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或永生,需要花多少時間來找到轉換的分界?
今天在買晚餐的時候,照例聽著喜馬拉雅裡面的有聲書,聽著一個玄幻的故事的時候,裡面講到某一個宗門因為主角天賦異稟,所以十分開心,還將宗門裡面的各種資源都傾全力交給了主角,讓他可以更快速地提升自己的修為。聽到這我突然開始思考,為什麼裡面的各個長老,會這樣傾力犧牲自己的提升機會,犧牲自己的資源,來成就一個有潛力的主角呢?
當然這畢竟只是一個故事,只是這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件事情,在現在的社會裡,要一直不斷拚命努力到什麼程度,或是到什麼年紀後,才會開始放下自己擁有的資源,或是停止繼續爭取資源,來放給下一代呢?
我還記得幾年前的一部電影 - 《露西》,中間提到的經典概念,就是生命的目標,就是爭取時間。若是環境適合物種延續,那生存的策略就會是繁衍迭代;但若是環境逐漸惡劣,物種的生存策略也會隨之改變,成為了利己甚至是更長遠的目標 - 永生。
這也是我今天聽了有聲書到一半的時候心中突然出現的疑惑,如果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生存策略的兩個方向 - 繁衍及永生,那我們要如何知道什麼時機來改變這兩種策略呢?我相信這個問題對許多物種來說,應該是非常大的難題。姑且不論到底有沒有可能發展出永生這麼難以企及的目標,光是要持續對抗環境,讓自己不被惡劣的外在條件打倒,就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
說到這裡,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那個議題。不知道是不是潛意識中已經有感覺到了,外在的環境可能不利於繁衍,所以持續選擇每天想著如何能夠提升自己,不要喪失競爭力,然後可以讓生活過得儘量好一些。也因為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壓力,不願意再將痛苦傳遞下去,所以選擇不要走入婚姻還有不要有孩子,規劃各種長照、防癌等保險,安安分分地照顧好家人,然後結束在這一代。
其實一直以來的想法就默默地往這個方向發展,也沒有多想地這麼實踐著。所以我也一直以為,是不是現在的少子化,跟大家生活上的剝奪感這麼高有關係?但轉念一想,在中世紀的時候,人類面對黑死病、糧食缺乏,甚至是各種威脅,為什麼沒有選擇不繼續繁衍?是因為當時的避孕概念不普及,以及多個人多個生產力的社會文化影響的嗎?還是真的只是現代人想太多呢?究竟我們這一代,需要努力到什麼年紀才能真的放下,然後把資源還有機會交給下一個時代,創造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還有未來呢?一切的一切,我想我還需要再多點智慧,讓自己更成熟,等到時機到的時候,才能了無牽掛地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