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铃芽之旅》:对抗一个时代的遗忘症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面对巨大的创伤性事件时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最常见的就是遗忘。然而,这段记忆并非真的被忘掉了,只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一旦有了可乘之机,如在梦境这个潜意识活跃的剧场里,它就会如鬼魅般现身,如影随形地缠绕着当事人,严重的情况下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本文之所以在开头要提到这些,是因为它是理解《铃芽之旅》的一把钥匙。
治愈创伤
《铃芽之旅》的主人公铃芽是一个饱受梦魇折磨的人,她在每场梦境里都会体验到零星的记忆回溯现象:梦中的她是一个小孩子,梦的情节都和她的母亲有关,还有一名神秘人物出现,梦境往往以戛然而止的惊醒终结,这毫无疑问是在明示她有一些遗忘了的创伤性记忆。等看到影片结尾,我们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创伤性记忆了。原来,铃芽的老家岩手县是“3·11”大地震的重灾区,铃芽在这场大地震中幸存,但她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可能还包括其他家人)。随后,她被姨妈收养,举家搬迁到了九州岛乡下,这段创伤性记忆随之尘封,成为她的梦魇。
12 年后(2011 年的 12 年后正是本片在日本上映的年份 2022 年),已经是高中生的铃芽,因为一场阴差阳错的意外遭遇,踏上从南到北的回乡旅途,途中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她在自己已经成为废墟的老家中挖出了小时候的日记本(日记本上 3 月 11 日那天的日记全部被涂黑了,这是小时候的她做的,足见创伤之深和“遗忘”之动机),找回了自己的记忆。随后,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她与 12 年前的自己相遇,治愈了当年因为大地震而受到创伤的自己,形成一个时空上的逻辑闭环。至此我们才会恍然大悟:铃芽无数次梦到的场景里,幼年时期的她遇到的那个神秘人物,竟然是长大后的自己。
影片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找回遗忘的记忆、治愈童年的创伤的故事(外加和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姨妈逐渐实现相互理解)。至于其他的一切,不管是将地震归因为躲在“常世”(死后的世界)的名为“蚓厄”的蚯蚓型妖异作怪,打开与常世相连的“往门”会放出妖异引发地震,还是男主草太作为世代相传的“闭门师”,拥有关闭往门的异能,抑或是铃芽阴差阳错拔出镇压妖异的猫型“要石”,导致不得不与草太踏上这场从南到北的关门之旅,还搞了一段公路爱情片出来,等等的一切,均是为服务这一故事内核而填充上去的外壳。若是只纠结于这些外壳而看不到故事内核,则是一叶障目了。
比如说,将地震设定为妖异作怪,其实也是一种古人面对极具破坏性的、超出当时人类理解能力的天灾时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合理化”,将天灾归因为“神明发威”“妖异作怪”“犯太岁”云云,同时产生了相关的镇抚仪式。
还有评价说,影片中许多配角的行为动机很牵强,男主草太更像是个工具人,男女主的爱情线极其单薄乃至可有可无,即使以常世中时空重叠的设定来圆,说幼年的铃芽已经见到了长大后的自己和草太在一起,于是命中注定爱上他,依然显得很牵强。确实如此,那些配角帮助铃芽的动机仿佛都产生在一瞬间,就像铃芽有“主角光环”加持一样。
然而,如果我们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新海诚的“作者电影” 而非单纯的商业片,那么这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确实是诚哥亲手给铃芽戴上了“主角光环”。为了表达“找回遗忘的记忆、治愈童年的创伤”的创作意图,他让铃芽化不可能为可能,一路乘风破浪如有神助,直至一个美好的结局。你可以说这是角色动机牵强,然而诚哥的创作意图只有如此方能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这一切就都是合适的。至于爱情线,坊间流传说诚哥原本想将本片设定为双女主,最后被制片方否了。若果真如此,那就是出于商业考虑而做的妥协,毕竟一般观众多是冲着新海诚式爱情故事的招牌来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片的爱情线如此单薄。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在影片最后,铃芽在常世中看见幼年的自己时,她选择自己一个人上前去安抚,并没有让草太也跟着过去,这也符合诚哥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治愈了铃芽的创伤?是男主与女主之间的爱情吗?还是这一路上男女主与妖异搏斗的冒险历程?都不是。真正治愈铃芽创伤的,是这 12 年间努力生活的铃芽自己。正如那把三条腿的儿童椅子,它是铃芽的母亲送给幼年铃芽的礼物,因地震成了母亲留给她的遗物,还受损失去了一条腿,这既象征地震给她带来物理上的创伤,也象征她心理上的创伤。然而,正是这把椅子(被草太附身后)在旅途中多次帮了她的忙,最后在常世中由她亲手交给幼年的自己,这表达了铃芽不惧创伤努力活着的坚强。
对抗遗忘
如果仅仅解读至此,那这不过又是一个治愈童年创伤的故事。类似的故事多了去了,诚哥这部片究竟特别在何处?
