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蕭芸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遊牧者計畫 |遊牧者的家,是心之所向。

蕭芸安
·
·
《聆聽,遊牧之心》將於清邁、曼谷兩地進行遊牧者社群的生命敘事紀錄,透過質性的敘說訪談,嘗試探究遊牧者,移動、遷徙、身處遠方工作、生活的內心歷程,以及對於異地他方的地方認同。並於遊牧者社區中進行參與觀察,記錄遊牧者工作與在地實踐的不同樣貌。同時也將透過藝術共創工作坊的舉辦,以及議題活動的參與,在遊牧者社區,與遊牧者及地方居民激盪、反思關於在地實踐的更多可能性。

1. 自我介紹

從追尋到依循,從流浪到遊牧。

「聲音旅人,在採集世界聲景的旅途中,聆聽內在的聲音。」
照片提供:基隆時空漫遊指南

我是一位來自台灣台北,擁有心理學背景的藝術創作者、表演者,以音樂和聲音作為分享、傳遞及表達的主要媒介,寫作、攝影和錄像紀錄則是我創作的延伸。

然而大部分人對我的印象,則是一個聲音的旅人。

2011年起,我計畫性地在亞洲各地旅行,進行聲景(Soundscape)採集的系列創作,並結合音樂,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展演作品。透過聲音採集、行旅觀察與紀錄,以及實際在不同城市的停留,我逐漸找到與地方建立起連結的方式。

在多年旅行、移動的過程中,我的內在歷程也有所轉變:從對外在世界的觀看,到對內心世界的覺察與反思,觀察世界的同時,也觀照著自己,從向外的追尋,到往內的依循,並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生活樣態,從一位流浪者,到成為一位遊牧者。

我的旅行計畫從台灣、中國、香港、到東南亞,圍繞著海洋、港口、聖地與華人文化的主題,但在這些探究背後,多半是對內在自我根源的探尋與貼近。

我也曾到訪日本,浸染於禪思精神的環境與文化,向亞洲最早推動公民聆聽素養的日本社會取經,思考著,我如何用個人的詮釋,將「環境聽覺意識的提升」概念,轉化為具藝術性卻平易近人的形式,傳達、分享給更多的人。

我將這些行旅的經歷化為我的行動,透過展覽創作、演出、講座、教學等方式,結合藝術、心理學與東方傳統智慧,嘗試發展出,使當代人身心轉化的實踐方法,而這一切都圍繞著「聆聽」的主題。


2. 你想去哪裡,為什麼?

泰國,清邁、曼谷,遊牧者的友善之地。

1. 曼谷,是我2016年短暫拜訪,留下好感卻未曾真正認識的地方。

2. 泰國生活型態、節奏步調及飲食風格與台灣相近,讓旅人很快便能適應。

3. 清邁被稱為遊牧者新手村,也是各式遊牧工作者、遠距工作者等族群聚集的城市,而曼谷則是近年新興移民潮及海外派駐工作者聚居的主要城市。

  • 本計畫將以「遊牧者族群」(包含數位遊牧者、遠距工作者、新移民、海外工作者等較廣義的移動族群)為主要訪談對象,在此應能接觸到大量,不同類型、背景、資歷的「遊牧者」。(請參下列具體遊牧計畫說明。)

4. 具有華人移民特色,豐厚歷史底蘊的唐人街。此外,新舊移民、世界各國工作者匯聚,也使泰國呈現多元紛雜的族群文化,讓創作者有許多可觀察、探索的主題。

5. 佛教文化內化至泰國人民內心,並體現於日常生活中,讓人感受到美好良善的整體國家氛圍,或許也是吸引遊牧者、旅人的隱性因素。


3. 你的具體遊牧計畫是什麼?

