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叛逆”青春期,对性别陈规的痛苦反抗 | 播客
青春期女性经历了哪些转变?她们为什么无缘无故地变得情绪低落、自我压抑,酗酒、吸毒、饮食紊乱,甚至想自杀呢?谁是青春期陷阱的挖掘者?
《复活的奥菲莉亚》一书回答了以上问题,以奥菲莉亚情结来探讨青春期女性的困境。作者玛丽·皮福(Mary Elizabeth Pipher)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曾为多位青春期女性进行心理咨询,诉说自己遭遇的各种困难。作者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文最早出版于1994年,但仍然能回应中国当今青春期女性的经历。本文将从本书出发,探讨国内社会对青春期女性的影响。
01 |青春期是美好还是灰暗?主流文化和个人经历的矛盾之处
❇️ 王芳
很多人已经不再处于青春期,但那时的变化和遭遇还影响着我们。青春期可能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很多女性小时候充满活力、生机,无拘无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征服欲,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能量好像突然消失了。
这本书借用波伏娃的说法——“青春期就是当女孩认识到男人具有权力,而自己的权力只有来自承认并依附于男人的时候。”
🧂小言
国内普遍将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当作问题来看待。作者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国内视为“叛逆”的青少年行为。在美国有时会得到赞赏。比如,青少年不告诉父母去哪,别人可能会很高兴地说,你的孩子有多独立,这是一件好事。通过这本书,我对叛逆期有了新的看法。它其实有积极的一面。
🍉 猪西西
在青春期时,我发现世界的规则变了。在学校里,如果你爱学习,同学会觉得你不酷,但是父母和老师有另外一套标准。当我被虫吓到大叫,我妈说,她不喜欢娇滴滴的女生,让我不要长成那样子。当我和朋友玩乐,哈哈大笑,我爸说,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不好,他觉得我应该像淑女一样。
各种规则突然涌过来,我无所适从。影视剧和小说总给青春期贴上美好、无忧无虑等标签,而我觉得那是不自由、没有什么选择的状态。
❇️ 王芳
对我来说,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神秘的、突然出现的。突然有一天,我跟我弟不在一起玩了,开始感受到同辈压力,但又希望融入同辈群体。当我回忆起青春期,它是一段比较压抑、灰暗的时期,虽然有朋友,但能深入交谈的不多,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孤独。
不自由、缺乏选择是很真实的状态。青春期时,我们想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独立性,但在经济上却很难独立,需要依附于父母。我们想寻求自我,但在青春期,我们很难选择父母、朋友、生活环境。
02 |青春期——外貌焦虑的开始
🧂小言
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开始发育,大家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我也是。我一开始更关注自己的胸部,小时候是什么都不穿,后来穿小背心,再后来穿胸罩。我的大学男女比例是1 : 9。大一大二时,我坚持穿运动服、扎马尾。到了大三,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于是开始化妆、穿高跟鞋和裙子。当时想融入一个所谓成年人的世界,我觉得一个成年女人就应该是那样。
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开始变得女性化,比如开始关注自己的身材、化妆打扮,也有很多人从这个时候开始节食、减肥。如果不做这些,她们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挤。
🍉 猪西西
因为别人的评价,我开始留意到外貌。在听到别人对美丑的评价之前,脸只是让我识别出谁是谁的。有一次,同学告诉我班上有个男生喜欢我。电视剧里,被异性喜欢的人都长得好看。我就有了偶像包袱,开始照镜子,但是照镜子还不能让我妈发现。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成为别人凝视的客体。
❇️ 王芳
大学毕业即将进入职场时,我开始学习化妆、穿更正式的衣服。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带来的压力,当我们进入某个社会系统,就要遵循这个系统制定的规则。
自我在和别人的关系中建立。理论上来讲,面对别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接受或者可以拒绝,但实际没那么简单。当我们处于文化压力很强的社会环境,或我们迫切融入某个群体的时候,就更容易受到集体文化的影响,从而迎合他人的眼光。
03 |青春期的性禁忌
❇️ 王芳
从我们的青春期到现在,社会对性的态度依然保守的。在我上中学时,大部分同学对性是无知的状态。到了大学,有同学问“做爱为什么要脱内裤”?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初中已经有人发生了性关系,还有女生怀孕,生下孩子。当性属于禁忌,情况就会两极分化。