首先,这部片一反前两部《你的名字。》《天气之子》虚构灾难的路线,选择“3·11”大地震这个现实中的灾难题材,让本片直接有了关怀现实社会议题的维度,而非需要观众去猜想其隐喻;其次,“3·11”大地震不是哪个个人的创伤性事件,而是全体日本人民都经历过的巨大的集体性创伤,这就让它脱离了讲述个人创伤故事的路线。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外,为什么“往门”专门在各种各样的“废墟”中生成?为什么男女主合力关闭往门时需要回想起以前的人们在这片废墟(以前还不是废墟)中留下的情感?为什么铃芽在旅途中结识的人恰好都和这些废墟有过联系?为什么影片末尾草太会说,只有“人心的重量”才能压制住妖异,在没有这种重量的地方,往门就会打开?结合以上种种,本片的另一个创作意图至此呼之欲出:诚哥不但要揭露现代社会的冷漠,关照现代人日渐孤独的处境,更是要对抗这个时代的遗忘症——日本社会对“3·11”大地震的遗忘。
在观影后搜索资料时发现,诚哥果然是想表达这样的意图:
在场刊中,新海诚提到 2020 年创作《铃芽之旅》的企划书时有着两个关键概念:对某个空间·地方的镇定与悼念。对于他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已经结束了青年期进入了老年期,因为过疏化、疫情等原因而荒废、死去的空间不断增多,正如人死之后需要送葬一样,《铃芽之旅》就是一个对死去的空间镇定、祈祷并悼念的故事。
而 3·11 东日本大地震这一历史事件,也正是在这种思考下加入的要素。在采访中,他也提到本片首次直接表现 3·11 的原因,那是一种“再不这么做就迟了”的焦虑。因为像自己女儿这样在 2011 年前后出生的新一代已经没有任何关于震灾的记忆,只能从教科书中了解到毫无实感的信息,而现在可能是分享彼时事件带来的冲击与复杂体验的最后时机。
这种一个时代的、一个集体的遗忘症的形成,不仅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冷漠和现代人的孤独,甚至也不仅是因为日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更是因为“体制”的无能乃至部分的有意为之。日本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灾体系,然而在影片中,日本当局唯一的露面仅仅是手机上的地震预警弹窗,除此之外就再无踪影,这无疑是对日本当局的嘲讽。
现实中,“3·11”大地震留下的唯一余波是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放问题,同样是地震受害者的福岛民众至今为此事奔走呼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2020 年,时任日本首相菅义伟视察福岛核电站,询问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净化后的核污水能不能喝,工作人员回应称如果稀释的话就可以喝,但是菅义伟最后却并未饮用。这是何其的无能和高高在上!想必他们这些统治者非常希望民众能患上遗忘症,不再去追究他们应对灾害不力、决策不负责任的过错(此处还可推荐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
作为一名已经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动画导演,新海诚本可以继续在自己的“世界系”基本盘上躺着挣钱,但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大胆向前迈进,最终拿出《铃芽之旅》这部关怀现实社会议题的转型之作,是一部时隔多年被提名金熊奖的日本动画电影(上一部是《千与千寻》),也是一部拥有犀利的创作意图和巨大的野心的作者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毫无疑问是诚哥的“集大成之作”。
必须遗忘
再一次地——如果仅仅解读至此,那这就是一部专属于那些经历过“3·11”大地震的人们的电影。对于没有经历过“3·11”的观众来说,看这么一部电影的意义何在?它如何能打动我们?很不幸地,有很多批评就是从无法共情“3·11”这个主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如果我们一路顺着上文解读本片的逻辑走下来,就会意识到理解本片的钥匙并非“3·11”这个特定事件。更进一步说,影片中的“3·11”也可以置换成其他被时代给“遗忘”掉的巨大的集体性创伤,比如,汶川大地震(事实上,对本片给出好评的人中有一部分就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集体经历过的一件与日本“3·11”大地震类似的创伤性事件,然而,除了 5 月 12 日被官方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和一些服务于国家主义叙事的“正确的集体记忆”外,我们对汶川大地震还保留有什么样的记忆呢?没了,都没了,这件事已经翻篇了,已经被集体性地遗忘了。对当年捐款去向和官方慈善机构的质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局的缄默而消逝,成为永远的烂账。“丧事喜办”的传统艺能粉墨登场,在地震发生 10 周年之际,汶川县政府甚至将 5 月 12 日确立为汶川的“感恩日”。
