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彼此的菩薩
2005 年初,我在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教授香港文學欣賞,班上有一個瘦小的女生,每次都坐在最後一排。到了學期中,她在課間小休走上前,問我哪裡可以買到《V城繁勝錄》。我告訴她這本書已絕版。下一課我帶了一本送給她。原來她不是中大學生,在理工念設計,但也有興趣寫點東西,每星期特意跑來旁聽。這個女生就是梁偉恩。
我沒有特別鼓勵她寫作,不是因為她寫得不好,而是因為她是個視覺系的人,繪畫是更適合她的形式。她畢業後做過電影美術和道具製作,收入尚可,也有發展空間,但這並不是她的志願。再後來,她結了婚,再再後來,她生了個女兒。女兒現在已經六歲了。她當了媽媽之後,沒有放棄繪畫,反而重新探索,精進技巧,提升境界。在這個人生階段,對繪畫沒有欲求,沒有利害,甚至沒有目的,就只是純粹地、本然地創造,她終於進入了藝術的領域。
和梁偉恩合作,最早是 2006 年,當時我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寫了一個給年輕演員的劇作《宇宙連環圖》,意念來自卡爾維諾的同名小說。我找梁偉恩為演出創作插畫。那些畫她已經丟掉,因為覺得畫得不好。我也找不到紀錄,只能在一些劇照中看到部分背景投映。
有一段時間,梁偉恩覺得很難尋找創作靈感,我便把我的短篇故事交給她,讓她畫成插畫。後來我的V城系列在台灣聯經出版,其中《博物誌》的插畫便是梁偉恩的習作。(同系列的《地圖集》、《夢華錄》和《繁勝錄》也分別請了三位香港年輕插畫家作畫。)最初我並沒有要求她每篇畫一幅,因為出版社付的酬金十分微薄,但她卻畫了全部七十七幅,可見她的創作欲非常強烈。這批畫的主題大都是自然的動植物,用的是黑色線條工筆或素描手法,特別注重圖案式的對稱和平衡,但又同時呼應故事中的超現實想像。
2014 年,我出版自然史三部曲最終篇之前的一部轉折性的小書《美德》,當中把第三部下冊的主要內容和人物都勾勒出來,就像電影預告片一樣。這次梁偉恩畫了四十七幅人物圖,當中有單人的、雙人的、三人的,和多達七、八人的群像,涵蓋了全書接近一百個人物。這次的突破除了是繪畫人像,也涉及色彩的運用,以及人物和生活場景的配合。另外還有想像與寫實的融合。最後三部曲下冊沒有寫出來,《美德》便成了這部未完成的小說的最後留影了。
2015 年,我完成長篇小說《心》之後,寫了十一篇菩薩故事。當時的想法,是和梁偉恩合作做一個繪本。她對敘事式的作畫方法感到困難,後來改為每篇故事配一幅圖。但是,大概是遇到創作瓶頸,或者人生中有其他更大的轉變,她遲遲未有下筆。這樣一擱就是八年。後來她重新學畫,尋找到新的創作方向,終於在去年中交出了第一篇〈冰菩薩〉。同時,我接續寫了七篇新的故事,總共十八篇。在這十八幅不透明水彩畫中,梁偉恩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風,以顏色帶動線條和構圖,呈現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和氣氛。與故事最相應的地方,不是事物和事實,而是以色彩的幻化效果和流動感,來呈現「變化」的主題。她完全領悟到,所謂的「菩薩」不是指特定的神靈,而是「無常」、「無我」和「因緣和合」的現象。
在最初,梁偉恩向我請教寫作問題,但我沒有教過她任何東西,她也從來沒有叫我做老師。我們一直是創作上的同行者。在繪畫和視覺藝術上,她給我很多啟發。我記得有一段時間,她在銅鑼灣租了個唐樓單位做畫室,還在附近的樓上酒吧當侍應生。就是在這間畫室,她介紹我看中世紀荷蘭畫家 Hieronymus Bosch 的神秘畫作。後來我把 Bosch 和她寫進《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中。她成為了獨裁者的私人看護兼業餘畫家卉茵,並且在作家家中大廳的牆上創作「溜冰場壁畫」。《學習年代》的背景設定在西貢,也多少和梁偉恩有關,因為她是在西貢長大的。小說中的畫家魔豆有一個叫做慧因的徒弟,原型也呼之欲出。可以說,梁偉恩和她的畫作,成為了我的小說創作的靈感泉源和動力。從當初她單純地為我的小說配畫,到現在我和她已經變成了共同創作的關係。所以,《菩薩 18》不只是董啟章的作品,也是梁偉恩的作品,不分先後和主次。
回想十九年前,當我看見一個女生從課室的最後排走上來,準備向我發問,誰能預料到,這將會是兩個創作者的相遇?將會是兩個生命的轉化?她於我,我於她,也是一個菩薩。能夠成為彼此的菩薩,是難得的因緣。
限量插畫珍藏版(NFT 電子書+紙本插畫套裝共18幅)USD 30
插畫領取地點:序言書室(香港)、飛地書店(台灣)(不設郵寄)
普通 NFT 電子書 USD 16
購買:董富記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