很多女性对性有恐惧和担忧,比如说害怕怀孕、得传染病等等,在一个充满评价的氛围中,就讲出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就更困难。这本书讲到,90年代的美国对性相对开放,但依然有很多青春期女生对性并不了解。作者提出,练习拒绝很重要,包括练习在性关系中怎么去拒绝。
🧂小言
书中提到女生大多数有过性行为,但是她们依然对性感到困惑,有时是聚会的氛围似乎发生性关系很自然;有时是男朋友要求发生关系,周围朋友都说,多次约会不发生性关系是有问题的。尽管在一个不保守的文化环境里,但她们在性方面也并非完全自主。
我上高中时,有一对情侣在地下停车场做爱,被别人偷拍、传播。当事女生后来好像转学了,男生却没有。有一位朋友在高中时堕胎,这件事她只对几个人说过。这些事件让我觉得,就算自愿发生性关系,女生要承担的后果也比男生多得多。
🍉 猪西西
在初中前,我对于性的认知仅限于细胞。高中时,有很多男生会比中指,我也比。我觉得像男生那样粗鲁、自由挺酷的。有个男生一脸怜悯地看着我说,“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说,“我知道,就是操的意思。”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操”这个词代表强奸。很多骂人的词都有性暴力的含义。
自小至大的教育中,我们似乎不知道如何建立并维护个人边界。我知道的拒绝性行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贞洁观,这当然站不住脚,我能果断地反驳;另一个是潜在的安全和健康风险,但这有可能造成性自主性的缺失。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女生性骚扰我,这既不会有怀孕的风险也不会得病,我会困惑于用什么理由拒绝骚扰?
04 |在不够友好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支持
🧂小言
90年代的美国,大众文化充斥着酒精和性,但性知识缺乏,性暴力频发。书中写道,有个女孩以为口交才会怀孕。当时在美国,每四个妇女中就有一个遭受过强奸。书中提到一起性侵案,施暴的几个男生都没有被惩罚,同学觉得这没什么,甚至在有些地方,他们还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社会能包容强奸犯,却对女性有很多要求。
❇️ 王芳
我读初中时,要在镇上住校。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许多学生去网吧玩。我觉得互联网对性和暴力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加剧了性污名。在大众文化中,女性总被描绘成被动角色,比如霸道总裁偶像剧中的女性。
🧂小言
这本书中几乎每个女孩的康复都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但那些父母酗酒或有暴力倾向的女性,她们该怎么办呢?除了原生家庭,女性还有哪些支持来源呢?
非洲有一句谚语 “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作者提到青春期少女最理想的环境——像小镇那样安全的社区,同时兼具开放和包容,让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 猪西西
“百花竞放”那章讲到几个原生家庭不好的案例。一位女性通过对母亲的回忆,通过相信有一个人爱她来找到力量。有一个女生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持。每个人的支撑点都不一样,爱好、梦想也很重要,都可能是应对困境的力量来源。这都是超越家庭的例子。
05 |为什么要谈论青春期?
🧂小言
青春期问题一直在延续,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比如,成年女性也普遍存在外貌焦虑。一方面,外貌可能直接影响就职、择偶;另一方面,女性在青春期时失去了真我,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是随波逐流的。讲出自己的青春期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 猪西西
任何时候,我们说出自身的经验都是重要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受限的,是怎样受限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性教育?怎样去建立个人的边界?如果刨除了个人经验,这些探讨只能是空泛的。很多人从面对自己的过去出发,联想到其她人的经验,才意识到社会文化需要改变。
我们不能止步于把自己作为社会文化的受害者,也不要把我们的知识又变成了优越感。我们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可以给予别人更多支持。对存在外貌焦虑的朋友,与其说“你不应该减肥”,不如多夸一夸她,支持她的表达、找到真我。
❇️ 王芳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少在青春期去讲述当时的困惑和挣扎。过了那个时期,如果我们还不讲,那青春期就始终处于神秘的状态。尽管青春期过去了,但我还是觉得那是一个相对压抑孤独的状态。看完那本书、听了大家的讲述之后,我觉得我不完全是孤独的。我们的共同讲述能促进大家互相理解和支持。
———————
【备注】
本篇文章由王芳、小言和猪西西三位主播的播客整理而成,感谢大家观看。
【点击收听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