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ingY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左派要我當姊妹,右派要我當父親---Richard V.Reeves《男性廢退》Of Boys And Men

PingYu
·
左派希望男性成為姊妹,右派則說你要像是父親。男性的男子氣概比想像中的更加脆弱,因為男子氣概必須是要贏得的,也隨時可能失去。現今社會關於男性無聲絕望,漫無目的及折磨的最新研究。

讀完這本書之後深有感觸,不管是近期的嘻哈性別議題,或是各種社會運動。女性主義隨著社會進步,在性別平權的道路中取得重大的進展,不可思議的是,在進步的路途中,有一群人被拋下了,他們是位於中產階級以下的男性,就本書提供的大量數據,美國自1979 年以來,男性的實際工資下降了 14%,白人女性的工資大幅度超車黑人男性,在各級教育體系上女性在數據上更是輾壓男性,在失去勞動市場地位與傳統家庭價值的男性無所適從,兒位高權重的成功男性樣貌掩蓋了真實的男性處境,在近期的統計中,英美自殺人口3/4都是男性。這些人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現在看似還是男性佔有優勢的狀況需要討論男性廢退(obsolescence)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最有影響力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的資深經濟研究員Richard V.Reeves,他的部分專門有一個「男孩和男人計畫」(Boys and Men Project)研究計畫,同時也是John C. and Nancy D. Whitehead主席。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研究數據在左右派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做出的研究扎實可信度極高。

Richard V.Reeves

一些美國當代縮影

以下節錄書中片段


美國家庭有41%都是女性當家,其中有些是單親媽媽,但絕對不是全部;每10位妻子就有3位賺得比丈夫還多,這個比例是1981年的兩倍。

婚姻和母親身分(motherhood)不再是同義詞。如今美國有40%的新生兒是未婚生子,而1970年只有11%。有個特別驚人的趨勢,就是「奉子成婚」的人變少了。50年前,未婚懷孕就很常見了,但情侶會去戶籍登記處或教堂結婚,再去產科病房生小孩,但現在不再如此。

根據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的研究,奉子成婚的人減少,就是1960年以來,未婚生子的新手媽媽變多的最大原因。最大的變化發生於社會經濟階級的底層,1977年,低教育程度的懷孕女性當中,有26%先結婚再生產;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只剩2%。

當男人過得掙扎,家庭就會變窮。關於近期的經濟史,其中一個最驚人的事實就是,過去幾十年來,只有女性維持著美國家庭的財務能力。而且就算是這樣,也只是勉強維持而已。除了最有錢的家庭(也就是前5分之1),自從1979年以來,家庭收入的成長,全都來自工時增加和女性薪資增加。在美國,18歲以下的小孩中有4分之1被單親父母養大,而且82%是由母親帶大。按照定義,這些女性肩負的負擔更重,但她們通常也不太想認真進入一段關係。

位於所得分配最低5分之1的那群人當中,有10分之7的母親現在是主要養家者──通常因為家裡只有一個人在養家。這種家庭生活中逐漸變大的階級落差,顯示出經濟因素──尤其是男人的地位,無論是絕對的定義還是相對於女人而言──會影響家庭組成。根據經濟學家奧托和華澤曼表示,沒讀大學的男性收入能力下降,就是結婚率下跌的原因之一。

左翼的盲目

作者在書中針對左右派對於男性問題的解決方法都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兩派說法都大有問題,首先進步左翼希望男性屏除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認為男子氣概是父權結構所建構出的產物,並將之視為疾病一般的存在,將男性問題推及個人層次(在指出有害男子氣概時指的是結構問題,但最終卻推到個人問題,例如男性高自殺率),這樣的結果,導致近期世界各地右派與極右派支持者男性、年輕男性的支持者大幅度增加,反而離性別平權越來越遠。

另外是作者指出左派不相信性別上先天的差異性,主張這些都是社會建構,例如男性的性慾與暴力傾向是因為社會鼓勵這樣做,但作者整合生物學的各類研究指出這兩點主要還是因為男性體內的睪固酮影響所致,五歲以下男生的攻擊性是女生的五倍。左派擔心這樣的事實會讓歧視變得正當,以往也的確是如此。但強調女性比男性佳,甚至是帶有禁欲意味認為男性有性的原罪(例如男性幼教人員在職場被歧視問題,但這並非說男性幼教園都不會性侵幼童)。這樣的觀點和保守派禁欲相去不遠。

