。
这当然立马被其他同学当众羞辱了一番,其中包括她的男朋友马克尔。
马克尔说她自私,为了爱漂亮而不融入集体。而文革儿先生也在课堂上选择性忽视她。
而与这两个有自我意识的女孩相对应的,是更多极度享受集体带来归属感的人。其中最痴迷的要属蒂姆。
蒂姆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但却从未获得过父母的关心,在学校也没什么朋友。没有什么存在感且常被欺负的他,由此获得了“软脚虾”的称号。
但蒂姆在这种集体教育中,如鱼得水。因为任何有个性的同学都得放下个性,融入集体。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无差异的。他平淡无奇的个性恰好就是集体的特征。
并且,在集体中他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归属感。
一天下课后,准备回家的蒂姆被校霸拦了下来。这一次,他不像过往一样顺从,而是学会了反抗。但仍抵不过对方两人的围剿。
这时,同班的另外两名同学,锡南和小胖,见状立马跑来帮蒂姆。校霸就这样被赶走了。
而蒂姆第一次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4.
“纳粹养成记”第三课,行动铸造力量。
在形成一个组织之后,自然就到了给组织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了。
在激烈的投票选择之后,组织的名字定下来了,叫作“浪潮”。
文革儿先生说,有了好主意,还得行动起来。鼓励大家给组织出谋划策。
大家热情高涨,纷纷要为组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要给组织画标志的,有要建网页让更多人知道的,有要做贴纸和明信片的。
看着大家激烈的讨论,文革儿先生露出慈父般的微笑。他享受着作为“核心领导人”获得的关注与崇拜。早已忘了这只不过是他当初设想出来的一个实验。
行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校外,浪潮成员们也在极力推动着组织的声誉。在街道上、商店外,甚至是市政大楼的外墙上都是浪潮的标志。
他们霸占着滑板场,想玩的得先入伙;排挤非浪潮成员,想进教学楼得先比划个浪潮的手势,不然不让进
这一幕幕卡罗都看在眼里,她找上文革儿先生,告诉他浪潮已经失控了,但文革儿先生不想放弃,因为这是他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过去被同事看不起的经历此刻在他内心翻滚,他想证明自己并不比那些高学历的同事们要差。
而他的这一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校长的支持。学生家长告诉校长,自从上了文革儿先生的课后,整个人都变乖了,不再像之前那么调皮捣蛋。
于是,他对卡罗说,你不喜欢的话可以换别的课。
那天下课后,几个浪潮成员走在路上,被黑帮成员拦下。原来是之前在街道上四处张贴浪潮标志时,把黑帮的标志给涂掉了。于是他们来找浪潮成员算帐。
一言不合之下,两方陷入混战。这时,蒂姆突然拔出枪来,指向黑帮老大,对他说,滚一边去不然我让你脑袋开花。
混战结束,蒂姆击退了黑帮。
他一脸骄傲,第一次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他总算是找到自己的价值了。而他对此也上瘾了。
随后他找到文革儿先生的家里,说要做他的保镖,因为他认为“领袖”总是更容易受到攻击的。
文革儿先生一脸困惑让他回家,但蒂姆说他不想回家因为家里没人关心他。于是文革儿先生还是让他去自己家里吃饭,尽管这打乱了文革儿和他妻子的计划。吃完饭之后文革儿先生就把蒂姆赶走了。
5.
第二天早上,文革儿先生看到了浪潮成员在校外干的“丰功伟绩”。他决定选择视而不见,不惩罚他们。相反,在“活动周”的最后一天,他让他们把这一周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
此刻,他内心深感局势已失控,希望这个“主题周”就此结束。不过,他还是让他们来为下午的水球比赛呐喊助威 。
而在这个水球比赛上,之前反对文革儿先生的两个女孩儿卡罗和莫娜,在观众席上散发反浪潮的宣传单,就此浪潮成员和非浪潮成员打成一片。
而在水下一时心急的锡南为了赢得比赛,把对方拖入水中试图淹死,好在文革儿先生发现并及时制止。
这场闹剧结束后,文革儿先生与妻子大吵了一架。
妻子和文革儿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过去他们已经为此有过不少争论。妻子觉得文革儿的教学方法是有问题的,但一直克制着,这次闹的太大了终于爆发了。
妻子指责文革儿说他利用学生对他的崇拜来操纵学生,这背后都是他的私心作怪。而文革儿则认为妻子是在嫉妒他,嫉妒他得到了学生的喜欢而妻子没有。争吵之下妻子选择离开。
正当文革儿惆怅之余,马克尔也找上门来。原来在文革儿与妻子争吵的同时,马克尔也与卡罗发生了争执,一下没控制住打了卡罗。
马克尔说这几天感觉自己变了个人。他说,所谓的纪律这都是法西斯那一套。
文革儿见事态已失控下定了决心。他通知浪潮成员第二天在学校礼堂集合。
6.
