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雄林商號合板工廠舊廠房大火
高雄的一場大火,又燒起城市後工業時代關於產業遺址的再發展議題。
座落在愛河中游高雄美術館周邊地區的林商號合板工廠,其中一棟舊廠房有汽車用品、輪胎、環塑木等業者租用,在昨夜十點間開始發生火災,由於廠內有不少易燃物品,消防人員直至凌晨才控制災情。
近十年來高雄市立美術館周邊,一直是高雄十分著名的高級住宅地帶,開車或搭輕軌經過馬卡道路,車窗外除了可見林立的現代大樓,不少人都會被這一片有趣的工業廠房風景給吸引。連接港口與平原的愛河昔日運輸功能顯著,日本時代就可見木材工場分佈於中游一帶,並利用沿岸煉瓦工場取土後的水坑,作為貯木池之用。
林商號合板工廠是由林歡邦與林自西父子創立於嘉義,不過林自西與高雄的緣分最早可以從1921年談起,當時他在鹽埕經營指南家具店,專門製造與販售家具與指物。1953年林商號申請在龍水地區建置高雄分廠,隔年開始運轉,利用愛河從港口輸送原木至廠區,經裁切後進行加工作業,生產的合板(三夾板)還外銷至美國、東南亞等地。原本林商號為創辦人林歡邦獨資經營,1958年間改為林商號合板股份有限公司。
爾後高雄市政府為因應第一期經建計畫,自1962年起將鼓山區鄰近內惟埤及愛河一帶的農田、埤塘等土地指定或變更為工業區,供合板業及鋼鐵業使用,因此高雄分廠大幅擴張,總共有七座大型廠房,遂成為高雄規模最大的合板工廠,1966年林商號合板工廠還將廠區對岸的漁塭收購,作為貯木池之用,即為現今中都濕地公園的所在地。往後林商號更一度躋身全臺前二十大企業,帶起高雄的繁榮,也對國家經濟有深遠影響。
1970年代林商號曾聘請臺灣工藝先驅顏水龍來擔任技術顧問,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他提供許多創新意見,開發出合板建材的新設計及膠著劑,使得林商號出產製品除了合板外,更有各式各樣的傢俱與室內裝飾,顏水龍還負責了商展的規劃設計,對於林商號的蓬勃發展功不可沒。
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的林商號高雄廠,廠區周遭也興建了許多員工宿舍,帶動地方的人口成長,很快地在鐵路西側也有新社區的長成。然而1990年代臺灣合板業沒落,加上河川保育意識抬頭,高雄市政府於1992年通過內惟埤文化園區特定區計畫,原本的工業區幾乎變更為住宅區、公園用地與道路用地,高雄分廠也在隔年完全停止生產。
原本佔地30公頃的廠區,在土地重劃執行下,廠房逐漸遭到拆除,目前僅存的為1960年代廠內新增之建築群,約有三種不同型態的廠房,內部大概共十多個單元,牆體以水泥空心磚為主要建材的廠房構造在高雄已較少見,目前分租予數個業者使用,在周圍新大樓的環伺下,仍見證昔日地方產業面貌。
這次火災嚴重損害的南側廠房較晚興建,三縱連棟單元面寬較大,屋架採用鋼構桁架樑(truss girder),原本南側還有相連的一縱量體在華安街開闢時拆除。而北側未遭波及的廠房則是高雄現存最古老的合板工廠建築,四縱連棟的單元面寬較小,屋架是木構的偶柱式桁架(queen post truss)。這些廠房建築原本都有良好的採光與通風,但後期進駐業者因為使用需求,幾乎將原有開窗都以鐵皮覆蓋。
然而大火過後,林商號高雄廠這處工業城市在愛河畔遺留下的重要產業場址,是否還有再生的機會?在房地產大肆炒作的現今,這塊具有歷史脈絡的場域,如果轉用作為結合生態環境、人文教育的多功能發展地帶,延續高雄性格鮮明的地方特色,比起一般的住宅大樓,更會是個有活力、有底蘊的城市風景。
其實國內外有不少產業遺跡再生的場域案例十分有趣,在新舊共榮的空間設計後,形塑城市的獨特魅力,像是規模不小的英國倫敦國王十字區更新計畫,就是一處值得參考的對象。目前只能期待林商號後代還能審慎看待這塊先祖們打拼的土地,或許考慮與官方攜手合作,重新再造愛河沿岸的高雄工業城新願景,引入住宅或商業複合功能之餘,也串連臺灣煉瓦工場、淺野洋灰工場、田町石油倉庫等歷史地景,行銷成為港都的文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