作者在討論男女性慾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NN的評論員Jeffrey Toobiny在疫情期間的一場超長視訊會議中忘了關鏡頭自慰被看到,作者多數的女性朋友覺得匪夷所思為什麼會在大白天自慰,到底在想什麼?男性朋友也是問到底在想什麼,但點在於為什麼檢查視訊鏡頭。有大量研究壓倒性證明,男性天生性慾比女性強,願意為了性放棄很多事。

最後是多數左翼雖然說父權會壓迫所有的人,但多數時候都認為性別不平等不是雙向的。例如美國多數少數族裔的助學計畫中都只研究女性的困難,男性兒童特殊的困難,如男童退學的比例是女孩的兩倍、新冠疫情時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提到對女性的危害,但對死亡率是兩倍的男性視而不見,歸因於男性自身生活狀態的問題。而看到南性的問題不代表女性的問題就會受到忽視或改革的腳步就會放慢。

以上可歸結為

1.左翼傾向把男性天生條件或部分層面當成疾病,通常使用有害男子氣概來涵蓋。

2.男性問題歸咎為個人原因,而非結構性問題。

3.不願意承認生物學上關於性別差異的根據。

4.堅信性別不平等只有單向,女性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

右翼的時空倒回

世界各地的保守派都意識到了男性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危急困境。並率先提出諸多意見,希望讓性別角色重回過往,這樣的想法不但沒有幫助,也激起更多性別對立。韓國在2014年的總統選舉中,20幾歲的年輕男性有72%的驚人數量投給保守派候選人,他們認為男性被社會歧視比女性嚴重的數量是回答相反答案的兩倍,美國有三分之一不分黨派的男性認為他們被歧視。

另外與左派相反的是,右派將兩性生物學差異看得非常重,認為社會秩序是自然的一環,哺乳類天生都是安分守己的,同樣也沒有科學根據。而且各種研究都顯示,不平等的層面非常廣泛,無法全部歸因於先天因素。甚至有保守派學者主張監護權應該都要判給天生比較是和照顧嬰兒的女性。這樣的論點是否過於傾向女性呢。

最後是最嚴重的一點是保守派希望回到傳統性別角色,削弱女性的經濟實力,將兩者當成零和遊戲看待,認為彼此一定是此消彼漲。根據美國調查權威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2012年美國希望女人回到傳統性別角色的人只有18%,1987年還有30%左右的美國人這樣認為,這個調查不因任何族裔、性別、年齡有任何差異。

以上可歸結為
1.右派煽動男性不滿來達成政治目的,但這樣指激起了更多不滿。

2.過度重視生物學上的男女差異。

3.沒有幫助男性適應新世界,而是希望回到舊世界來取得暫時的安慰。

提出解方

在這些困境下作者提出了幾個有趣又看似激進的解方,第一個是男性在學校多待一年的時間,原因是男性的大腦發育比較慢,多待一年在目前小量的研究中對於成績與留在學校的比率都有顯著的上升;另外是政府應該要鼓勵男性加入Heal(Health,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Literacy)行業,也就是健康、教育、行政、讀寫等傳統女性當家的工作領域,因為傳統大部分的工業工作正在被AI取代,鼓勵男性突破傳統框架,得到更多工作選擇。且在教育領域學生與老師同為男性對於男孩的學習效果有顯著提升,男教師明顯更能同理男同學在課堂上的小脫序行為。

最後則是建立新的家庭價值,尤其是重塑造出新的父親與孩子的獨立關係,父母不一定要維持關係,但父親跟孩子的關係是可以獨立的,他在書中指出父親的角色在孩子青少年時期非常重要,母親則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照顧階段有較多影響。

女性主義作為解放運動的前哨,它的問題不是做得太超過,而是不夠,性別平權並未落到多數男性身上。但就如同上野千鶴子教授所言,這或許不是女性的問題。男性應該也要有人要解決這些問題,並比女性更放在心上。

這本書提供的內容讀來令我深有感觸,我自己也是在Heal(Health,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Literacy)行業中工作,明顯多數狀況都是女性顯著多於男性,但這類行業跟男性眾多的科技業相比,薪水少得可憐,要養家活口談何容易。我在小學的時候也因為英文程度實在太爛參加過補救教學,當時我一直搞不懂為何老師沒上什麼課,大家都已經知道那麼多了;或許這樣多待一年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這本書在我在跟他人討論性別議題的時候有了更多參考資訊,也提供更多在性別平等議題中的面向深度,讓我可以不再只能在姊妹或父親中做選擇,保留男子氣概不一定會傷害其他性別的人,也不需要對於自己的性慾感到羞恥或是過於強調。或許這是朝自由之路慢慢前進的道路。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