在学校礼堂里,文革儿开始发表了一通纳粹德国时期的希特勒似的演讲。
诸如德国近年来每况愈下,政府的降低失业率的措施不过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等等。而只有“浪潮”能改变这一切。
这一演讲激起了众人内心的愤怒,赢得掌声一片。
文革儿说到,“浪潮”已势不可挡任何阻止浪潮的人浪潮都将吞噬他。而此时马克尔不断在底下唱反调试图揭穿文革儿。
于是马克尔成了浪潮的第一个“叛徒”。
文革儿让众人把马克尔带上台,对着观众说,你们是想把他绞死还是砍头?
这时众人呆住了,虽然马克尔说了几句反话但罪不至死吧。
这时文革儿先生话锋一转,说到我们刚刚所做的一切就是专制政府会做的事情,你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了吗?
这时他让众人回忆在上第一节课时的那个问题,独裁统治还可能在德国重现吗?
而他们这一段时间以来就在完美的展现法西斯主义的行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排除异己。
在揭示这场闹剧的真相后,文革儿先生宣布浪潮结束了。
但就像之前所言,浪潮已经失控了,这场实验已经是在假戏真做。
接受不了浪潮结束这个事实的蒂姆掏出枪来,威胁文革儿说浪潮不能结束。
蒂姆早已入戏太深,他太需要这个组织,太需要一个集体了。
但当听到文革儿说这一切必须结束时,蒂姆感到极度的绝望他朝着小胖开了一枪。
文革儿试图制止他,但蒂姆立马将枪对准了他。
文革儿说如果你开枪了,文革儿先生就不在了,也就再也没人领导浪潮了。
这话听了让蒂姆更加绝望,他想没了文革儿也就没了浪潮,而他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没了。
于是他把心一狠,给了自己一枪。
至此这场闹剧演变成了悲剧。
而最后,文革儿先生被捕了。他不得不为他的人性实验买单,有时候无心之过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不要试图去激发邪恶,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回去了。
7.
想必看过电影的朋友,会知道这个故事是电影《浪潮》的情节。而《浪潮》这部电影是根据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发生在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
“独裁体制有可能重演吗?”
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问题,而这部电影也给了我们答案。在一个民主意识强、生活水平和自由度高的社会,独裁仍能再现。
可见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物质水平,而是在一个价值虚无的时代,对集体的需求,对一个将所有人聚在一起的目标的向往,这种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才是独裁体制的温床。
为什么需要一个集体?
这当然与家庭的缺失有关。蒂姆的家庭缺少对他的关心,马克尔也不像卡罗一样有爱他的父母。而他们在家庭中无法获得的归属感,在“浪潮”这个集体中拥有了。
但这个集体是危险的,任何大型集体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集体就是去除个性的。而一个压抑自己个性,把自己交给集体的人,是极其容易被操纵的。但这还不是集体主义最危险的地方。
集体主义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排除异己,将一切反对集体的声音抹杀。
民主的本质是以多数人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集体主义却恰恰盗取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多数人决定”,而对后半部分视而不见。
在集体主义者看来,民主就是多数人服从少数人。这句话的隐含部分是,少数人的权利是不重要的,是可以被剥夺的,这也是独裁体制与民主宪政的最大区别。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被尊重”。这一点甚至比“多数人决定“更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少数人”,而一个不尊重个人权利的社会,离法西斯仅一步之遥。
电影里展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仍能造成如此悲剧,而一个从小被集体主义滋养,被纪律与团结洗脑的民族,加上集齐了所有滋养专制政府的社会因素,高失业率、通货膨胀、民族主义、社会不公正,这样一个社会,离纳粹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