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63《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16:一種可以預測國運的鳥!?
──────────原文──────────
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鸜鵒來巢,公在乾矦。鸜鵒入處,公在外野」。』
季氏與郈氏鬬雞,季氏芥雞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會偽讒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難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臺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弗許。請囚於鄪,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駒曰:『君其許之。政自季氏久矣,爲徒者眾,眾將合謀。』弗聽。郈氏曰:『必殺之。』叔孫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郈昭伯。郈昭伯爲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齊。齊景公曰:『請致千社待君。』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於齊,可乎?』乃止。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弗從。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翻譯──────────
魯昭公在位第二十五年春,有「鸜【音渠】鵒【音浴】鳥」飛來魯國築巢。
大夫「師己」說:
「文公和成公的時代有童謠說:『鸜鵒鳥來到魯國築巢,國君出居到”乾侯【補充:地名,黃河故道,因為水枯竭而形成的土地,因此取名為乾】”。鸜鵒鳥住進魯國來,國君去野外』。」
「季氏」與「郈【音後】氏」鬥雞,季氏給雞的翅膀上灑上芥末,郈氏給雞的腳上套上金屬爪子。「季平子」一怒之下侵犯郈氏的宅地,「郈昭伯」也怒恨季平子。「臧昭伯」的弟弟「臧會」曾捏造謊話誣陷臧氏,正躲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因此拘禁季氏家人。季平子大怒,也囚禁了臧氏家臣。臧氏與郈氏向魯昭公告難。昭公就在九月戊戌日攻伐季氏,攻入其家。
季平子登上高台請求說:
「您聽信讒言,不考察我的罪過,就來懲罰我,請允許把我放逐到『沂水』邊上。」
魯昭公不答應。季平子又請求把自己囚禁在「鄪邑」,昭公仍不答應。他又請求帶五輛車流亡國外,昭公仍不允許。
大夫「子家駒」說:
「您就答應他的請求吧。政權被季氏掌握已經很久了,他的徒黨仍舊很多,他們一定會合謀對付您的。」
魯昭公不聽。
郈氏說:「一定要殺死季平子。」
叔孫氏家臣「戾(人名)」對他的黨徒們說:「沒有季氏和有季氏,哪樣對我們有利?」
大家都回答:「沒有了季氏,就等於沒有叔孫氏。」
「戾」說:「對,我們馬上去救援季氏。」
於是他們擊敗昭公的軍隊。「孟懿子」聽到叔孫氏獲勝後,也殺死郈昭伯。郈昭伯當時正作為昭公使者被派往孟懿子那裡,所以孟氏才抓住了他。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共同攻打昭公,昭公於是逃亡。【九月】己亥日,昭公抵達齊國。
齊景公說:「願意奉送兩萬五千戶人及土地來接待你。」
「子家」說:「拋棄『周公』的基業而作齊國的屬臣,可以嗎?」昭公因此作罷。
子家說:「齊景公不講信義,不如盡早去晉國。」
昭公不聽。叔孫去齊國會見昭公勸他回國,就去見季平子,平子叩頭表示惶愧。起初他們想迎回昭公,但孟孫、季孫後悔了,於是就作罷。
─────────解說與心得─────────
上一篇內容裡的那位十九歲即位,還保有「童心」的魯昭公,此時已經在位二十五年了。換言之,此時他已經年滿四十四歲,應該不再是那個還很貪玩的國君才對。此時,一種名叫「鸜鵒」的鳥在魯國築巢而居,引起大夫們的恐慌。因為根據民間的童謠來看,只要這種鳥出現在魯國,就會導致國君出逃,甚至流離失所。查了一下這種名為「鸜鵒」的鳥,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哥」。為何八哥鳥在魯國築巢,國君就會出事呢?搜尋了一下魯昭公後續的事蹟,發現果真如預言一樣,令人不禁對這預言的準確度感到訝異。但撇開這些神秘色彩,某種鳥的出現真的會對國運有任何影響嗎?
對此,我繼續搜尋關於鸜鵒鳥的特性,發現鸜鵒鳥喜歡吃蝗蟲這類的「害蟲」,並沒有特別的惡兆。那麼為何童謠裡會認為鸜鵒鳥會帶來厄運呢?我想,會不會是因為魯國境內的「蝗蟲」太多,鸜鵒鳥飛來覓食的緣故呢?換言之,鸜鵒鳥出現前,魯國境內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蝗災,才會導致鸜鵒鳥在此築巢,甚至定居。這也就是說,童謠內容其實反映的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只是當時人沒有想到這些關聯,才會讓這則童謠帶了點神祕色彩呢!?
另一方面,除了鸜鵒鳥的築巢之外,魯國境內竟然因為另一種鳥類而爆發政變,令人感到有些訝異!這場政變的起因來自一場「鬥雞」比賽,三桓之一的季孫氏與其他家族鬥雞時,因為不滿對方的鬥雞有加裝「外掛」,所以就憤而侵占對方的宅地。但其實季孫氏的鬥雞也有加裝暗器,所以兩家因此槓上。長久以來都受制於三桓的魯昭公,在得知有幾個家族也對三桓頗為不滿下,竟然決定聯合各家族對抗魯國勢力最強大的三桓。
對此,先前提到已經掌握魯國三軍的三桓試著給魯昭公台階下,但這次魯昭公竟然鐵了心非得剷除三桓不可,可見三桓在魯昭公心中的陰影有多大。然而,魯國君對掌握在對方手中,魯昭公根本不是對手,因此昭公戰敗,連派出去的使者都遭殺害,最終只好逃亡到齊國。
此時,齊國竟然非常大方地要給魯昭公兩萬五千戶的地盤。倘若魯昭公接受的話,就代表魯國將成為齊國的附庸,三桓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取代魯國國君的地位。因此,魯昭公身旁的大夫都勸他不可以接受齊國的好處,甚至建議魯昭公改去晉國比較利。有趣的是,這整件事從頭到尾魯昭公都不聽任何人的意見,始終要與三桓對抗,也不願意投奔晉國。看來當年那位保有童心的魯昭公,此時似乎還是一樣的「單純」!?
根據這幾段內容來看,三桓的想法並沒有一致,魯昭公如果可以從中離間,讓三桓內鬨,或許還有一絲機會。但此刻始終一心要剷除三桓的魯昭公,反而讓三桓團結了起來。至此,魯昭公就如童謠的描述一樣,從此流亡國外。他是否還有回國的機會?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