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陽光大海的輪迴童話:鄧九雲讀《紳士的等待》
作者|鄧九雲(演員、作家)
我腦海中一直有個畫面:小學六年級的那個暑假,我躲在一個再也不存在的書店的角落,手裡那本關於「前世今生」的書已翻到最後附錄的指引說明,我正企圖催眠自己。
那之後沒多久,我的長髮被爸爸一刀剪成學生頭。書店變成咖啡店,然後變成便利商店。我進入一個全女子的中學宇宙。童年若是一世,全女班是第二世,那現在的我絕對已進入第三世。細胞七年汰換一次,生物學上證明我至少也重生了五次。輪轉從未停止。
那次催眠,我看見了霧花花、粉白色的風。我為自己選擇了一個西方的場景設定,還有一個剛好「沒愛完」的王子,對我笑著露出整齊潔白的牙齒。很快我就曉得,那片前世風景不過是一種對未來的想望。
後來的這二十多年,我不算命不催眠不阿卡西,不是因為不相信,反而是我從來沒懷疑過。只是某種執念要求我不能透過別人揭露那些細節。其實真假不是重點,更大的意義是我得「自由行」,才能遵循業力從而親手化解。
疫情改變了所有人。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彼此。我們的人生都有著「為什麼是我」的那些時刻,或是痛苦地目睹好人受苦,壞人得道。
每當我們這樣思考的時候,都是因為把時間看成一個「封閉的單位」——有些單位偏頗得可憐,可能只是當下你的視線範圍,有些可能是幾年,再大一點或許就是這一世。那還有更寬廣的系統嗎?前好幾世夠大嗎?若換個角度想,那所謂的經驗的系統,有沒有可能從來沒封閉過?封住我們的,不過是生生世世沒有過渡成功的貪嗔痴愛。
《紳士的等待》用了一個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了一場充滿義大利陽光海水的輪迴喜劇。對熟悉前世今生的東方人來說,裡面的投生邏輯只能當成童話等級的象徵來看——相愛的兩個靈魂,每一世總會相遇,為的不只是成眷屬,最終的心願是能一起共赴黃泉。因為比起愛情,生命才是短暫的。
故事裡來自祕魯的這位老紳士拉烏爾認為,唯有這方法(一起死),才可能終結這場迴旋。他是某種先知與療癒者,一直在美好的夏日海岸等待年少時死於車禍的初戀女友,終於在邁入花甲之年後,他等到了米蘭達。
看第一遍的時候,我覺得安德烈.艾席蒙(André Aciman)這次的浪漫實在太初級了。倒是很想聽聽原文版的有聲書,看異國風情是否能增添一點絢麗光影。過了幾天,我回憶起他前幾年聲名大噪的作品《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然後重新思考發表《紳士的等待》此刻現實的時空背景,突然被他那份愛情的執念,冷不防地輕輕戳了一下。
艾席蒙相信的是,我們生生世世都只愛著同一個靈魂。只是那個靈魂,和我,會投生成各式各樣的其他個體。只有很小很小的機率,我們能天時地利地相遇相愛,往往不是一方太老,就是一方太年輕,或是變成同性別,繼續相遇得太早又太遲。而因為癡念遺恨,讓我們不斷進入下一次的等待,所以拉烏爾會說,人生不過就是一間等候室。
但還有再更深層的一面,就是靈魂還會分裂成更多的我們。拉烏爾在一段獨白裡說:
要是我們只不過是街頭詐賭牌桌上的三張牌,遙遠的自我不停洗牌重組,那會怎麼樣?人的這些自我不斷退位卡位,舊我、新我、影我、七號我、十一號我、空有志向卻始終無法實現的自我、被拋棄而一蹶不振的自我,更有一種心願落空但仍抱一線希望的自我,而這自我畏懼著、盼望著舊我前來營救,寄望有朝一日舊我能擊退這個一輩子身不由己的自我。
在大疫之年,身不由己成了一種共情。能追求一份有點平凡、甚至稍嫌庸俗的愛情,都可能是種奢侈。我們最想聽見的,哪怕只是一句真心情意的噓寒問暖。一個人遞上一瓶礦泉水給你,只因為他也感覺到渴了。能在同一個溫度、同一種感受裡的每一刻,或許都已是我們今生相遇的最高潮。●(原文於2022-07-01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紳士的等待 The Gentleman From
作者: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
譯者:宋瑛堂
出版:麥田
作者簡介
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
一九五一年生於埃及,在家裡說法語、義大利語、阿拉伯語等多國語言環境下成長,然而因猶太身分,雙親遭埃及政府驅逐出境,之後他們成為義大利公民,於一九六八年搬至紐約。後來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他曾於普林斯頓與紐約大學任教,現於紐約市立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普魯斯特。他的著作超過八部以上,包括改編為電影、榮獲浪達文學年度好書獎、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好書等多項大獎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獲懷丁作家獎的自傳回憶錄《Out of Egypt》,《紐約時報》書評推薦本書具有馬奎斯與契訶夫的寫作風格。另著有獲亞馬遜書店、Goodreads年度最佳圖書的《愛的變奏曲》,以獨屬當代的浪漫愛情為主題。二〇一九年,出版《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續集,得到國際媒體、讀者熱烈回響。最新小說著作《紳士的等待》再度以南義大利為故事背景,探討愛與命運,由知名獲獎配音員愛德華多·巴萊里尼(Edoardo Ballerini)錄製有聲書,完美呈現安德列.艾席蒙已臻完整的永恆愛情觀,廣受讀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