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東加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微故事+閱讀分享: Anatomy of an Illness as Perceived (東加豆)

東加豆
·

微故事+閱讀分享: Anatomy of an Illness as Perceived (東加豆)

微故事+閱讀分享: Anatomy of an Illness as Perceived (東加豆)

霓虹燈的光芒刺眼地映照在阿詩疲憊的臉上,她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進那間充斥著消毒水氣味和低沉呻吟的病房。父親,那個曾經意氣風發、叱咤風雲的男子,如今卻像一株枯萎的植物,蜷縮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語。

「阿爸… 」阿詩輕聲呼喚,父親卻沒有反應,只是無意識地抓著床單,指縫間滲出污穢。紙尿片空空如也,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湧上阿詩的心頭。這不是她認識的父親,那個堅毅、幽默、充滿生命力的父親,到哪裡去了?

醫院的失誤像一場噩夢,不斷重複上演。文件錯漏百出,父親像個皮球般被轉來轉去,不同的醫生、不同的病房、不同的醫院,每一次轉移都是一次新的折磨。止痛藥成了唯一的慰藉,卻也麻痺了他的意志,消磨了他的精神。他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有些失智,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

阿詩想起父親在醫院的遭遇:失禁無人理會,紙尿片被偷,營養餐食不知所終。她曾以為這只是劣質老人院才會發生的事,沒想到,在號稱大都會的政府醫院,竟然也上演著同樣的荒謬劇。

她感到絕望,感到無助。父親的悲觀情緒像一張巨大的網,將他牢牢困住,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法拉他一把。他拒絕進食,拒絕治療,拒絕一切積極的嘗試。

直到有一天,阿詩偶然翻到一本舊書:《疾病解剖學:病人眼中的疾病、療癒與再生》。書中,作者 Norman Cousins 的經歷與父親的遭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嚴重的疾病、醫院的冷漠、以及積極情緒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

阿詩的心頭一震,彷彿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她開始嘗試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播放父親喜歡的粵語老歌,講述一些輕鬆有趣的故事,儘管父親的反應微乎其微,但她從未放棄。

然而,時間並沒有帶來奇蹟。父親的病情依然沉重,他的眼神依然空洞。阿詩明白,這不僅僅是疾病的折磨,更是社會體制、醫療制度、以及人性的冷漠所造成的傷害。她開始思考,一個社會,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療照護都無法保障,又如何談及人性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

她決定為父親,也為所有在體制縫隙中掙扎的人們,發聲。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病房外的霓虹燈依舊閃爍,阿詩緊握著那本舊書,心中燃起一絲微弱卻堅定的光芒,那是希望,也是抗爭。

故事完!

書本簡介:

書名:Anatomy of an Illness as Perceived by the Patient: Reflections on Healing and Regeneration

作者: Cousins, Norman

出版日期:2019年

語言:英文

《疾病解剖學:病人眼中的疾病、療癒與再生》詳細分析與重點整理

本書作者諾曼·庫森斯 (Norman Cousins) 以自身在1964年罹患嚴重膠原疾病的經歷,闡述其對疾病、療癒和再生的獨特見解。 全文並非單純的病歷記錄,而是作者運用自身知識和觀察,結合醫學研究,探討身心靈健康與疾病恢復的關係,具有強烈的個人反思色彩。以下將從幾個方面詳細分析本書重點:

一、疾病經歷與診斷:

作者在1964年8月從國外返家後,迅速出現高燒、全身酸痛等症狀,病情迅速惡化,導致關節僵硬、行動困難。血液沉降率 (sed rate) 高達115,遠超正常值,顯示病情危急。醫生診斷為嚴重的膠原疾病,一種結締組織疾病,其中一種可能性為強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脊椎結締組織正在崩解。醫生坦言康復機率極低,僅為五百分之一。

二、對醫院體系的批判:

作者對當時的醫院體系提出尖銳的批評,主要包括:

  • 衛生條件差: 醫院容易滋生細菌,感染風險高。

  • 醫療檢測過度: 重複且不必要的血液檢測,浪費資源且對病人造成負擔。

  • 藥物濫用: 過度使用鎮靜劑和止痛藥,而非針對病因治療。

  • 忽略病人休息: 醫院的例行程序經常打擾病人的休息,影響康復。

  • 營養不良: 醫院提供的食物營養不均衡,過度加工,缺乏新鮮蔬果。

三、尋找病因與療癒方法:

作者積極主動地參與自身治療,並嘗試尋找病因。他懷疑莫斯科之旅中接觸柴油和噴射機的廢氣可能與疾病有關,並推測自身可能處於腎上腺疲竭狀態,降低了免疫力。他進一步思考壓力和負面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提出假設:積極情緒,如愛、希望、信心和笑聲,是否能產生積極的化學變化,促進身體康復?

四、積極情緒療法與維生素C療法:

基於上述假設,作者與醫生合作,設計了一套結合積極情緒和維生素C的療法:

  • 積極情緒療法: 觀看喜劇電影、閱讀幽默書籍,引發笑聲,減輕疼痛,並觀察笑聲對血液沉降率的影響。作者發現,10分鐘的開懷大笑能帶來至少兩小時的無痛睡眠,且每次大笑後血液沉降率都會下降至少5點。

  • 高劑量維生素C療法: 作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 (最高達25克),觀察其對炎症的影響。作者發現,高劑量維生素C能有效降低血液沉降率。

五、療效與反思:

透過積極情緒療法和高劑量維生素C療法,作者的病情得到顯著改善,血液沉降率下降,疼痛減輕,最終恢復到可以正常工作的地步。雖然並非完全康復,但已取得令人驚嘆的成果。 作者也提到,多年後,醫學研究證實了阿司匹林在治療膠原疾病方面的潛在危害,以及維生素C的益處,進一步支持了他的療法。

六、本書的啟示:

本書的核心思想在於身心靈的整體性,以及積極情緒在疾病療癒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的經歷不僅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康復案例,更引發我們對現代醫療體系、疾病成因和身心健康關係的深刻反思。 本書也強調病人積極參與自身治療的重要性,以及醫生與病人之間良好溝通與合作的必要性。

總結:

《疾病解剖學:病人眼中的疾病、療癒與再生》是一部結合個人經歷、醫學知識和深刻思考的著作。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疾病康復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希望和積極生活態度的宣言。 作者的經歷和見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啟發我們重新思考疾病與健康,以及身心靈整體健康的重要性。 雖然作者的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疾病,但其強調積極情緒和自身參與治療的重要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

作者簡介:

Cousins, Norman 諾曼·考辛斯(1915-1990),一位傑出的美國多面手,身兼記者、作家、教授及和平倡議者數職。他早年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並在《紐約晚郵報》及《星期六評論》等知名媒體任職,期間更將《星期六評論》的發行量大幅提升。 考辛斯畢生致力於和平運動,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促成美蘇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並獲得多項和平獎項肯定其貢獻。此外,他對醫學領域亦有深入研究,尤其以其自身經歷及「笑療法」的研究聞名,其著作《患者自己的疾病剖析》更被改編成電影。他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對和平與健康的追求,影響深遠。

全篇文章完!

寫作日期:2025年2月20日 

完成時間 : 11:24pm

文. 東加豆

我除了寫微故事和閱讀分享,還製作有聲書,希望我們能互相認識。

喜歡我的文章嗎?盼得到您的支持、點讚,或分享我的文章,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tonkabean.me/支持與鼓勵/

關於我:tonkabean.me/

其它閱讀分享:

matters.town/@tonkab...

我的故事選集

matters.town/@tonkab...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