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贾鉴《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2022冬
2021.12.14
晚上旁听贾鉴老师的《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很有启发。老师学养很好,真诚。希望之后每周二晚上都去听。
老师很喜欢罗兰巴特,提到他的“神话”概念:
周宪《文学理论导引》页339-340:
那么,如何来分析文学话语中表意实践的意识形态呢?巴特的神话学分析提供了个范例。尽管他分析的是一张照片,但其原理放到文学研究上来同样有效。这张照片刊载于《巴黎竞赛》,画面上是一个身着法国军装的黑人士兵正在向法国国旗敬礼。
乍一看来,这幅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法兰西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一个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致敬,意味着法兰西帝国的子民们不分肤色和种族都一致效忠于它,看起来是很自然的。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幅照片还传达了另一层意思,黑人士兵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其宗主国,这不啻是对那些批评法国殖民主义霸权的人的一个很好的回应。但是,就在这个看似自然的画面上,巴特要揭示示出不自然的“神话”(即意识形态)特性。他认为,人们从这幅照片中看出的上述意思只是该图像文本的第一层涵义,他称之为语言系统。其实这个文本还有第二层涵义,就是它的神话系统。如果说第一层显著意义是本义的话,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需要关注它的转义。在这幅照片中,可以解读出的另一层涵义是法兰西特征与军事扩张特征的融合,它含有法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军事扩张的意味。法兰西帝国性和黑人士兵行军礼在这里具有统一性,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黑人士兵敬礼的被动性和被迫性在照片中被悄悄地隐藏起来了,其形象乃是一个实际的、天真的、无可争议的形象。显然,在这里第二层转义往往被第一层本义所遮蔽、钝化了,好像它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就是巴特为什么要用“神话”这个概念的用意所在,神话分析就是要揭示隐藏在本义后面的转义,亦即意识形态的建构。
西方现代的消费社会
1、西欧和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东欧90年代后的变化
东欧剧变,“历史的终结”,情况和国内比较像,所以不管做诗歌研究,还是社会分析,贾老师都会把东欧90年代特别拎出来让大家注意
米沃什,贾鉴很喜欢的,非常重要的波兰诗人
2022.2.15
今天选择去听贾鉴的课而不是一起吃晚饭,依然是解答我诸多困惑的一堂课,非常精彩。每听一次都是上帝般的恩赐,听一次是一次,太难得的机会,都是缘分。贾鉴的难得在于,对人世间的通透、勇敢、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准确清晰且富于诗意的表达。
开头就解答了一个重要的疑问。如何理解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深刻。和大多数人所想的相反,父母和我们,并不是血浓于水,或者说血浓于水并不能概括这种关系的全部。现代都市中,父母和子女并不理解彼此的生活逻辑,也走不进彼此的生活逻辑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是一种常见的都市病。这并不是哪一方的错,而是因为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的那方,都更容易信任和同龄人共享的符号。因此代际之间总是充满不理解甚至争吵,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女和父母是“陌生人”。
齐美尔“金钱的逻辑”“时尚的哲学”。春季听课过程中,尽量把原典都看一看,找机会和老师交流。
贾鉴非常推荐王家卫的电影,他看了墨镜王所有的电影。看完他的电影,感觉没懂可能是懂了,只要转变观念:这就是一个拼盘社会,是虚无的一场梦,作为观众的我们强烈意识到电影主角们的虚无,这就对了,这就是王家卫要揭示给屏幕面前的我们的真相:生活或消费社会的虚无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和书都推荐,当然更推荐书。美国梦的深层,是拜金时代,是平面而畸形的社会,是金钱的堆积,没有纵深。不过是同一个东西不断重复,达到规模,发出宏大的声量。
这是理解20世纪后半叶消费主义思潮的关键,也是许多文学艺术背后的原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时尚与个性无关
最后也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判断:尊重知识和智慧,不分国界。这应当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文主义者的心态。以“思辨力”而不是“国别”论英雄。
同代人/代际是一种虚假的概念,只有“个体”是真实的。所以有些父母和子女相处得好的,其实是两个个体彼此尊重、水平相当的结果。
2022.3.1
和诗
(一)
作为工程师/她让整条街穿过作者
——《单向街》开头
(本雅明一方面沉溺于现代性,一方面使他惆怅,一曲现代性的挽歌)
我还没有老去
上海已经自我覆盖了六次
我坐在原地
城市穿流而过
置于流动空间
掬水月在手
除了同样的名字
如今她的一切与我无关
(二)
集市广场上有一口井。傍晚,女人们走来走去
然后便是寂寞:远古的潺潺流水声
——《单向街·旅行纪念》
这个城市里普通死者的痕迹
给予我安慰
在那里我看到一个生命全部的意义
(三)
地铁
——《面包存放间》
他是一个地铁爱好者
满怀喜悦 地铁开向下一站
20条地铁线构成繁复的地下迷宫
一个神秘的诱惑
今天下午 滴水湖是他的目的地
他隐秘地希望地铁通向地下而不是地表的世界
他大胆地想 地下才是所有人的目的地
那也是他的归宿 那一刻
他感到这个城市前所未有的温暖
根据贾鉴在课上对本雅明的解读,转换语言写的诗,好像意识到真正的写诗是怎么一回事了。
听贾鉴解构成语
人去楼空:以不在场的方式,在“人去楼空”的空间看到这一切的人,比“人去楼空”本身更动人。
用看别人的方式看自己,是一种高级的看法。
太宰治在一个小说里写他和小姐姐,他们走过那个街道,回过头去,好像还能看到他和小姐姐一起走来的样子。
(市面上的太宰治都被玩坏了)
体验,是靠自己活出来的。是教不会的。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生命/都市/时间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波德莱尔
修辞上来说,叫“悖谬性”
村上春树《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前世完美到极致的因缘,不过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在现代社会,不管是对物理空间还是他人,我们很难感受到永恒感,感受到真正的归属、联结感。我们抓不住内心的情感,但我们即使抓不住,也要努力激发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就像普鲁斯特写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用艺术抵御“过渡、短暂、偶然”,对他而言,他能写多久、多丰富,时间和记忆就有多久、多丰富。这就是人的不屈服,这个人性不会歌颂战争,不畏惧强权,这就是完整、健康的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