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兒說逆襲】一個感到絕望的人,可以怎樣撐下去?
絕望,就是想要的都沒有希望去得到了。
比如喜歡的男生結婚了,沒有希望再和他一起。
比如高考成績出來後,發現沒有足夠分數進入心儀大學。
比如發了簡歷,想進的企業三個月也沒有回音。
有些小事情,比如是想吃的A餐都沒有了,那也沒啥所謂的,那就點B餐唄。B餐也賣光?那點C餐。什麽都賣光,那就去另一家餐廳吃好了。最多有點遺憾,但是在別家餐廳吃到美味卡邦尼意粉,還是讓人感到很幸福的。
然而,一個人可能在追求想要的東西時,試過得不到,再試還是得不到;同時,那樣東西的重要程度對他來說,就如一頓飯對一個7天沒吃飯的人之重要。
那就構成了絕望。
他再看不到任何可能性,他認定了他永遠都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但是,真的沒有任何希望嗎?
如果從父母身上得不到愛,我們還是可以從別的地方得到愛,例如從其中一個最大的源頭——自己。要是我們執著於“必須從特定的源頭、以特定的方式,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就大大限制了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可能性,並更容易造成絕望。比如,我限制了自己的希望是“必須從南非最大的鑽石供應商,以比市價低10倍的價錢,買入一枚10卡的粉紅鑽石,然後由我最喜歡的設計師幫我造成鑽戒。做不到的話,我就不快樂“。這麽多條件限制,只要其中一個達不到,比如做不到比市價低10倍的價錢,或是喜歡的設計師不願幫我,我就覺得我得不到想要的,我就絕望崩潰了。要是都是容易達到的條件,那還好,但如果不是呢?我們不是為自己設下了一個絕望陷阱嗎?
如果我們的最大希望是別人完成我們的希望,尤其是想父母如同自己想像的那樣愛自己(別人的父母都會對子女噓寒問暖呀,我的父母怎麼只會給我供書教學),想自己的愛人完全跟隨自己的想法(他怎麽能反駁我),想自己的老闆不會冷冷對待自己(應該每次都讚賞我 + 每年加50%薪金!),我們也許很容易就會失望。尤其是我們對自己的希望有很大的期望,然後別人一次次沒有達到我們的想望,那個失望就會轉化爲絕望。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價值觀和想法跟我們的有所出入實在是不出為奇;如果我們妄想別人都如我們所祈盼那般和我們互動,我們就在錯誤的思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我們對自己太嚴苛,在還未能爬的時候就規定自己要懂得跑,那巨大的壓力只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在這個狀況下,我們一次次訓練自己學跑,然後又看到自己無力倒下,那多叫人沮喪、多容易讓我們失去希望;最後只會待在原地,不再往任何地方前進。
我相信,當我們揉一揉固化的思維,我們的心會更溫柔,更看到前方的希望。
【最後,最近發起了馬特市社區活動——第一屆馬特市年度字投票,鼓勵大家踴躍參與呢!此文附有鏈接~並且歡迎追蹤“第一屆馬特市年度字投票”標籤頁】