甚至不必去追溯已经过去 15 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不是刚刚才经历过一场集体性创伤——持续三年的新冠大流行吗?那些在家“静默”的艰难日子,那种种的防疫乱象,那一场场乌鲁木齐火灾式的疫情次生灾害,以及去年底过山车式放开带来的混乱,虽然在时间上才过去一两个月(甚至疫情还尚未彻底完结),但在整个社会集体的层面上,新冠大流行已经被遗忘了,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即使我们可能不久前才送别了去世的亲人,但事情都过去了,一切如常照旧。
在官方的叙事里,不管是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政策,还是后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都是疫情防控上的重大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就是最新版本的“正确的集体记忆”。更进一步,当局开始主动清除与疫情相关的资料和各种痕迹,甚至不让公司的年报里出现“疫情”等字眼。假以时日,这场截至目前本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恐怕在未来的中国历史课本上连一席之地都难拥有。
胜利是胜利了,可是亲历这场集体性创伤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患上了遗忘症。影片已经告诉我们,遗忘并不能治愈创伤,只有直面创伤才能治愈创伤,可是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日本人有幸,有新海诚和《铃芽之旅》来对抗这个时代的遗忘症;然而在中国,我们几乎不可能等到一部类似《铃芽之旅》的作品,能有的最多无非是“二舅”式的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问题的励志鸡汤,或是服务于国家主义叙事的官方主旋律正能量。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被《铃芽之旅》深深打动了:我既被诚哥饱含野心的创作意图所折服,更是在观影时联想到了自己亲历过的三年疫情——这个如此切近却又被迅速遗忘的集体性创伤。患有遗忘症的女主角铃芽恰如银幕前的我们,然而我们却没有如铃芽那样找回记忆并治愈创伤的机会,只有“必须遗忘”这一个冷冰冰的选项。我观看《铃芽之旅》,看的是日本人的故事,想的却是中国人的遭遇,这种心态恰似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译介《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动机:
《黑奴吁天录》者,美国女士斯土活所著,而闽县林琴南纾、仁和魏充叔易两先生所译者也。前后四卷,分四十二章,计华文十四万言。两人且泣且译,且译且泣,盖非仅悲黑人之苦况,实悲我四百兆黄人将为黑人续耳。且黄人之祸,不必待诸将来,而美国之禁止华工,各国之虐待华人,已见诸实事者,无异黑人,且较诸黑人而尤剧,则他之日苦况,其可设想耶?
《汤姆叔叔的小屋》原作并非一部文笔优秀的作品,但它生逢其时,顺应了解放黑奴的时代潮流,又在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时刻被同样站在时代潮流上的翻译家译介进来,可以说时代成全了这部作品。《铃芽之旅》亦是如此,其本身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它恰好诞生于这个时代,既对抗日本社会对“3·11”大地震这场过去的集体性创伤的遗忘,又暗合了中国社会对新冠大流行这场新的集体性创伤的遗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如果要我给个总体性评价,满分 5 分我愿给 5 分。
作者:ConsLibSoc
文中所有影片配图均来自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4611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