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風暴》—被制度麻醉的羊群
「變態的體制是需要被衝撞的, 有衝撞才會有火花, 有了火花才能引導往正確的方向去走。」
《麻醉風暴》又名Wake up,麻醉醫師使人睡去,也叫人清醒。
《麻醉風暴》透過短短六集圍繞一個主題—制度。每個地方都有制度,像醫院這種地方,更需要管理,那麼制度應運而生。制度這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包含很多東西,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劇中以院長陳顯榮的手段為重點,帶出仁欣醫院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標準作業程序)。犧牲下屬,換來斷尾求生這種戲碼比比皆是。不需要看到,也能有的模糊概念,簡單說那就是背黑鍋。
黑暗制度不是罕見的題材,而受害人的復仇戲更是司空慣見。資本社會對勞動者的剝削,奴隸社會對奴隸的剝奪。院長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信任他的人,副院長為了縮減開支做的手腳,都是掌權者的特權所造成的。麻醉醫師蕭政勳在院長主刀的一台手術中,病患併發罕見的惡性高熱。蕭政勳遵守正常程序,施了急救手段投以單挫林,單挫林卻無效,病患仍然死去。在術後會議中,院方直指蕭政勳的長期失眠問題,結果是停職調查。蕭政勳沒有做錯施救手段,但還是被當成手術問題點,成了代罪羔羊。
保險業務員葉建徳負責死者的保單,他拿著仁欣醫院近年沒有進貨單挫林的證據去找蕭政勳,兩人合力調查這起醫療事故。院長也在副院長那邊知道醫院為了縮減開支,藥物過期換了標籤繼續用,單挫林就是其中之一。蕭政勳與院長對峙時,被院長說服了,理由是醫院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升格為醫學中心,那是為了醫院好病患好。葉建徳知道蕭政勳不打算公開事件後很生氣,他抓住蕭政勳質問。
「你犧性了你自己,讓評鑑過關,能改變得了什麼嗎?不會變的。只不過是從小牧場變成了大牧場,裡面的羊群還是羊群,變不了的。」
葉建徳不同意蕭政勳的決定。
「變態的體制是需要被衝撞的, 有衝撞才會有火花, 有了火花才能引導往正確的方向去走。」
葉建徳認為醫院制度有問題,隱瞞舞弊是沒有好結果的。劇情說到這裡點到為止,因為故事講到這裡已經足夠點題。院長犧牲下屬也不是第一次,而副院長和政客相交,被院長提醒小人不要靠太近。這些已點出掌權者的利益輸送。《麻醉風暴》討論制度沒有很深入,復仇劇情沒有很出彩,精神科醫師楊惟愉對蕭政勳的心理咨詢過程,讓人出戲。撇開後兩者的問題,劇中一直提到的"制度"確實欠了火侯。
社會科學裡面的概念—制度。 指社會結構的脈絡,是結構中的運作模式,以規則規範個體行動,裡面蘊含著社會秩序。而仁欣醫院所謂的制度,也就是他們的SOP,其實是醫院掌權者為了自身利益,通過上下階級權力的不對等,達到推卸責任的目的。事實上,就是上司讓下屬背黑鍋,遠遠不到對"制度"的討論。
「在追逐權力的過程裡面,我變成一個眼裡只有病歷、只有數據,但是我感覺不到病人真正痛苦的醫生。」
這番自白出自院長之口。院長認為往上爬,掌握權力才能改變制度,卻在追逐的過程中,改變或被改變。社會當中的各行各業都有其運作模式,而制度的癥結並不是最高權力者一個人的行為。腐化的制度可以看看上行下效的企業模式,公司效率低下,做事不懂靈活變通的職場環境,一開始是由老闆(掌權者)定立的規矩造成,可是公司管理制度是由上而下繼續順延下去的。因為利益輸送,會說話卻不會做事,而又受到獎勵的人留下。認真幹實事但不符合公司風格的人離開,劣幣驅逐良幣,最終會將新血排除掉,留下死血一動不動。
科學管理理論代表者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著有「科學管理原理」。系統地講解了原理的思想和具體方法,該原理著眼於企業管理,泰勒認為生產效率低下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管理,並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令勞資雙方最大利益化,達到管理目的。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勞動者的謬論,勞動者認為若然產量太高,會促使生產過剩,從而造成大量失業出現。第二是怠工,錯誤的管理制度下,是常見的情況(合乎勞動者利益)。第三是僅以經驗做事(缺乏技巧)。
關於企業模式的制度問題,可以舉例部份日企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一向為人詬病的行事死板和低效率,這些缺點有時候是企業的致命傷,甚至因此會被時代淘汰。代入醫院制度來看,也會有其共通點。比如縮減成本的戲碼裡面,除了使用過期藥物,還可以牽涉到更多。牽涉員工權益,常見的削減人手,重覆排班導致過勞的社會問題。或者是醫護在其位不謀其事,缺乏醫德而怠工。甚至是醫護之間爭奪升等職位,所引致的評分制度不公問題等等,才是真正的制度問題。可惜的是《麻醉風暴》沒有太多著墨,只聚焦在院長權力,更大的衝擊力被跳過了。
「你是個麻醉醫師,你應該最清楚怎麼讓別人清醒。」
葉建徳對蕭政勳說的這句話。換個角度想,透過戲劇,讓人看到或思考更多醫療糾紛背後的毒瘤,也能讓大眾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