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有感:過埠新娘

叮噹
·
(修改过)
·
IPFS
·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七十年代末,叮噹年紀還小。印象中有一個電視劇集名為「過埠新娘」,依稀記得一幕是女主角從老遠地方來到香江尋找未婚夫不遂,女人徬徨無助,不知如何是好。說也奇怪,叮噹除了對這一幕有些印象之外,其他內容彷彿失去所有記憶。

當年電視台以「過埠新娘」為題拍攝劇集,固然是因為不少女子從某國嫁到香江,成為人妻,兩地通婚自然成了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誠然兩地婚姻最大的矛盾,在於男女雙方在知識、語言、文化和生活差異下產生巨大衝突。此外,更多的婚姻悲劇是建築於金錢和美色之上,結果最後人財兩空,悲涼不已。因此,每當人們談及這些嫁到外地的「過埠新娘」,貶斥總是多於一切。

電視劇集「過埠新娘」劇照

坦白一點,叮噹也可稱得上是一名「過埠新娘」,不是嗎?她從香江嫁到花旗,乎合了女子嫁到外國而被冠上「過埠新娘」的標準定義。當然有朋友為叮噹解說,指她不能與昔日的「過埠新娘」同日而語。雖然如此,叮噹還是笑稱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過埠新娘」,因為現實狀況就是如此,何須設法躲避世人對「過埠新娘」的負面標籤?畢竟任何事物總是一體兩面,視乎我們從那一個切入點看事情。事情好與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家母告訴叮噹一個故事。四十年代出生在澳門,家境豐裕的母親,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惜好景不常,因為家道中落,少年時候便需輟學,到親人家裡當女工,照顧小孩和料理家務。母親長相漂亮,加上工作勤快,深得一位親人鍾愛。

親人的丈夫和兒子在花旗西岸經營了一家洗衣店,她因不適應國外生活,最後選擇返回澳門街生活。親人念及生活在國外的兒子已屆婚齡,便寫信給丈夫,欲將家母介紹給自己的兒子。就這樣,家母被帶往香江,與人相親去了。

當年母親只有十五歲,親人的兒子大概是二十四歲。他非常喜歡樣貌娟好的母親,除了約會之外,還給母親送上漂亮的衣服和禮品,雙方亦開始談論婚嫁條件。男的快要抱得美人歸國,當然喜氣洋洋,可惜好夢難圓,原來在最後關頭,年紀還小的母親因為害怕嫁到遠方,遇到困難,求助無門,加上對男方不太感興趣,便毅然退還衣服和禮品,回絕了婚約。婚事被母親叫停,男方固然失望,不過親人的兒子很有風度,還是堅持將衣服和禮品送與母親。母親自澳門街到香江相親以後,再沒有回去,並且留在香江工作,後來更認識了家父,結婚生子,開展了一段新的生活。

叮噹聽了家母的故事,笑說當年母親沒當上「過埠新娘」,意想不到,她的女兒竟嫁到花旗東岸,成了「過埠新娘」。世事是不是很有趣呢?不知道當年欲娶家母的那一個男生,現在生活如何?是否過著兒孫滿堂、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上一個世紀,女人選擇嫁到外國,成為「過埠新娘」可能有成千上萬的因由,例如為了自己、為了家庭…… 同樣地,亦有不少女人如家母一樣,拒絕了成為「過埠新娘」的機會,她們也有成千上萬的原因支持自己的決定。事實上,各有前因莫羨人,當我們選擇了一個方向前進,也就是說人不能回望那些沒有選上的風光。若要後悔那些從沒選上的路,倒不如繼續前行,享受屬於自己的美好,不是更好嗎?


「過埠新娘」小資料:

「埠」,古亦作「步」。意思是指停船的碼頭或靠近水的地方,例如埠頭、本埠、外埠和船埠。此外,「埠」亦指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地段與外國通商,因此該城市會被稱為開埠和商埠。至於「過埠」則是代表去了這一個埠或去了這一個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廣東一帶大量僑鄉到了海外謀生。生活安定以後,已屆婚齡的華僑男子若要娶相同種族的配偶到國外作伴,只能回到原居地,大陸、香港和澳門物色結婚對象。

早年因著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較長時間和費用,故此「過埠新娘」的婚姻模式應運而生。一般而言,「過埠新娘」的相親是通過書信來進行。先由一方親友作間接介紹,男女雙方隨即寄上全身及半身照片各一張,並附上詳細的個人資料(包括家庭狀況和簡歷等等)。倘男女雙方有興趣,方才作進一步的書面接洽,議論婚嫁條件。一旦婚約議成,男方需要匯寄聘金和旅費,並且代為辦好僑居地的入境手續,通知女方按時起程到國外成親。

後期因著旅運交通狀況有所改善,「過埠新娘」的議婚形式也有了變化。男方會從國外返回香港和澳門小住一段時間,待物色到滿意對象後,經過短期交往,談妥婚嫁條件和辦好女方入境手續。男方會先行離開,稍後女方才會帶著嫁妝出國當新娘子。 

的而且確,「過埠新娘」是一個因時代而產生的婚姻形式。無論是照片相親又或是短期交往都不能保障男和女得到美滿婚姻,雙方是否情投意合,也要等到婚後才能下定論,因此不少婚姻悲劇常常發生在這些「過埠新娘」又或是「本土新郎」身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叮噹來自香江的叮噹,遠嫁到米國。願與你分享她在花旗的「和蕃」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