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比撒列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容我的百姓去——论神子民力量的形成

比撒列
·

摩西要带领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他们在埃及地没有训练过如何组织,如何分工,如何判断,如何决策,他们只是在法老的统治下被奴役。

一群奴隶即使给予他们即刻的自由,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使用,也会将之视为危险和失去福乐的理由。在旷野的道路上,百姓常常和摩西抱怨,因为他们觉得在旷野的道路还不如当初在埃及的生活,那边有吃有喝,虽然被法老奴役,但是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在旷野,连这点保障都没有,他们对摩西的领导产生质疑,对于要去的迦南美地没有什么盼望。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帝不立刻击杀法老,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看上去这是帮助了他们,但是这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有一个小孩子看到一只蝴蝶正从蛹里挣扎着出来,他希望能够帮助,就在蛹上面撕开了口子,可是过早脱离了蛹的束缚,并没有能真正帮助蝴蝶完成这个蜕变的过程,结果反而是失去了它真正经历转变的契机而夭折了。同样的道理,以色列民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内在的关系和力量,他们需要有能力能够独立面对外面的挑战,否则他们如何能够形成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走向迦南呢?

在整个出埃及的过程中,上帝一方面在击打埃及,另一方面在建造以色列的命运共同体,他们能够躲避埃及的灾祸,他们在逾越节晚上一起杀羊羔而免于长子被击杀。这些事情都是让以色列人能够意识到他们与埃及人是不同的,他们的福祉是依赖于他们所信仰的上帝。若不是摩西和法老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可能很多以色列人是不愿意离开的,他们在那里已经居住了四百年,东南亚的华人在东南亚的移民历史也没有多少是超过400年的,你想说动他们回大陆,其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在那边出生,娶妻生子,适应了那边的生活,有虽然辛苦但却稳定的工作,这些都是值得他们去留恋和眷顾,也许很多以色列人早已经把埃及当作他们的祖国了,谁还记得80年前,法老击杀以色列男孩的陈年旧事呢?让往事都随风去吧,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生活。

这些理由陈明在摩西面前,估计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大有人在,人虽然向往自由,但是与果腹比起来,后者还是第一优先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比谁来通知,谁做皇帝,谁是上帝更重要的事情,只要能够填饱肚腹,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想说的不只是以色列人,在中国的广大基督徒也是如此,他们对于政治诉求是冷漠的,对于信仰强调的自由、公正也是缺乏动力去争取的,尤其是涉及到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容易在利益面前妥协下来。那么,这样光景下,政府是十分容易将基督徒置于股掌之中的,因为他们看重肚腹胜过信仰给我们的理想。

当然,基督教信仰给我们明确的政治诉求吗?对摩西和埃及人是,但基于新约圣经,基督徒的政治诉求就是我们盼望最终来临的上帝的国,是耶稣统治的国,不是在地上的,不是在人间的。但并非我们就没有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关怀,更何况,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家国的关怀是知识分子士大夫的重要诉求。对于非基督信仰者,他们会选择入党,透过体制内来实现抱负,但也往往沦为体制的工具。对于教会里有抱负的dxzm,他们有的是律师,特别是维权律师,有的做教会牧者,有的成为ngo的管理,有的透过实业来促进交流,有的透过出版传递思想,有的在大学讲坛传播种子,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影响更多人。但是这些只是基督徒中的非常非常小的部分,99%的基督徒是没有这些公共诉求的,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个人福祉,而不去思考或没有能力反思这个社会或体制的弊病。

在过去几年中,基督徒的维权律师,有影响力的家庭教会牧者,有信仰背景的NGO机构,大学里的老师,包括有一定影响里的基督徒企业家,还有在体制内工作的基督徒,尤其是“党员”基督徒,都受到了冲击和围剿,基督徒在中国社会的公共影响力急剧下滑衰落,这造成了信仰的危机,同时也引发了教会内部的不同意见和观点的针锋相对,尽管这个冲突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未来这个冲突将因着时局的加重,更加艰难。

是去是留?这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选择。80年代,香港的有识之士都在移民,今天的中国大陆,很多有权有势的人也已经移民,只是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和产业还在大陆,所以大部分时间还在这里,但是身份早已是外国人了。同样的情况也在基督徒中,很多基督徒因为宗教信仰迫害,选择移民北美,有权有势的则利用手头的资源出去,等等,当然也有人选择到其他国家,进行移民宣教的事工,但脱离了中国的母体,单靠个体的力量又是难以为继。

所以,当前的要务仍然是神学思想的建立(尤其是公共神学、政治神学这方面),组织的建立,纪律的建立等等,这些需要在更严酷的环境下,更大胆的进行。但这又到底如何进行呢?危机往往是促进这种建立的环境和土壤。如果没有日本侵华,共产党也不会有大力发展的机遇,埃及的十灾中,上帝要建立以色列人的组织和领导力,同样在今天这个多事之秋下,教会也在酝酿建立新的组织网络。

当然,学生事工,年轻人的事工是首当其冲的,究竟福音信仰如何在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盼望,带来力量,带来影响,这是我们今天的校园事工同工所面对的挑战!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