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大家備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邵建:王石為什麼張口就錯

大家備份
·
·
2013-07-08*今天,我們如何摒棄偽知識,一則需要一種自我清洗(我本人多年來就做這種清洗工作),另外還需要有一種真知識作參照。就後者言,我在這裡要推出胡適。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轉帖萬科董事長王石先生關於什麼是憲政的跟帖:

「憲政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成就,核心民權主義,基本原則是三權分立,同專政(無論什麼形式的)相對立的。」

王石的大論除最後一句外,幾乎每句都有毛病。尤其第一句,立論殊難成立。但,王石的看法並非王石一人,把憲政歸屬於資產階級,已成定論,比如主流媒體批憲政時也都一律給它扣上資產階級的帽子。這裡要說的是,無論憲政好壞,都與資產階級沒有關係。它不姓「資」,正如它更不姓「社」。至於說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就,純屬一種知識錯誤。

英國是這個地球上第一個憲政國家,也是地球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這兩個第一個並不構成因果,因為它們不在一個時間段。從憲政發生的角度,可以追溯到遙遠的1215年的《大憲章》,那是英王約翰被迫與封建貴族簽訂的英倫第一個憲法性文件,其要害在於限制王權。那時衝突的雙方就是英王和貴族,資產階級連個泡都沒有。

從1215到1688,這是一個漫長的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英倫憲政最後以「光榮革命」的方式獲得成功,英國由此從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轉型為君主立憲國家。就「光榮革命」的整個過程而言,也沒它(資產階級)什麼事。換言之,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沒有登上歷史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表演的,依然是封建貴族(和那些大主教)。無論當時屬於帝黨或反帝黨的托利派還是輝格派,無不是地主貴族。

因此,和1215年一樣,這是封建貴族與英王(就宗教信仰和王位繼承發生)的衝突,而不是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衝突,那時也無以形成這樣的衝突。畢竟那個時代不是資產階級佔主角的工業社會,而是傳統的農業社會,或者說,封建社會。

1689年,新英王瑪麗威廉夫婦因同意接受議會提出的《權利法案》而登基,英國憲政革命宣告結束。這場革命不是資產階級戰勝了封建貴族,而是貴族戰勝了王室。王室權力從此被逐步掏空,君成了虛君。說來光榮革命其實是帶有陰謀性質的政變和交易,但卻把英倫領上了非暴力以解決政治問題的道路,功莫大焉。顯然這裡立了大功的不是資產階級,正如這場革命也扯不上是資產階級革命。此時資產階級在襁褓中還沒長大,等它成為一種勢力,倒是得益於前人憲政改革的成果。比如它後來正是在這個制度框架內取勝貴族,演出了世界歷史的新場面。

這裡,我無意對憲政和資產階級作任何評價,只是想糾正一個知識學上的錯誤:憲政不姓「資」。王石的表述在價值論上如果沒問題,問題卻出在知識學。王石對憲政的認知顯然來自主流敘述或教科書,但如果我們僅從那裡獲得知識,基本上就是一種「偽知識」;在這個知識框架里說話,難怪張口就錯。

今天,我們如何摒棄偽知識,一則需要一種自我清洗(我本人多年來就做這種清洗工作),另外還需要有一種真知識作參照。就後者言,我在這裡要推出胡適。

1926年8月3號,人在歐洲火車上的胡適於當天日記中談及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說:「歷史上自由主義的傾向是漸漸擴充的。先有貴族階級的爭自由,次有資產階級的爭自由,今則為無產階級的爭自由。」為配合這種表述,胡適還特地繪了一幅簡要的立體圖表,其上端是17-18世紀的圖形,比較小;中間是19世紀的圖形,比較大;最大的是頂底下的20世紀的圖形。它對應的是自由擴展的三個階段。不用說,發生於17世紀即1688年的憲政革命,在胡適那裡屬於貴族階級爭自由而不是資產階級爭自由。這顯然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形,因而是一種正確的歷史知識。

假如,王石先生知道英倫那段歷史故實,同時又讀過一些胡適,我想他就不會尾隨主流話語說出上面的第一句話,儘管在價值上王石其實是反對那種話語的。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