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重建專題 (三)【未被聆聽的少數族裔聲音:這是我的家、我的社區】

張慕瑾
·
·
IPFS
·
在深水埗的大街小巷,經常都見到非華裔居民的身影。有老街坊直言「阿差(泛指印、巴裔)很少搶東西,反而越南人(品流)複雜」;亦有年輕居民說,會少到某幾條街,不諱言是因為較多南亞裔人士聚居。不應否定的是,少數族裔也是深水埗的重要生產力。走訪區內部分少數族裔,他們都表示,多年來依賴這區較低廉的租金,經營小店自食其力,不過近年租金上升,經營已越見困難。他們都說,假如要重建,應該只能離開。

在深水埗的大街小巷,經常都見到非華裔居民的身影。有老街坊直言「阿差(泛指印、巴裔)很少搶東西,反而越南人(品流)複雜」;亦有年輕居民說,會少到某幾條街,不諱言是因為較多南亞裔人士聚居。

不應否定的是,少數族裔也是深水埗的重要生產力。走訪區內部分少數族裔,他們都表示,多年來依賴這區較低廉的租金,經營小店自食其力,不過近年租金上升,經營已越見困難。他們都說,假如要重建,應該只能離開。

有區議員表示,少數族裔一直「分擔」了一些不起眼的小商業、「dirty work」,像擺地攤、賣二手物品等,而這些都是社區經濟的重要組成。而作為「基層中的基層」,這些居民的聲音更是乏人聆聽,「從來都沒有人問過……如果要重建之後會怎樣?他能不能住在這裏?」

在大南街一家開業九年的雜貨店,南亞裔店主與記者閒談幾句後,轉過身去,不久再回來,遞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香料茶。店內賣的都是普通雜貨、家鄉小食或用品,他不時倚著櫃檯,與兩三同鄉閒聊近況,同時手上收錢、出貨,動作利落。「我的家人、社區都在這兒。」被問到對深水埗的印象,他這樣說。

深水埗的社區經濟中,除了商舖,還有地攤、天光墟、排檔、巷舖,當中好一部分,都是由少數族裔經營。

根據 2021 年人口普查,香港有約 62 萬名少數族裔居民,若只計算南亞裔,則是 101,969 人。深水埗的居民比例中,有 5.1% 是南亞裔,即是大約 5,200 人。在 18 區之中,這個比例排名第 6。

但人口普查所計算的南亞裔,只包括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孟加拉人及斯里蘭卡人。事實上,南亞族群要更多元。另外還有泰國、越南等東南亞族群等居於此區。


【問卷、官方網誌均未提及少數族裔】


根據市建局發布的擬重建範圍,受影響的區內人口約為 10 萬人。當中有多少是少數族裔,目前難以查核,而在市建局發布予業主的問卷,及局方分別於 2 月及 5 月發表的兩份網誌中,均沒有提及少數族裔。

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指出,深水埗有其獨有的「草根生命力」,各種二手貨物在區內流轉,電器、唱片及雜七雜八的物件等都可以在地攤找到。相對於服務區外人,更重要的是「內循環」─── 滿足區內基層的消費與生活方式,「很多商舖都是照顧住在那裡的低下階層,所以店舖本身都是相對草根。」

深水埗區議員李庭豐便解釋,如海壇街、醫局街一帶,都在重建範圍內,少數族裔和一些難民則在該處經營地攤,販賣二手物品,「這些所謂的 dirty work 的一些行業,其實就會消失」、「當你參考觀塘裕民坊,那些小街全被市區重建吃掉,變成一個很完整的地盤……沒有了大家習慣了的,那種經濟的活動,一些生活的網絡之類。」

低收入的少數族群,亦正是依靠這種「草根內循環」維生。據 2018 年發布的《2016 年香港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2016 年深水埗區的少數族裔貧窮人口約 2,900 人,貧窮率是全港第 2 高,當中南亞裔貧窮人口便佔約 1,400 人。

【研究員:失去自給自足社區,需由社會負擔】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便認為,若這些人口因重建而須搬離深水埗,其實只是把區內的貧窮問題轉嫁別區,甚至須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他(市建局)完全沒有看到,深水埗是一個基層可以養活自己(的社區)……減低了政府負擔、社會成本。我們在深水埗有做一些研究,整個社區是可以自給自足,例如有百多間教會……穆斯林教會還有基督教教會,當中有不少是做 social service(社會服務)。這些沒有了,那些人就由政府接濟,其實那個社會成本,是個很巨大的負擔。」


從前文提到的大南街雜貨店,一直走到街尾,十字路口附近便有一家士多。門外放的是新鮮蔬果,店內則是各類的日常生活所需。店內佇立兩個大型雪櫃,塞滿了家庭裝牛奶。老闆說,客人習慣一次買四、五支,就是一家人整個星期的份量。


老闆一家四口從巴基斯坦來港,先在天水圍住了 14 年,後來才搬到深水埗。他說,以前在天水圍街市內開店,租金相若但空間較小,營業時間也有限制。現在的店大得多,孩子能坐在店內角落玩耍,工作時也能分心照顧。


【不是說搬就搬】


老闆說,除了本區居民,他的客人中,還有人特意從沙田、大圍、葵涌等乘車前來,因為深水埗物價便宜。對於重建,他也是一知半解,只說「find a new shop is very hard(找新店很困難)」、「lost customers, lost money(沒了客人,也沒了錢)」。


走訪區內由少數族裔經營的商店,大多不知道重建計劃,或者不知詳情。他們只共通地表示,若重建,就「close(關閉)」,也可能要搬。


「搬」卻不是字面上的一個字般簡單。以就學為例,據 2021 人口普查,18 區區議會分區中,在南區上課的少數族裔人士比例最高,達 10.4%,其次已是深水埗的 10%。可以想像的是,相對於南區的普遍高收入,及以白人佔多的族群,深水埗的少數族裔學童,若要重新適應、融入另一學校,會困難得多。


「南亞裔、少數族裔那些從來都沒有被諮詢,」李庭豐表示,市建局長久以來,在推行市區重建時,都少有透露重建後的全貌,較弱勢又受影響最大的群體的需求,也一向無人過問。如市建局的問卷只發給業主,雖然會諮詢個別區議員和民間團體,但「諮詢的焦點不在他們(少數族裔)身上」。


「其實從來都沒有人問過……將來這裏如果重建之後,他會怎樣?他(還)能不能住在這裏……他生活有多大的,翻天覆地的轉變?其實這些是沒有人問過。」


記者|張慕瑾
編輯|劉偉程

原文早前刊於留下書舍 Facebook, Instagram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