2024年4月至7月,90天時間,在清邁與曼谷,遊牧者的友善之地,聆聽、述說、記錄,一群人,遊歷他方、駐足在地,追尋心之所向的生命故事。

(1) 計畫名稱:《聆聽,遊牧之心》

「遊牧者的家,是心之所向。」

Photo by Sam Bark, Unsplash.com

關於計畫:心的遊牧,新的遊牧

Nomads,是美劇《重訪時空怪客》(Quantum Leap 中文直譯:量子跳躍)最新一季最新一集的名稱。

因為某種原因,劇中主角班恩(Ben)博士成為一位必須持續進行量子跳躍的時空旅人,從過去到未來,在轉瞬之間,他便會在不同的「時間」穿梭旅行,而在其中一個「過去的年代」,他遇見了一份真摯的愛。

「Ben,I know you had a life before, but now you are a nomad. And for a nomad, the only home is people.」---《Nomads, Quantum Leap, S2E8》

「你唯一的家園,就是人心。」生活在二戰時代的漢娜,對著本來生活在2024年的班恩說,她願意成為他在量子旅程中的歸屬。

1873年出版的古典冒險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法語: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福格先生與改良俱樂部的成員們打賭,用他堅定的信念宣稱,他能夠在八十天之內環遊世界,即使這項壯舉在當時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故事的最後,福格先生實現了這個不可思議的行動。

2024年的今天,在八十天內環遊世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癡人說夢,世界的距離似乎縮小了,對十九世紀的人們來說,這個時代的交通便捷性或許就像量子跳躍一般,一眨眼的時間,我們就能抵達想去的地方。

移動,成為了一件相對輕易的事。

後疫情時代,人們對於工作與生活的想像有著巨大的改變,許多人正在進行深度的自我反思、自我覺察與探究,希冀透過不同於過往的方式,成就更加真實的自我。

我如何生活,以及我如何工作,造就了我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我,人們迫切渴望有新的身份認同,越來越多人希望跳脫舊有的、傳統的框架,追尋更加「自我實現式」的新生活典範。

新的工作型態及生活樣貌在如今不斷被想像、創造出來:只要能連得上線,或是有某種程度的對外連結,就可能一邊旅行一邊工作;花足夠長的時間思考,並選擇最適合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宜居城市,鼓起勇氣遷居,成為另一座城市甚至另一個國家的新移民;成功和公司達成協議,建立起遠距工作模式的受雇者;沒有固定居所,以四海為家,甚至旅居酒店內或郵輪上的遊牧生活者,這些不同程度的移動、遷徙實現了新型態的一種Life & Work Style,誕生了不同類型的「自由工作者」。

我如何活得踏實充足,不再有任何的恐懼與束縛?我可不可以活得很輕盈、很自在、很自由,而且很「做自己」?我能不能在工作中實現更多的潛能與熱情,甚至我的工作與生活,就是一體的兩面?

我如何在每一處、每一時、每一刻,都擁有一種篤定的自我認定與內在歸屬感?我如何能紮根於我所在的地方,與之建立起深刻的連結,聆聽它的話語,懷抱著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過著有深度的生活?

這一群移動的當代遊牧者,是否已經具備了一種內在的穩定性?他們的旅途不是流浪,不是漂泊,不是尋尋覓覓,也不是往外索求,而是找到一處安住之地,向內探尋,既能於在地深根,也能在不斷遷移的變化轉動之中,永保核心,如同暴風內的中心。

這是遊牧者內心可能會具備的潛質,這樣的潛質,或許將能作為後疫情時代,人們未來生活樣貌與工作型態,甚至是成為自已的可能映照。

而即便沒有真的出走,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實現某種程度的遊牧,所謂「心的遊牧」,量子跳躍。

因為心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即使身體不在遠方,你的心仍舊可以遊牧。

「我們都有過去的生活方式,但現在或未來,我們都可能成為遊牧的量子旅人,而遊牧者的家,就是心之所向。」--- 《聆聽,遊牧之心》

Photo from Unsplash.com

計畫執行與內容:

  1. 聆聽、述說、記錄,遊牧者的生命敘事與地方認同(清邁、曼谷)

  2. 當代遊牧者、遠距工作者、新移民與海外工作者的敘事對照(曼谷)

《聆聽,遊牧之心》計畫,將於清邁、曼谷兩地進行遊牧者社群的生命敘事紀錄,透過質性的敘說訪談,嘗試探究遊牧者,移動、遷徙、身處遠方工作、生活的內心歷程,以及對於異地他方的地方認同。

並於遊牧者社區中進行參與觀察,記錄遊牧者工作與在地實踐的不同樣貌。同時也將透過藝術共創工作坊的舉辦,以及議題活動的參與,在遊牧者社區,與遊牧者及地方居民激盪、反思關於在地實踐的更多可能性。
------
同時,計畫的延伸,也將於曼谷進行新移民、海外工作者的敘事訪談,將「遊牧者族群」(包含數位遊牧者、遠距工作者、新移民、海外工作者等較廣義的移動族群)之生命故事做相互的對照。

(2) 行程:

期程:2024年4月至7月,共3個月,分為兩階段停留泰國清邁與曼谷。

  • 遊牧旅程第一階段(4月中旬至5月底):
    - 於清邁遊牧者社區(預計拜訪4 Seas.四海社區的實體基地)進行敘事訪談、參與觀察、議題活動參與,及藝術共創的合作舉辦。

  • 遊牧旅程第二階段(6月初至7月中旬):
    - 於曼谷遊牧者社區(找尋中)進行敘事訪談、參與觀察、議題活動參與,及藝術共創的合作舉辦。
    - 與曼谷新移民、海外工作者社群(預計從台灣人社群開始,再擴及其他當地連結)進行敘事訪談與交流。

(3) 預算:

預計總花費 89,100元(泰銖),細項如下:

  • 機票:10,000元(台北-清邁、曼谷-台北,兩張廉航單程機票)

  • 簽證:1,200元+1,900元(60天觀光簽證+延長30天簽證費用)

  • 旅行保險:3,000元(90天海外旅遊平安險300萬+旅遊不便險)

  • 住宿費用:10,000x3=30,000元(暫以單人套房平均月租金價格計算,同時將找尋社區住宿資源,以行動實踐交換住宿的方式,節省部分開銷)

  • 食費:300x90=27,000元(以每日三餐計)

  • 生活用品、電信、網路、水電等雜費:5,000元(90天生活所需)

  • 境內交通費:5,000元(市內大眾交通工具、計程車等,並包含清邁-曼谷,單程臥舖火車車票)

  • 參訪機構門票或入場費:3,000元

  • 紀錄器材裝備及耗材:3,000元(電池、記憶卡及相關耗材等)

總計:89,100元(泰銖)


4. 如果可以做到,你希望怎樣與當地建立互動?

透過敘事訪談,讓遊牧者再次自我反思,產生更深刻的在地實踐動能。透過聲音為媒介的藝術共創活動,以「聆聽」帶領參與者和地方建立連結。同時進行社區參與觀察、在地議題活動參與等。 

*在地實踐執行與期望目標如下:

1. 透過訪談遊牧者社群的行動,提供遊牧者再次自我反思、自我探究的契機,理解身為世界公民的責任,產生更加深刻的在地實踐動能。(訪談者與受訪者皆是)

2. 與遊牧者社區合作舉辦,以「聲音」為媒介的藝術共創活動,邀請遊牧者、在地居民或外地旅人等族群參與,透過聆聽,與地方建立連結,主題可能包含:

  • 聆聽、感知與覺察的方法

  • 社區聲景走讀

  • 地方環境的聲音記憶、情感與認同

3. 透過社區參與觀察,看見並記錄遊牧者社群的在地實踐樣貌。

4. 透過地方活動的參與,瞭解當地目前關注的議題與現狀。

相關實踐經歷:以聲音為媒介的藝術共創活動《聲憶八德,聲意八德》

5. 你計畫怎樣記錄整趟行程?

文字、聲音、攝影:

以文字呈現生命敘事訪談;以第一人稱視角的遊牧者、旅者身份書寫;以聲音紀實形式呈現訪談當下過程。

其餘歷程皆以文字和攝影記錄。


*旅程紀錄將分為以下四大部分,以文字、聲音及攝影三種形式呈現:

1. 生命敘事訪談:

1. 以逐字稿彙整之文字呈現訪談內容,同時以第一人稱視角的遊牧者、旅者身份書寫心得,作為延伸對照。

2. 以聲音紀實(聲音紀錄片)形式呈現訪談當下過程。

《行憶之河,同行的尋路者》2023 台北當代客家徵件展

2. 社區參與觀察:以文字和攝影呈現

3. 在地議題活動參與心得:以文字和攝影呈現

4. 藝術共創活動歷程:以文字、攝影及成果作品呈現


*旅程中所累積的素材,未來將持續轉化為藝術創作作品、展演內容等。

相關作品:《台北聲紋:我們的記憶、認同與想像》

《台北聲紋》TAV 台北國際藝術村,2022 鏈上駐村計畫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